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都市男女

洪烛:沈从文前半生与后半生为何判若两人?组图—都市男女高清版

三三,……近日来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到似乎下面的话:“每人都有一种奴隶的德性,故世界上才有首领这东西出现,给人尊敬。因这奴隶的德性,为每一人不可少的东西,所以不首领的人,也总得选择一种机会低头到另一种事上去。”三三,我在你面前,这德性也显然存在的。为了尊敬你,使我看轻了我自己一切事业。我先是不知道我为什么这样无用,所以还只想自己应当有用一点。到后看到那篇文章,才明白,这奴隶的德性,原来是先天的。我们若都相信首领是一种人类自然行为,便不会再觉得女子有什么稀奇难懂了。

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了你的。

这就是沈从文三进城的故事。沈从文最终回到,是颇受欢迎的,子冈当即在《大公报》上写了篇《沈从文在北平》:“在一个茶会里听到说沈从文在八月二十七日到了北平,正像其他万千读者一样,虽然只能从幻想中画出化的轮廊,却感到亲切的喜悦。最近他发表了《忆北平》,不想他马上到了北平。我经过景山前街的红墙,在洋槐树下走过,寻找沙滩的北大教职员宿舍,原来就在红楼的贴隔壁……”

然而四年未满,就因军阀张作霖在北方制造,而随同冯雪峰、丁玲、胡也频等一批青年文人南下,移居上海。三年后又返回北平,在中国公学任教,因胡适的推荐。一九三七年因芦沟桥事变缘故随同、北大师生(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南迁昆明。两度离开城皆为避难(战难与国难)。

1.要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这一专题学习开始教给学生“文本细读”法。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海绵式阅读法),还要让学生“知识”,即“知道”与“识别”(淘金式阅读法)。为此,在“文本细读”方法传授的基础上,加入《学会提问》一书的少部分内容。即下面第二点内容。

也许我所关注的这趟火车并未脱离这个时代的轨道,但是以扳道工的面貌出现,用一个隐秘的手势,就不易察觉地改变了它的运行方向。火车依然在行驶,只不过是在与自身的惯性相反的方向行驶,它所体验到的割舍灵魂的疼痛,已不可言传了。

后来我把这种想法跟先于我两年毕业分配到京城的武汉大学校友汪立波说起过,他惊喜地睁圆眼睛:“我们居然不谋而合!”原来他在火车停靠站之时,也想到了沈从文,他除了跟我同样热爱沈从文及其作品之外,还有个更为自然的理由:与沈从文同是湖南人,他在这位著名的乡贤的足迹。在此情此景下会想到沈从文的,又岂止我和汪立波两人呢。

“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

我想到大半个世纪以前湘西人沈从文第一次来,几乎和我现在的年龄相当,也就二十岁出头——莫非我又在无意识地重复他的经历?于是我开始关心:一九二三年沈从文挟着铺盖在前门车站下火车的那一瞬间会想些什么,是否会想到前辈抑或后人?他的心情被公开过,据传说月台上的沈从文对眼前豁然敞开的这座古老城市表达了铮铮誓言:“我是来征服你的。”

……一个白日带走了一点青春,日子虽不能我印象里你所给我的,却慢慢的使我不同了。“一个女子在诗人的诗中,永远不会老去,但诗人,他自己却老去了。”我想到这些,我十分忧郁了。生命都是太脆薄的一种东西,并不比一株花更经得住年月风雨,用对自然倾心的眼,反观人生,使我不能不觉得热情的可珍,而看重人与人凑巧的藤葛。在同一人事上,第二次的凑巧是不会有的。……我也安慰自己过,我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应当为自己庆幸,……”

