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不妨借鉴一些“社交技巧”
这个星期六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日前本报报道,“南京人家非遗传承70年”记录展示项目正式启动,主创团队将走进6位非遗传承人家庭,采访收集传承人口述史,以线下展览、影像作品和创编戏剧相结合的方式,为人们讲述南京非遗人家的鲜活故事。
眼下正是非遗传承的好时代。一方面,各种技术手段让非遗项目得以完整保存,也方便传播;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重视,公众也越来越感兴趣,爱看相关纪录片、愿意为非遗技艺及产品付出时间和金钱的人越来越多。不过,这也使得非遗项目之间的竞争关系逐渐凸显——争相吸引人们的注意力。
在这场注意力的竞争中,谁能留下、谁能胜出,成为非遗传承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
非遗就像一个有故事、有内涵的人,再内秀,也得会“表达”。这里的“表达”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非遗传承人为主,向外界宣传自己的非遗项目。会“说话”,才能让更多人了解自己,自己的故事才能传递出去,内涵才能为更多人所知晓和认可。
这不是怂恿非遗传承人都去当“网红”,而是说,不妨借鉴“网红”的一些“社交技巧”。当然,非遗项目通过团队或个人向外界的表达,既需要利用“网红”式的碎片化传播,也需要口述史、纪录片一类的完整记忆。这次,“南京人家非遗传承70年”记录展示项目所做的是后一项,这很重要,但与此同时,非遗项目要想持续获得关注,仍然需要传承人有意识地利用好碎片化传播,如开设网店,与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进行项目展示等。
“表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更难的层次,则是在作品中更好地体现非遗项目的核心精神。传承人必须兼具悟性和经验,方有才华寻找到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创作出受欢迎、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不仅如此,这还需要传承人发自内心地热爱非遗项目,拥有这份热爱,他们在噱头与内容之间、商业与艺术之间、变现与存续之间,总能做出更恰当的选择;也是这份热爱,使他们的作品充满诚意,而诚意最能打动人心。
可以说,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就在于“表达”——在作品中表达非遗项目的精神和本质,才能让非遗项目的传承拥有“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根本,呈现出既传统又时尚、既古老又新鲜的面貌;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优势,主动放下身段走近大众、自我宣传,给人们创造条件从“听说”到“熟悉”再到“亲近”。这样,非遗项目就能不断讲述更精彩的故事,拥有持续的吸引力。(吴云青)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