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魅力  特产

专家把脉甘肃乡村旅游

  专家把脉甘肃乡村旅游——

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和路径选择

  甘肃省是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省份,城市化率较低,农业、农村和农民即传统“三农”的比重大,农业发展中以产业经济的高度化演化为主体的内生要素较为缺失,农业经济结构优化速率较低,尤其是贫困面大,深度贫困地区占比较高。这一系列不利因素都严重制约着甘肃省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以甘肃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也直接制约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甘肃必须从自身环境、资源、区位以及产业协同等条件出发,寻找产业经济内生和成长的发力点和路径,不仅要和全国同步实现脱贫攻坚进入小康社会,也要和全国同步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值得高度肯定和可喜的是,近年来甘肃文化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作为文旅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甘肃这个深度贫困地区占比较高的西部省份注入了一个全新的、既关乎脱贫攻坚又关乎乡村发展的新兴动能。数据显示,2018年甘肃省全年接待旅游人次3.02亿,旅游综合收入2060亿元人民币。其中乡村旅游接待0.852亿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165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全省规模的28.31%和8%。另外,日前国家文旅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甘肃有13个乡村入选,成效显著。但是,从全国情况来看,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体量、规模、结构、类型以及对区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撑等,尚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也远远不及同在西部地区的四川、云南及陕西等省份;甘肃乡村旅游还没有形成有甘肃特色的独特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游客平均花费还比较低,对本省乡村居民的收入、就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化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乡村旅游的市场半径和品牌影响力还十分有限,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力还比较脆弱,各地乡村旅游发展还十分不平衡。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发展统领,特别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使我们深深感到,必须要尽快深入精准把握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要求新理念,深入了解甘肃省情,尤其是甘肃“农情”,科学研判甘肃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和战略,系统构建甘肃乡村旅游的产业和地域格局,形成具有差异化和甘肃地域与文化特色,且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态。

  甘肃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甘肃是“中国地理的缩影,华夏文明的故乡”,东、中、西三个地理和文化空间特色鲜明,传统农业发展的劣势反而成了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农业空间、陇中黄河流域的黄土丘陵旱作农业空间、陇东黄土高原塬峁丘梁传统农耕文明空间、甘南民族地区草原农牧业发展空间以及长江流域的陇南山地,构成了甘肃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域和资源底色,使得甘肃具有形成形态各异、类型不同和鲜明特色的乡村旅游的绝好基础。甘肃文化更具有丰厚的底蕴和多元特征。从文化多元性角度看,我国鲜有可以与甘肃比拟的如此地理与文化差异和多元存在的省份,不同自然地理空间又是性质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空间,不同地貌和特定文化有机嫁接和融合,形成了各具自然和文化性质的一个个区域发展单元。从区域旅游的角度看,甘肃远离国内外核心市场,发展的客观制约性较强。但从乡村旅游的角度看,域内乡村旅游市场半径较小,只要发展模式和业态正确,发展乡村旅游的市场条件良好,便可以大幅度和区域旅游驳接和协同。

  当下,要在战略层面上对甘肃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科学精准的分析和研判,指定和规划全省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把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从目前的自发与随机发展,转向有明确引领的战略发展阶段;要深入研究全省不同地理文化空间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市场和资源基础,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分区异型,切忌乡村旅游发展的雷同化、城市化和程式化,提供具有顶层设计意义的规划指导;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全程、全时和全域嵌入乡村振兴的根本使命,把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紧紧捆绑在一起,谋根本,想长远;要形成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农业和丝绸之路文化融合型、陇中大河流域和农耕文明融合型、藏区民族文化和草原生态文明交汇型、陇南美丽田园和历史文化融合型和陇东黄土高原和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交汇型等不同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要全面启动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的人才教育和培训工作,培育全省旅游发展新阶段和升级版需要的、有一定规模和合理结构的人力资源,以支撑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作者:把多勋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