你是还没有害过这种病的人,所以你不知道它如何厉害。有些人永远不害这种病,正如有些人永远不患麻疹伤寒,所以还不大相信伤寒病使人发狂的事情。三三,你能不害这种病,同时不理解别人这种病,也真是一种幸福。因为这病是与童心成为仇敌的,我愿意你是一个小孩子,真不必明白这些事。不过你却可以明白另一个爱你而害着这难受的病的痛苦的人,在任何情形下,却总想不到是要窘你的。我现在,并且也没有什么痛苦了,我很安静,我似乎为爱你而活着的,故只想怎么样好好的来生活。假使当真时间一晃就是十年,你那时或者还是眼前一样,或者已做了某某大学的一个教授,或者自己不再是小孩子,业已成了许多小孩子的母亲,我们见到时,那真是有意思的事。任何一个作品上,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名作作者的传记上,最动人的一章,总是那人与人纠纷藤葛的一章。许多诗是专为这点热情的而写出的,许多动人的诗,所写的就是这些事,我们能欣赏那些东西,为那些东西而,却照例轻视到自己,以及别人因受自己影响而发生传奇的行为,这个事好像不大公平。因为这个理由,天将不许你长是小孩子。“自然”使苹果由青而黄,也一定使你在适当的时间里,转成一个“大人”。三三,到你觉得你已经不是小孩子,愿意作大人时,我倒极希望知道你那时在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有些什么感想。“萑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我的生命等于“萑苇”,爱你的心希望它能如“磐石”。

从文

二是语象层——“文本”解读“原作”的“语象世界”,即“原作”的物象与事象、场景与画面、气象与景境等。对《边城》的语象层的解读“文本”有安承雄的《边城里河水的象征意义》,李美容的《“湘西世界”: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现代》,高维生的《沈从文和虎耳草》,戚群芸的《孤独的撑渡人——再读边城》。

这是我与沈从文之间最明显的缘份,因为我只是个迟到者,只能通过他的文字揣测、认识其音容笑貌。但我相信,流浪者的品质是能够通过特殊的方式得以并遗传的。

这不是一般的人的爱情,这简直是的诗人的爱情。他移居后,接受了城市文明,跟知识中的绅士派广泛交往,沾染了不少绅士气,但仍然带有乡村绅士的倾向:“早年为了要求,要求,要求而投奔北平的英俊之气,似乎已了不少……他在绅士们中间,还不是一个洋绅士,而是一个土绅士。”(施蛰存语)

青年沈从文的性格魅力完全是流浪造成的,包括他大多数作品的素材,都取之于早期流浪的阅历。我以为他代表了中国式的流浪汉文学,在上,永远在上,从旧中国农村的水、陆直到都市的柏油马,流浪汉的心永葆青春……

老年沈从文

李辉转述过陈思和在《巴金传》中对三十年代包括沈从文在内的京派文人的评价:“这些以、燕京大学为中心的几代由作家、理论家组成的文人,是在‘五四’以来的主义传统中形成的。他们于朴实中见,对外来也不保守,受到的与干扰暂时还不大,正是新文学发展的理想时机”。他进而联想到“这种主义传统,是否也包含着这样一层含意:像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作为一个个体,在构造自己的文学理想的同时,将一颗不安分的灵魂,同源自湘西山水的性格结为一体,该是同样的美妙。这种不安分,后来被以寂寞表现出来的一种平和所湮没了。人们更多地看到的,只是他并非出本意的与文学的疏远,以及久久的沉默……”

三三,你是我的月亮。你能听一个并不十分聪明的人,用各样声音,各样言语,向你说出各样的感想,而这感想却因为你的存在,如一个,到我的生活里而起的,你不觉得这也是里一件有趣味的事吗?

黄苗子曾评价过沈先生后半生在文学上的荒芜(即作家身份的过早终结):“可是沈先生对于这一点,他并没有介意——至少在表面上。他永远兴致极高地谈他的美术考古……沈先生是否就永远忘记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了呢?并不。最近我同沈先生谈起,在国外,有一位研究他的文艺作品的学者得到了博士学位。沈先生羞涩地笑了一笑,大拇指按着小指伸出手来,轻声地更正说‘三位了’。”

