别了,“地王”
实际上,在开发商过往的操盘经验中,“地王”项目带来的烦恼似乎远远多于幸福。这也成为企业不太轻易拿“地王”的主要原因。
7月15日下午,经过56轮激烈竞争,中海地产以79.4亿元,18.79%的溢价率,将北京市丰台区造甲村地块收入囊中,单价为6.66万元/平方米。这是丰台区历史上总价第二高地块,也是今年到目前为止的全国总价“地王”。
这是一宗久违了的“地王”。过去两年多来,北京土地交易相对平淡。即使放眼全国市场,土地交易也鲜有亮点。
这也是一宗名不符实的“地王”。无论单价还是总价,它都无法挤进历史前十。即使在北京土地交易史上,这块地的总价也仅排在第8的位置。
“地王已死”,有房地产从业者做出如此结论。楼市调控持续深入,土地出让制度完善,都令“地王”成为这个年代的稀有物种。悲观者甚至认为,“地王”已经绝迹,因为“地王”、“楼王”都是楼市的“黄金年代”的特定产物,如今已经随着那个年代而远去,不再回来。
这到底是坏消息,还是好兆头?
“地王”缺位
天下无“地王”久矣。
2019年,房地产企业纷纷向一二线城市收缩,在经历了连续三年的销售“大年”后,企业对土地的需求已十分迫切。恰逢融资闸门开启,企业在年初的拿地授权又较为宽裕,因此,从一季度开始,热点一二线城市的土地交易就迅速升温。在部分城市,区域性高价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以苏州为例,4月24日,苏州出让7宗地块,并诞生2个区域“地王”:吴中太湖新城“地王”,20909元/平方米;尹山湖“地王”,21933元/平方米。4月29日,苏州工业园区湖东板块一宗住宅用地经过40轮竞拍以总价35.63亿元成交,楼面价达30287元/平方米,成为该区域的单价“地王”。
受高价地的刺激,市场情绪迅速高涨,带动房屋成交量和价格的上涨。房屋市场量价齐升,又反过来带动企业的拿地热情。循环往复。
这种热情随着北京大兴“地王”的诞生而达到顶峰。在该“地王”诞生的同时,监管层对房企的融资渠道进行限制,企业对市场的预期骤然生变,“谨慎”成为主旋律。大多数人预期,如果融资政策持续从紧,大兴“地王”有可能成为今年的绝唱。
事实上,包括大兴“地王”在内,今年诞生的所有“地王”都显得成色不足。
在近20年的土地招拍挂历史上,中国大陆地区诞生过很多形形色色的“地王”。其中,在市场较为活跃的2002年-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2011年、2013年-2014年,“地王”出现得最为频繁。
2010年3月15日,北京曾出现过“一日三地王”的“盛况”。2016年8月17日,上海也出现了“一日三地王”的现象。
迄今为止的全国单价“地王”诞生于2016年8月17日,融信以110亿的价格斩获上海静安地块,单价达到14.3万元/平方米。12天后,招商蛇口和华侨城以310亿元斩获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地块,成为全国总价“地王”。
但此后至今的三年多里,土地市场都显得“乏善可陈”。无论单价还是总价,都没有出现真正令人信服的“地王”项目。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