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援藏医生李夏渝:穿越1500公里
1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深秋,但在海拔3200米的西藏昌都地区,却已是极度寒冷干燥。就在此等艰苦环境下,重庆第五人民医院的援藏医生李夏渝已经在这里呆了快半年了。最开始,没有人看好,他也因为高海拔地区缺氧,被环境折磨得苦不堪言,头晕到不能行走思考,鼻血都能随时随地滴落,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他坚持下来了。
翻开李夏渝的工作记录本,我们悄然发现,支撑这位生长在长江边、行走在西藏的医者的精神支柱,恰与市五院“仁爱济世、医德为先”的院训高度吻合。从重庆到昌都,李夏渝穿越1500公里,把爱与医术沿“天路”带进藏区,展现了一位医者对职业的尊重,以及对患者的责任。
(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李夏渝医生 在西藏昌都市人民医院进行诊疗)
“天路”上的医疗援藏:身体苦如药,心灵甜如蜜
2019年7月,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派出的重庆市第四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队员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李夏渝,从重庆来到西藏昌都,担任昌都第一人民医院内一科副主任,开始为期18个月的医疗支援建设。
来到昌都第一人民医院,李夏渝等人面对的不仅是医疗资源的匮乏,更需面对的是自然环境的恶劣。“路程中最高处的海拔有4800米,我们在途中经历了严寒、暴晒、缺氧等恶劣天气,在路上也多次出现刹车失灵、汽车熄火的情况.....”这是在2019年10月到11月到昌都市4县(江达县、贡觉县、左贡县、芒康县)中8个乡医疗进行应急演练及免费义诊活动路程中李夏渝写下的文字。
据了解,在这次的义诊活动中,最高要穿越海拔4800米的山口,西藏天气阴晴不定,沿路要经历严寒、暴晒、缺氧等多种情况,但就是怀着为基层患者看病送药,为当地群众送去健康和温暖的责任之心支撑着他完成了任务。在现场,李夏渝为每位前来咨询的群众问诊、检查身体、询问病史、了解病情,给予合理的治疗建议并指导下级医师发放药品,在短短十天的义诊活动中接收到当地村民的咨询及送药达1000人次。
(援藏医生为当地人讲解医疗卫生知识)
让医务人员记忆犹新的是,在一次义诊中,一位村民在义诊现场晕厥,李夏渝医生及其随行人员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村民身边进行施救,最后成功使病人脱离危险。西藏地广人稀,昌都更是处于西藏偏远地区,环境恶劣,导致医疗卫生情况发展缓慢,这次紧急巧合的救治,对病人来说,可能就是关乎生死的行动,也让当地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医疗服务下乡的实惠和温暖。
指导当地医护人员实践操作设备 提升医疗救助能力
“我感受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这句话已经成为李夏渝在昌都区人民医院行医的最大准则。近日,在昌都区人民医院,李夏渝在内一科查房中遇到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患者为中老年女性,呼吸困难明显,氧饱和度仅70%左右。通过了解得知患者入院治疗已经5天,但呼吸困难却没有明显缓解。李夏渝立即向主管医生询问情况、查看资料,最后判断出患者需要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但因本地医疗条件滞后,目前这项医疗技术开展得很少,患者及医护人员对呼吸机好处及使用方法都不了解,在与患者家属耐心沟通讲明呼吸机的好处及使用方法后,患者机家属同意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随后经过与昌都区人民医院的协调,李夏渝借用到一台无创呼吸机,指导科室医生完成治疗工作。现在,这位患者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并已经能进行日常活动。
(李夏渝医生为昌都区人民医院医护人员进行呼吸机功能培训)
李夏渝认识到医疗援藏工作不仅是为患者治好病,更重要的是提高帮扶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技术水平,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变“输血”为“造血”。为此,特在昌都区人民医院组织开展了医护人员呼吸机应用能力培训,开展专题讲座讲明呼吸机适应症、禁忌症,呼吸机使用方法,各参数意义;呼吸机观察方法、报警情况及应对,实际操作演示指导科室医护人员对呼吸机等急救医疗设备的使用。
在西藏,医务人员除了身体要面临极端恶劣条件下的不良反应,在这地广人稀,语言文化都不相同的地方,心灵何不是另一种煎熬?很多人觉得李夏渝医生这样的援藏医生是不值得的,但面对这样的声音,李夏渝医生却不为所动,他说:“作为一名援藏医生,心中秉承医院‘仁爱济世,医德为先’的院训,把患者当做亲人,不管是在重庆,还是在西藏,亦或是全国的每一片土地,只要有需要,我都义不容辞!”(文/王莹 杨道凤)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