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三地合作进入加速期
本该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表彰大会,被开成了一场“危机大会”。台上嘉宾一口一个“挑战”,台下近900位企业家却听得津津有味。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增量市场转为存量、新技术迭代加速的新形势下,中国制造业过往的优势已难适应白热化的市场竞争。”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东生在11月28日召开的2019粤商大会上直言,“亟需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
李东生的观点代表了台下大多数广东企业家的心声。在过去几年时间里,全球经济下行的压力开始不断传导到他们所在的行业、企业,日子慢慢变得不好过了,订单减少、增速放缓。
既面临挑战又恰逢机遇
之所以将粤港澳三地的工商界人士齐聚一堂,是因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既面临挑战又恰逢机遇。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原北大副校长海闻认为,与世界其他先进“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仍然“有差距”。
海闻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在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城市配套设施、基础研究差异上均存在不少挑战。
以科技研发投入为例,粤港澳大湾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落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对比数据看,粤港澳大湾区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4%,低于东京湾区的3.7%、纽约湾区的3.1%和旧金山湾区的6.1%。
另外,在高等教育人才占总人口比例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以18%落后于东京湾区的37%、纽约湾区的42%和旧金山湾区的46%。
但在海闻看来,这恰恰又是粤港澳大湾区带给企业家的最大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是制造业基地、进出口贸易中心和采购中心,也是国内创新龙头企业最密集、PCT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创新市场成熟度最高的区域。
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优势,适合发展中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粤商则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出中国企业新的‘比较优势’。”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在论坛上表示,随着人口向大城市和大都市圈集聚,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他研究了国内四大都市圈后发现,粤港澳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首都都市圈与成渝都市圈以7%的面积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近50%的GDP。
他认为,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将会是世界上最大体量的湾区和大都市圈,2050年人口或将达到1.2亿至1.4亿的庞大规模。这将为粤港澳三地粤商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共商共赢的平台。
三地工商界合作已是共识
实际上,合作带来的最大公约数,在粤港澳三地工商界早已是共识。
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张传卫举例称,粤港澳大湾区每年的能源需求量大致在7000亿千瓦时,每年仍有7%左右的新增需求,但大湾区能源结构中的80%需要通过化石燃料获得。
“要解决能源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必须要依靠新能源。”张传卫介绍称,明阳集团突破了在中国东南沿海台风区利用海上风能的核心技术,创造了全球海上风电创新排名第一位、海上风机订单量全球第一的成绩。
而成绩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的故事。张传卫表示,正是因为在攻克海上风电技术难题过程中,明阳集团与港科大、澳门大学、广东省内科研院所等组建的2000余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联盟,才在海工技术、控制电路技术、空气动力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创新协同体系,最终加速了海上能源与海上风电技术创新的突破。
这恰恰来自于粤港澳三地差异化发展的“梯度势能”。港澳长于基础研究与高端服务业,广东拥有完善的制造业基础与广阔的消费市场。
李东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大湾区内部不均衡发展,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在优势互补格局中整合各种要素,实现大湾区两岸三地的深度融合、分工合作、错位竞争、协同发展,释放更强的发展能级。
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香港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也表示,香港的创科机构和大学在上游科研有一定实力,但在科技成果商品化、促进中下游产业链深度拓展方面缺乏空间。
他建议,港深企业家可透过共建共享大型创科基础设施,以及在重大科技项目上加强合作,配合香港知识产权保护和国际市场优势,为大湾区创新科技发展发挥引领作用。
澳门大学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澳门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余成斌认为,粤港澳三地一个共识就是推动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要以企业来主导,企业也要多与大学机构来合作。”
余成斌的思路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不谋而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后,澳门一直努力利用自身优势推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编辑:林虹)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