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区: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提高村庄“造血”能力
发展特色产业助力脱贫 提高村庄“造血”能力
南宁武鸣区永共村在广西-东盟经开区支持下,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精准帮扶等方式为村民增收,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永共村第一书记李金云(右)与村民分享大棚蔬菜丰收的喜悦(永共村委供图)
▲永共村的村民水果出售,产业发展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记者刘增璇摄
▲永共村第一书记李金云(右一)到大棚内了解哈密瓜收成情况(永共村委供图)
▲东盟经开区政企联合开展“百企扶千户”活动,资助贫困学子(永共村委供图)
大棚种植是永共村的特色种植产业 记者刘增璇摄
永共村是南宁市武鸣区府城镇一个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行政村,因耕地面积少产能低、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缺技术缺人才、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等,被自治区定为“十二五”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户511人,贫困发生率为9.59%。
在上级政府和定点帮扶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在村干部、群众、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永共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建基地、成立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如今,村民富了,村集体收益有了。永共村于2018年底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9.59%下降到0.4%。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以下简称东盟经开区)作为永共村后盾单位,通过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特色产业发展、村到户精准帮扶等方式,提高了永共村“造血”能力。东盟经开区齐心协力解民忧、攻坚克难帮民富、助力脱贫奔小康,让永共村村民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因地制宜 大棚种植成扶贫产业
近日,在永共村大棚果蔬产业示范园育苗大棚里,一株株优良果苗长势喜人,一个个白色大棚就是群众致富的希望。“除了目前颇有名气的‘永共哈蜜’,我们还引进了凤梨释迦和泰国红宝石青柚。以后的品种更多,村民致富的路子更广。”该示范园负责人农乃联兴奋地说。
以前,永共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因耕地面积少产能低、产业结构单一等,导致村民经济收入受到限制,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要想脱贫致富,只有利用有限的耕地,发展可持续高产高值产业,打响永共村的品牌。据悉,在脱贫攻坚中,永共村98%以上的贫困户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其中大棚产业就是其中的一大特色。2017年,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永共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目前,永共村大棚产业示范园规模已达600亩,共1500个大棚,实现了200多户农户发展大棚产业,年产值2400万元,带动了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大棚产业,实现脱贫摘帽。
永共村村民韦艳就是受益者。今年35岁的韦艳全家共7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公肾脏不好,常年要做肾透析,医药费、学费、生活费各类支出特别大,仅靠他们夫妻俩务农收入维持生计。看着很多乡亲靠种植大棚果蔬鼓起了腰包,2015年,韦艳向亲戚借了2万元启动资金,在自家地里建起2个大棚种植哈密瓜。一开始,因没有种植经验,哈密瓜长势不好,村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梁干祖立即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平日里,农科院、水果站专家不时到村讲课,韦艳每次都积极报名参加。同时,她还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她每个大棚果蔬收益8000~10000元。2017年,尝到甜头的韦艳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她的果蔬大棚面积已经增加至9个,除了种植哈密瓜,还有青瓜、苦瓜、西红柿等果蔬,一年四季都有收获,不仅还清借款,还赚了3万多元,年底顺利脱贫摘帽,成为永共村脱贫示范户。“刚开始没多想,但认定这条路后就一直做下来了,没想到越做越好。”韦艳开心地笑了。
