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老街二三事
笔者在南宁邕州老街所在的白沙葫芦出生长大。有人问:邕州老街好玩么?这个问题真不太好回答。如果你喜欢逛街购物,这里不适合你;如果想在美食节到这里品尝到你梦寐以求的美食,可能你会失望;如果你有闲情逸致,不妨来此漫步散心,兴许可以领略一下本地的风韵。需要说明的是, 老街不是闹市,也不是像上海城隍庙那样的热热闹闹的旅游圈子。 它是南宁堤路园防洪工程中防洪堤和公路之间的绿化悠闲地带的一部分, 是依傍河堤建成的一行老街铺子。这一路段少有车辆行人,适合在需要时搞一些庙会、民俗表演、美食节之类的活动,如此而已。
南宁防洪工程堤路园局部为堤路分开,堤与路分开部分都设为园林绿化休闲场地。邕州老街位于南岸堤路白沙悠闲路段。这条位于葫芦鼎大桥桥下的老街2007年春节期间开街,至今已有10年。仿古街全长约1.8公里,有350多家店铺和400米左右的生态长廊,店铺大多以字画、奇石、古玩、盆景、木雕、手工艺术品为主。
跨越老街的葫芦鼎大桥,南起“葫芦”,跨江北接“竹排涌”。从大桥名称的变化,可以看出大桥的命名大概有个较长的过程。邕江把白沙三面环绕围成半岛,古时地图不普及,当地人只能想象出白沙村从母猪湾到水塘江一带如葫芦颈部,整个白沙村貌似葫芦腹部。白沙曾屋到周屋一带如葫芦底部,俗名“葫芦”。,音督(du),意。,这个字太生僻了,到目前为止,就连电子版拼音汉字库还没有把它收录,目前用拼音输入打不出来这个字来,难住了不少用拼音输入的人。另外,,是排泄粪便的器官。我想,正因为这个字一是生僻,二是不雅,故不宜用“葫芦”命名。于是把那个既不雅又难打的 “”换成“顶”,“葫芦”变成了“葫芦顶”,“葫芦顶大桥”就这样沿用了好几年,当地报纸可以见证。再后来又经过推敲,大概觉得“顶”“鼎”同音,“鼎”更有文采,于是权威人士就把“葫芦顶”变成了“葫芦鼎”,成就了“葫芦鼎大桥”今天这个称谓。
老街的仿古街铺,依傍着河堤内侧建成。外观具有岭南古风的街区,可用作举办庙会、艺术节、美食节等活动场所。仿古街地处古邕州遗址平南村。在《邕宁县志》记载:“在城南平南村,建自隋唐前,为古邕州旧址。” 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朝廷为南疆安宁,将广西境内由“邕”改为“南宁”。《中国历史地名词典》记载:“晋兴县,东晋大兴初,置治所在广西南宁南,郁江南岸。”晋兴郡、县治所,就是如今的亭子。邕州老街,这段路不是交通要道,车辆行人不多,老街没有占用太多的土地资源,可作为邕州旧址里的一段悠闲怀古之地。
平南村这个称谓自宋朝以来一直沿用到50年代初期,长达900多年,解放后才被一分为二,改成平南一村(亭子)和平南二村(白沙),之后又几经变动更名。北宋时狄青奉朝廷之命率兵平南,平乱结束后,随狄青南下平南的山东籍将士屯兵白沙亭子一带,与当地人通婚,繁衍生息,平南村日渐繁荣。这一带是邕江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农耕发达。而亭子地处优越,有渡口、码头,后来还有车渡,交通方便,亭子圩逐渐形成商贸核心。古时亭子圩商贸曾一度比北岸兴旺发达,“先有亭子渡,后有南宁街”之说由此而起。平南村周边还有有几个渡口,分别是中渡口淩铁渡、细湾津头渡和白沙那坝渡,这些渡口一直使用到90年代后期白沙大桥建成之前。由于这一带地势较低,夏天汛期经常被淹。随着历史演变,商贸核心逐渐从城南移至江北,亭子便逐渐冷清,这是后话。