张兆和有众多追求者,她把他们编成“青蛙一号”、“青蛙二号”、“青蛙三号”。二姐张允和取笑说沈从文大约只能排为“癞第十三号”。沈从文开始了马拉松式的情书写作。张兆和拿着沈从文的全部情书去找校长胡适说:老师老对我这样子。胡适答:他非常地爱你。兆和马上回一句:我很地不爱他。胡适说:我也是安徽人,我跟你爸爸说说,做个媒。兆和忙说:不要去讲,这个老师好像不应该这样。

(注:“多层次结构”理论参考了专家学者相关的论述。移植过来运用于此,有利于学生从“语体”“语象”“语义”三个层面去理解“原作”,有利于学生学习专家学者学人对“原作”进行“这样的”“解读”的方式方法。注意:这些文本解读的内容有的有交叉,具体阅读时应加以辨析)

他即使在干燥寒冷的北方城市,文笔仍然凝注着旧中国南方农村河流与泥土的气息乃至巫鬼诗情,仿佛刻意要为城市读者创造一个乡村的。沈从文不曾割舍自己灵魂的根须与远方广袤原野潜在的联系,他的乡土情感是真正的城里人(或城市文人)无法想象与比拟的。

“选文”,即从网上或书本上选择那些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的专家学者(学人)解读《边城》的“文本”。这么多篇的“文本”字数相当多,学生大概要用两三个星期完成阅读及做读书笔记,然后进行教师“助产式”的挑战性提问,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定向”再次对这些“文本”进行阅读和思考或走入更为广阔的网络世界去搜寻自己所需要的材料。

他不仅是人,更是的诗人(农民式的中国知识)。他不仅是城里人,更是一个反复咏诵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的城里的隐士(用古人的说法,大隐隐于市)。至于他的后半生,又做了城里的文学隐士,告别文学而归逸,隐逸于秦砖汉瓦、青灯黄卷。就像徐志摩再别康桥一样——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933年9月9日,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吴县日报》1936年8月一篇《作家群像·住在苏州》,谈到沈从文:“他(沈从文)住在皇废基公园附近,他的爱妻女士的家里。……现在度着婿乡岁月,生活很不错的样子。”在文中,陪伴沈从文在公园中走来走去的“娟秀的黑衣”,就是张家三小姐,即张兆和。

一是语体层——“文本”解读“原作”的“语体形态”,即“原作”的语音、语句、语段、句群到篇章结构及其整体营构的秩序与形态等。对《边城》的语体层的解读“文本”有汪凯琼的《边城的语言特点》,孙叶林、董正宇的《语言资源的整合和境界的抵达——边城新论》,苗永的《伦理的婚恋观与边城的爱情叙事》,的《边城的叙事时间分析》,刘涵之的《论边城关于命运的三种叙事》。

在该文结尾他兴高采烈地告诉读者,“如果你在北平的庙会或小胡同碰见一位提了网线袋,穿着一件灰色或淡褐色的羊质长衫、身材矮小瘦弱、一脸书卷气、眯着眼睛在书摊子上找旧书或是在找门牌号数,说一口湖南、北平、云南杂糅的普通话,那便是沈从文。你可以告诉他,他该去理发店理发啦。”在他眼中,刚刚从沦陷的历史中的焕然一新的城,亦将因沈从文的重新出现而增添那么一丝光彩。

你注意一下,不要让我这个话又到你的心情,因为我不是在窘你做什么你所做不到的事情,我只在告诉你,一个爱你的人,如何不能忘你的理由。我希望说到这些时,我们都能够快乐一点,如同一本书一样,仿佛与当前的你我都没有多少关系,却同时是一本很好的书。

1931年6月

我还要说,你那个奴隶,为了他自己,为了别人起见,也努力想脱离羁绊过。当然这事作不到,因为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为了使你感到窘迫,使你觉得负疚,我以为很不好。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做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的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想到沈从文的晚年,我脑海便浮现出这么一张笑脸,内心总要一阵痉挛。我不再怀疑,在特定的背景与压力下,沈先生曾忍住疼痛亲手掩埋了自己的一段文学记忆,或者说得更悲怆点:亲手掩埋了自己,把自己曾珍视的建筑一举夷为废墟。他并非患有先天性的失忆症。