扶贫产业离不开后盾单位大力支持。东盟经开区出点子、想办法、谋思路。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发挥最大效益,东盟经开区华侨农场通过组织永共村“两委”干部、种植能手到园区宁武农场大棚基地参观学习,牵线广西农科院、广西水果总站专家到村开展大棚种植技术培训班,培养了村书记梁干祖、副主任黄炳相等一批批种植大棚哈密瓜致富能人。此后,大棚哈密瓜成了永共村高产高值的特色产业,也为贫困户铺设了一条脱贫致富的产业道路。今年,东盟经开区还组织专家到永共村开展种植管理技术培训,为贫困户修复受灾大棚,捐赠给水排污管道,助力永共村大棚产业发展。
此前,永共村的村集体经济主要来源为集体山林发包收取租金,十分微薄。在东盟经开区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干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了大棚果蔬产业示范园,并成功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仅1年时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翻了5倍,超标实现了贫困村集体收入达4万元的目标。此外,各产业基地的建成,除了带动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还带动了群众发展多样化大棚果蔬产品及每年400人次贫困户、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党建引领 党员干部做“领头雁”
得知永共村的大棚果蔬产业灌溉用水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去年底,东盟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全体领导班子成员深入永共村,并现场召开集体办公会。“村里缺灌溉用水,我们得通过接驳自来水,或通过车载运水到果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永共村16队村民黄炳兰现场诉苦,迫切希望政府能帮助农户解决自来水灌溉和人工运水问题,提高农民的耕作效率,节约人力物力成本。走基地、访群众进一步了解情况后,全体领导班子成员决定资助60万元帮扶永共村建设一座农业灌溉水塔,切实解决大棚种植用水难题。目前,该水塔已经完成地质勘探、设计、打井等前期工作,正在对水塔主体进行施工,预计明年初可完工投入使用。
东盟经开区党工委每年专题研究扶贫工作,主要领导亲自到贫困村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并召开班子现场办公会,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通过抓好党建促进脱贫,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经验,东盟经开区始终把党建贯穿于整个扶贫工作中。
东盟经开区还帮助永共村党员,特别是村“两委”干部提升政治素养,吃准吃透扶贫各项政策。积极与村党总支部研究商讨,因地制宜制定脱贫方案,找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脱贫与基层党建的结合点,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探索出“抓党建促脱贫,建大棚奔小康”的脱贫之道,并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的领头雁作用。在永共村大棚果蔬产业示范园,红底黄字的“党员示范棚”格外引人注目。党员黄炳献今年有17个大棚,最重的哈密瓜4.5公斤,一个0.4亩的大棚1造的产值就达8000元。“看到党员示范棚每年稳定增收,我决定把甘蔗地推平建设温室大棚,跟着学技术,争取早日实现脱贫致富。”贫困户梁桂群通过小额信贷5万元建设了4个大棚,在党员们的带领下,开始走在大棚种植的脱贫致富路上。
据东盟经开区驻村第一书记李金云介绍,近年来,永共村充分利用“三会一课”平台,以“党员集中活动日”为载体,坚定党员理想信念,引导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好先锋,为贫困户讲解政策、转变观念,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目前,共带动发展党员创业户10户,党员示范棚50个,致富能人49人,实现了“创业一户、带动一片、辐射一村”的目的。并利用党支部通过集中授课、流动讲堂等方式对大棚种植的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在田地间对定植、整枝、施肥、防虫害等栽培技术和农艺措施进行手把手的现场指导,实现“良法到人,良种到棚”。
精准到位 第一书记深入群众中