特别要提的是,平南村是平话的起源地,讲平话的多是随狄青南迁将士的后裔。南宁周边逐渐成为平话流行的区域。自北宋起,平话一直流行至今,比起南宁白话、官话的历史更长。现在仅在江南区内,操平话的人口就约有三十多万,还不包括江北城区周围的平话人。有人吐槽老街不老、庙会无庙,不伦不类,此说法有失偏颇。白沙并非无庙,小小的一个村子就曾经拥有有多个寺庙祠堂,其中雷庙最大。雷庙坐落在老街西端白沙路路口朝北约100多米处,与白沙路学校毗邻。据传雷庙始建于宋朝。为了纪念狄青,人们扩大了当地的雷神庙,塑造了狄青的塑像。自始以后,雷祖大帝和狄青便是当地平话人的的两尊大神。需要说明的是,不少人以为雷庙是雷姓家族的庙,错了。雷庙是当地不分姓氏操平话的人们共同信仰崇拜的雷祖神的庙宇,绝对不是雷姓人的家庙。
50年代以前的旧雷庙有三进庙堂,正月十六是平南村开村节,人们在庙前搭台唱戏,会期三天。这几天四面八方的平话人纷纷前来进香朝拜祭祀雷神和狄青,在庙前舞狮、舞龙、唱师公(平话剧种)、师公扫荡(演出),热闹非常。农历六月二十二“雷神诞”,也就是雷祖生日,当地的善男信女备办三牲,前往雷庙进香酬神。
1950年代初,雷庙曾经用作关押犯的场地,后用作平南二村(今白沙村)的村公所。那时候每隔10天半月电影队晚上在这里放电影,每票五分钱。50年代后期政府征用雷庙周边土地建成南岸砖瓦厂,此后雷庙慢慢地销声匿迹了,直到近年才重建。
平南村曾经有多个寺庙祠堂。据我所知,仅在小小的白沙村,除了雷庙,还有十东庙(音)、杀狗庙(音)、莫屋庙、八平寺(音)、化龙寺(音)、四冬祠堂等。现在尚存的只有雷庙(重建)和四冬祠堂。解放前四冬祠堂曾一度用作小学校舍。1950年在八平寺废墟上建成平南二村小学后,小学便从四冬祠堂迁到现址。至于其他寺庙遗址,我曾经见到的都是废墟的瓦砾,好砖好瓦早就被人捡走了。现在,在那些寺庙的遗址上,分别建成了各类建筑物或道路,已经没有丝毫残留的遗迹了。
平话人信奉的神灵还有土地公。在“葫芦”区域内,即现在的邕州老街一带方圆不到两三百米的地方,1960年代前,曾有三座土地公庙,每座庙用四大石板围成石屋。它们分别分布在细湾雷屋、曾屋谢屋和莫屋周屋路段。之后历经沧桑,土地用途改变了,土地公随着被废弃消失了。近年周屋路段的村民在石狗巷重建了一座简单的土地庙,也是本地唯一的土地庙。
平话人有自己的传统美食。儿时过年过节才吃到的美食,有油炸粽、卷粉,年粽、粉虫、艾糍、粉利、榨粉、“马打滚”糍、白头公糍、芭蕉叶糍、千层炖粉糕等,都是经过平话人的加工改造,成为特有的地方美食。这类食物,在老街举办的美食节里极少见到,见到的多是烧烤类、以肉食为主的食物。本地传统五谷类的食物似乎退出了,难怪现在胖子越来越多了。不过,在白沙农贸市场,偶尔也见到一些本地传统美食。邕州老街开街庙会后,后来又举办了多次民俗美食节,此后南宁人逐渐认识了这个去处。
邕州老去了,古街不在了,平南村这个称谓后来几经更名而成为历史,演变成现在的亭子+白沙。白沙村现在也已经有名无实。上世纪50年代村里不少土地被征用建成造船厂、麻纺厂、砖瓦厂,近年来这些厂区和几乎所有耕地又演变成了住宅区、市场、道路、桥梁等,白沙村已无昔日的风貌。看来,白沙村这个称谓也必将成为历史。至于仿古街,外观尚可,但尚缺内涵。如何不断加以充实,保留多一点历史遗物,让老街名副其实,这是一个大考题。既然老街属于园林绿化悠闲场所,就不可能承载过多的功能。有道是: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祝愿这条老街逐步完善,让它承载多一点老邕州、老平南、老亭子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