20世纪以来自外省迁徒至的青年知识的数目,是无法计算了,他们都拥有相似的命运轨迹。在他们的印象中,都曾经是一座全新的城市,他们会永远保持这第一印象。虽然许多人初来时的经历与心情,已经失传了。

继续流浪,在沈从文的身影后面,我继续流浪。我吟咏的诗篇相当于流浪的记录。继续流浪,直到目前为止,我觉得可以给沈从文前辈平静地写一篇文章了。同时纪念自己的青春。我们都曾经从千里之外把青春作为唯一的礼物奉献给这座伟大的城市。

幸好他后半生撰写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被称为“前无古人的巨著”。他不再剖析今人的灵魂,改而研究古人的服饰。不管怎么说,这毕竟是他在城里一段人生的结晶,可算献给这座作为其生命归宿的城市的一份厚礼。

云开雾散之后,沈先生的传记作者凌宇前去采访,惊讶地发现:“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乃至半个世纪,许多作品及一些笔名连沈先生自己也忘却了……我偶有所得——那些以沈先生忘却的笔名发表的作品,便请沈先生加以验证。”

三三,我求你,以后许可我做我要做的事,凡是我要向你说什么时,你都能当我是一个比较愚蠢还并不讨厌的人,让我有一种机会,说出一些有奴性的卑屈的话,这点是你容易办到的。你莫想,每一次我说到“我爱你”时你就觉得受窘,你也不说“我偏不爱你”,作为别人对你的倾心。你那打算是小孩子的打算,到事实上却毫无用处的……

2.要学生“学会提问”的方法。即在阅读“解读原作”的“文本”时,要让学生尽可能“知道”什么是解读者的论题?什么是解读者的结论?支持解读者的结论的论据(理由)是什么?解读者的论据的可信度有多大?解读者的价值观(价值取向)与原作者所要表达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有冲突吗?什么结论可能才是可信的、合理的?等等。

沈从文后半生在城里,像任何一位平凡的人一样生活,默默经历着岁月的流逝,对于我们国家的文学来说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今人与后人所能读到的,都只能是他前半生的作品了。以《边城》为代表的沈从文,是属于城的,又是永远属于湘西的边城的。他永远是边城的哨兵。

三三,我希望这个信不是窘你的信。我把你当成我的神,你,同时也要在一些方便上,诉说到即或是真神也很糊涂的心情,你高兴,你注意听一下,不高兴,不要那么注意吧。天下原有许多稀奇事情,……都缺少能力解释到它,也不能用任何方法说明,譬如想到所爱的一个人的时候,血就流走得快了许多,就发热作寒,听到旁人提到这人的名字,就似乎又十分害怕,又十分快乐。究竟为什么原因,任何书上提到的都说不清楚,然而任何书上也总时常提到。“爱”解作一种病的名称,是一个法国心理学者的发明,那病的现象,大致就是上述所及的。

【课堂录】《边城》竟然还可以这样教!

一九四六年沈从文携带家眷绕着上海回到光复后的北平,他的后半生便完整地属于城了。

洪烛新书《:皇城往事》(《: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沈从文一贯自称是永远的人,甚至在向张兆和求爱时也诗意地表达“让我这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心有灵犀地给他回了电报:“人,喝杯甜酒吧。”弄得员好生奇怪,猜不出是什么暗号。这不是一般的人的爱情,这简直是的诗人的爱情。】

三是语义层——“文本”解读“原作”的“语义体系”,即“原作”的情感与理思、与思想、灵魂与生命等,也就是“原作”的深层意蕴。对《边城》的语义层的解读“文本”有张新颖的《边城:这个世界有它的悲哀,却在困难中微笑》,姜彩燕的《美丽与哀愁——对边城的再解读》,方波、季红丽的《沈从文边城的深层意蕴》,朱文斌的《关于翠翠成长的——沈从文边城之再解读》,陈思和的《由启蒙向民间的转向:边城》等。