“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来到农村就要为父老乡亲办实事办好事,为永共村发展作贡献。”2018年初,东盟经开区选派李金云到永共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他不摆架子,不打官腔,学讲土话,一身被晒黑的皮肤,顶着一头草帽,踏着一双沾满黄泥的鞋,混在人群中,丝毫感觉不到一丝城里人气息。
刚到村时,为了帮助永共村找准脱贫路子,在面临语言不通、任务繁重、遗留问题扎堆等情况下,他拿着上网下载打印好的卫星地图,白天马不停蹄地走村串巷走访贫困户和农户,晚上在办公室查阅往年的各类扶贫档案、资料、数据等,力求在最短时间内对村情了如指掌。“每一份档案材料、每一本记录本他都要仔细查阅,每天都忙到凌晨一两点。”谈起第一书记李金云刚到村里时,梁干祖记忆犹新。
上任不到两周时间,李金云就大致摸清了永共村的村情民意:农业灌溉缺水、农民小农意识较强、种植技术的缺乏、农产品销路渠道不畅、存在等靠要思想等,针对这些发展短板,他与村“两委”干部对症下药,确立了“强支部,优班子,聚民心,优产业”的发展思路。
李金云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在村里,“有困难,找第一书记”成为村民的共识。贫困户黄锦彪患有重大疾病,住院看病借钱负债累累,其间还遭遇父母双亡,整户仅剩下他独自一人,生活困难,脱贫任务十分艰巨。得知情况后,李金云积极奔走,为他争取到一个待遇不错的工地保安岗位,解决了他稳定收入的问题。村里小学教学点设施陈旧缺失,他找到5家学校捐书捐教,又拉着2家企业到学校捐资2万元的教学物资,还背着吉他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上音乐课,丰富他们的学习课堂。借着大学毕业班十周年聚会,他厚着脸皮让老同学集资为当年考上大学的贫困生捐赠2000元鼓励金。他还筹集8000元为贫困户黄民珍修缮常年漏水的房顶;促成5家园区企业与9名贫困生结对子,资助学费和生活费金额达8.26万元……他床头的驻村日记,详细地记录了他“厚着脸皮”,四处奔波“找钱”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点点滴滴。2018年10月,整村脱贫摘帽和贫困户脱贫摘帽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患上严重的胃病,医生告诫需修养3个月,但他果断放弃了休息,随身带着止痛药坚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扛起永共村的脱贫重任。
2016年以来,东盟经开区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尽锐出战”的重要指示,先后共派出11名第一书记(分队长)、30名协助工作队员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将最熟悉业务、最能打硬仗的干部派下去,确保打赢打好这场脱贫攻坚战。
人文关怀 开展“百企扶千户”行动
永共村贫困生邓秋霞是一名孤儿,寄养在叔叔家,但叔婶都患有残疾和慢性病,均为弱劳动力,仅靠种植一些粗放作物养家糊口,且夫妻俩还有一个与秋霞同龄的儿子。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家里入不敷出,生活十分困难。幸好在爱心企业新彩制衣公司的帮助下,邓秋霞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了着落,而该企业还承诺在其考上大学后另行制定帮扶方案。这不仅为邓秋霞解了燃眉之急,还让她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今年中考,邓秋霞以A的总成绩被武鸣高中录取,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帮助她的爱心人士。这是东盟经开区利用其自身优势开展“百企扶千户”帮扶行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3月,东盟经开区启动了“百企扶千户”活动,围绕就业、产业、助学、医疗、基础设施五大内容,千方百计为贫困村提供帮扶,辖区内爱心企业纷纷响应。其中,永共村通过利用企业帮扶排水管,解决了村集体经济示范园和新建释迦果园的建设需求问题,并催生了大棚哈密瓜品牌“永共哈蜜”。
永共村是东盟经开区定点帮扶村之一,借活动“东风”,该村还与广西恒汇农业有限公司签订村企合作协议,依托产业园。后者联合广西农科院打造成特色水果育种科技中心基地,引进东南亚等地最新品种进行实验科研及推广。“村里还联合一家供应链农业企业,实施订单农业扶贫。效果不错,跟企业合作能有效降低和转移农业市场风险,项目每年带来1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并促进就地就业,现在大伙的干劲可足了!”李金云说。
截至目前,东盟经开区有78家企业(机构)参与“百企扶千户”帮扶行动,帮扶资金累计达32万余元。在帮扶贫困户全过程中,东盟经开区坚持以“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作为狠抓点,企业在物质帮扶的同时,先后100多次把“科技、文化、技能”等带到村送入户,累计帮扶贫困户2555户,受益群众人数达5449人,从本质上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强、自立意识,以具体帮扶行动共同谱写巩固脱贫成果的精彩篇章。
(作者:记者何璨汐)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