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城笔记:闲说朝阳溪
一
门里有木,是为闲。当成为木下纳凉的“闲人”,终于能静下心来看人来人往、花开花落,细细端详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座城市。最先映入眼帘的不是滔滔东去的壮美邕江,而是这条说小不小令人梦萦千回的朝阳溪。
朝阳溪原名龙溪,源自南宁市北湖园艺场。干流长13.2公里,流域面积22.2平方公里,自北至南纵贯市区。从地图上看,其河道自北南下到人民公园旁基本是直的,然后向西向南弯两弯,到西平桥附近有一个仰头转向动作,整条河道的形态就像一条摇头摆尾的小黑龙,大坑口就似张开大嘴吸水喷水的龙头。人称龙溪,也许与此有关。
在我心目中,朝阳溪不是一条普通的溪流,它是一条开启南宁人文历史记忆的拉练。从大坑口回溯而上,一颗颗历史遗珠熠熠发光。
首先说说这大坑口。其状似一个大漏斗,宽200多米,深数十米,在坑里距溪水10多米处建有一座小石桥,名曰大坑桥。桥东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达石板湿漉漉的和乐街,顺斜坡而上可至大坑码头;桥西往斜坡走至遇安街,往南至江边。大坑口邕江两侧,自古以来是货船密集之地,云南、广东和桂西的桂皮、桐油、茶叶、烟叶等山货土产在这里大量装卸转运,人声鼎沸日夜喧闹。上世纪70年代初,为解洪水之患,南宁轰轰烈烈修筑防洪大堤,机关单位干部、市民、中学生齐心协力义务劳动。那时我还在南宁一中读书,老师带领我们五六个人一组拉着木板车到望州岭石柱岭等地装泥运回大坑口,干得一身汗一身泥。如今,大坑口已是“堤路园”,将防洪、观景、交通功能集于一身,原来那巨大刺眼犹如伤疤的喇叭坑口、繁忙的货运景象和千军万马热火朝天修筑防洪堤的画面,已嵌入这巍巍大堤历久弥新。
二
沿溪上行,是原名龙溪桥的西平桥。西平桥头附近据说很早以前荒无人烟,有不少荒坟野冢,野狗出没,还有麻风病患者搭的茅寮,一般人夜晚不敢走。但有个人却在夜幕下经西平桥急急赶去崇善寺探友,引发了一段传颂数百年的掌故佳话。这个人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崇善寺位于西平桥东南不远处,即现在的南宁一中校园溪边。当时与徐霞客一路风餐露宿同游山水的好友静闻和尚患病体力不支,徐霞客将其暂时安置在崇善寺休养。安排妥当后,徐霞客乘船欲前往左右江,船至南宁市郊尧头村附近江边,想起离别之际静闻和尚表情凄戚,似有话没说完,徐霞客随即上岸,赶回崇善寺。他在日记中写道:“出窑头村,二里,有小溪自西北来,至此东注,遂渡其北,复随之东。又二里,其水南去入江。又东行一里,渡白衣庵西大桥,入崇善寺,已日薄崦嵫。入别静闻,与之永诀。”
再见老友,嘱咐再三,依依惜别,徐霞客继续远赴左右江考察。后获悉静闻和尚病故,他万分悲痛,写下《哭静闻禅侣》七律六首哀悼,其中一首云:“晓共云关暮共龛,梵音灯影对偏安。禅销白骨空余梦,瘦比黄花不耐寒。西望有山生死共,东瞻无侣去来难。故乡只道登高少,魂断天涯只独看。”在诗的前言,徐霞客写道:“静上人与予矢志名山,来朝鸡足,万里至此,一病不痊,寄榻南宁崇善寺。分袂未几,遂成永诀,死生之痛,情见乎词。”其中的“来朝鸡足”,是指徐霞客和静闻和尚今生最想去云南佛教圣地鸡足山拜佛。为了圆静闻和尚生前的心愿,徐霞客又夜以继日赶回崇善寺。寺僧扣押静闻和尚遗物图谋私吞,徐霞客与之交涉几天,几乎耗尽身上银两,几经周折,才取回静闻和尚骸骨及遗物。
徐霞客将静闻和尚的骸骨置于一竹筒内背于身上,跋山涉水,途中还遭贼人打劫,竹筒险些失去。去到鸡足山,僧人和徐霞客为静闻和尚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徐霞客还为静闻和尚写了墓志铭和《送静闻骨诗》等诗文。
徐霞客这段与南宁朝阳溪有关的重情重义故事,真可谓感天动地。
一桥一寺一名人,为朝阳溪注入了文化因素,也为南宁厚重的历史增添了异彩。
三
从一中溪边上行,可见“三坊街”、镇北桥、西关路、铁桥、双
- 标签:0371a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