“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张兆和

当然沈从文自己意识不到这点,1933年他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把南北作家划分为“海派”和“京派”,京派而贬低海派,并自居于京派之列,诱发了一场轰动南北文坛的大争论。沈从文作为“海派”“京派”之争的始作俑者,对自己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京派文人而不无自豪。

半个多世纪以后,这句话依然炙手可热。从此沈从文这个名字便向湘西风景如画、民俗敦朴的边城作永远的告别,而进入了城的记忆。

沈从文生长于苗汉杂居的湘西,未曾受过正规的中学和大学教育,他的文风与人格都带有蛮荒之地所孕育的淳朴与野性,如施蛰存所说:“……在他的早年,中国文化传统给他的影响不大。这就是他的大部分作品的题材、故事和人物理解的基础。各式各样单纯、质朴、粗野、的人与事,用一种直率而古拙、简净而俚俗的语言文字勾勒出来。他的文体,没有学院气,或书生气,不是语文的产物,而是他早年的生活经验的录音……这是一个苗汉混血青年的某种潜在意识的偶然奔放……”

1929年沈从文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张家四位小姐,分别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苏州九如巷张家是豪门望族,张家四姐妹的曾祖父是晚清名臣张树声,淮军二号人物,曾任两江总督、江苏巡抚、直隶总督等。祖父端曾任前清川东道台。沈从文给兆和写了第一封情书,只有一句话:“我不知道为什么忽然爱上了你?”张兆和没有回信。

后来,也被了。沈从文如何向张兆和巧妙求爱?沈从文一贯自称是永远的人,甚至在向张家三小姐张兆和求爱时,也诗意地表达“让我这人喝杯甜酒吧”,张兆和心有灵犀地给他回了电报:“人,喝杯甜酒吧。”弄得员好生奇怪,猜不出是什么暗号。这不是一般的人的爱情,这简直是的诗人的爱情。

我念到我自己所写到“崔苇是易折的,磐石是难动的”时候,我很悲哀。易折的萑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只有你使它永远折伏,永远不再作立起的希望。

沈从文之于城曾几进几出。施蛰存回忆:“为新文动和反帝、反封建的新所,从文于一九二三年来到北平,没有熟人,没有亲戚,孤家奋斗。一九二四年,已在《现代评论》和《京报副刊》上发表创作,大约此时已受知于胡适。以后,逐渐认识了徐志摩、郁达夫、杨振声、朱光潜、梁实秋、朱自清等人……”寥寥数语,勾勒出他初初安营扎寨的轮廊。

我肯定不会忘却自身进京的旅程,而沈从文前辈那遥远的经历仍然被我关注着:他刚来北平的那年冬天,困顿在湖南会馆一间没生火炉的小屋,弹尽粮绝,连棉袄都买不起,幸而郁达夫根据一封信冒着鹅毛大雪找到了这位陌生的文学青年,发现他在用冻僵了的双手伏案写稿,于是立即解下自己的围巾替他围上,然后领他出去吃饭,并把衣兜里剩下的几块钱全给了他……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我来,在不同的时间与相同的地点,体验了当初过沈从文的那种流浪的感觉。我也曾经囊中羞涩、捉襟见肘,曾经在没有暖气的平房里过冬,曾经饥寒交迫地写作,构筑纸上的风景,我甚至还曾经在他府右街达子营故居附近租过房子,感觉到离他或他的青年时代越来越近了。虽然我无法遇见郁达夫了,但可以把周围关照过我(譬如有过一饭之恩)的朋友想象成郁达夫。

据说常常出现类似的情形,凌宇说出一篇待验证的作品名称,沈从文摇摇头:“记不得了。”于是凌宇便复述作品的内容。还不等他说完,沈先生老人便孩子一样天真地拍起手来:“是我的,是我的!”他笑着,眼里有了泪花,似乎很高兴。

沈从文自称人,他从蛮荒的湘西第一次来北平时,肯定有一种“进城”的感觉。他相当一部分作品都是来到城市后通过回忆写下的,主题依然是魂索梦绕的乡情民俗。因而获得了双重身份:既是一个生活在城里的人,又是一个不断怀念着乡土的城里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