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美食

山城有位“巴蜀译翁”

原标题:山城有位“巴蜀译翁”

今年10月,重庆武隆迎来由德国、法国、美国、瑞士、马来西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25人组成的采风团。他们通过“世界华裔文艺家重庆·武隆·仙女山采风行”活动走进重庆秀美山川,品人文底蕴,写下多篇阅读量超10万的文章,大力推介重庆的山水人文之美。

策划此次活动的便是2018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杨武能。如今已81岁高龄的杨武能潜心文学翻译六十余载,出版译著超千万字,虽年逾八旬仍奔波忙碌,为故乡山城的文旅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记者见到杨武能时,这位81岁高龄的老人精神矍铄,与众人谈笑风生。他说很喜欢“巴蜀译翁”这个名字。自高中起,杨武能便立下当文学翻译家的志向,1957年,杨武能到南京大学攻读德语和德语文学,开始与翻译事业结缘。

1959年春,杨武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第一篇译作——非洲民间童话《为什么谁都有一丁点儿聪明?》,随后一年3次相继在《世界文学》上发表德语文学翻译作品。杨武能说:“从这里开始,我的文学翻译事业有了良好的开端。”1962年秋,杨武能毕业分配到四川外语学院任教,默默耕耘文学翻译事业。

对于杨武能来说,1978年是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歌德研究,也是在这一年,他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写了封自荐信,开始帮忙翻译一些德国文学作品。1981年2月,由杨武能编译、作序,厚达700多页的《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刊印,这是杨武能翻译的首部小说集。

为了译好一部作品,译者往往要耗费极大的心力。翻译托马斯·曼的德语文学名著《魔山》,杨武能呕心沥血。“这是一部厚达千页的现代经典作品,其深邃、宽广的意蕴和机智、隽永的语言,要一句句读懂并恰如其分地译出来,实非易事。”从《魔山》开始,杨武能一点一滴、兢兢业业奋战于翻译工作中,为了还原故事背景、弄清原文语境,杨武能常常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为了准确展现原文语言的精妙,杨武能的作品往往是改了又改、字字斟酌。历经二十载的潜心耕耘,《魔山》终于与读者见面,深受欢迎。

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因为专注所以专业,杨武能的翻译作品由于还原度高、可读性强,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在众多精彩译作中浓墨重彩的还是其关于歌德文学的译著。在上世纪90年代,杨武能先后出版了《歌德与中国》《走近歌德》两本获奖专著,完成了包括《浮士德》《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迷娘曲——歌德诗选》《亲和力》在内的4卷本《歌德精品集》。这些译作连同他主编的14卷《歌德文集》,造就了其在歌德文学翻译上的巨大成就,杨武能也因此获得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洪堡学术奖金以及歌德金质奖章。

在获得荣誉之外,杨武能的译著更重要的是让人们发现了德语文学的美妙,并促进了中德人文交流。杨武能在1993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格林童话全集》,是国内较受欢迎的版本,已经成为很多儿童睡前的必读故事。2017年,重庆图书馆开始以杨武能的名义举办的“格林童话之夜”活动,连续3年受到小朋友们的欢迎。2018年,德国卡塞尔市格林世界博物馆馆长特地来到活动现场与观众展开交流,中德图书馆人通过“格林童话”加深了沟通与了解。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荣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后,杨武能依旧在奔忙。今年10月9日,杨武能开始担任重庆国际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从事推进重庆对外文化交流和促进重庆文旅事业发展的工作。在杨武能牵头策划下,“世界华裔文艺家重庆·武隆·仙女山采风行”活动成功举行。来自瑞士的朱文辉在文章中写道:“此次采风给了我数不尽的意外之喜,我惊叹于这里的风光美景,竟丝毫不亚于阿尔卑斯山系的山水风光。”来自美国的陈瑞琳说:“希望能通过我们的笔触向世界各地宣传武隆,让更多的国际友人知道武隆、了解武隆,并前来亲眼目睹武隆刚柔并济的人文风情。”

杨武能还积极与重庆杂技团合作创办魔幻杂技童话剧,通过将《格林童话》与杂技表演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杂技剧情、增添表演看点。“我们打算在一年内创立剧目样式,并在国内打响,然后带着这些剧目走上‘一带一路’,争取一直演到欧洲,以文艺形式扩大重庆的影响力。”杨武能说。(记者 侯伊)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