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五一”,如何正确打开玩耍模式?
新华社重庆4月29日电 2020年的“五一”假期是近几年来首个放假5天的“五一”,也是我国转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的首个小长假。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有5000多家景区开放,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重启旅游、吸引游客。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降低承载量、预约、短途游成为“五一”旅游关键词。
各地景区逐步恢复开放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各地景区已陆续开门迎客。多个旅游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景区开放数量超过5000家,主要为山岳型景区、开放性景区和市民公园等室外旅游场所。
不少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或现金红包、提供住宿优惠等吸引游客。比如,浙江发放10亿元文旅消费券和1亿元文旅消费红包,号召“浙江人游浙江”。湖南凤凰县在景区开放3个月内,当地11家酒店、113家宾馆客栈、55家民宿实行“住一晚送一晚”优惠。
公众因疫情而暂停的旅游需求正在恢复。中国旅游研究院、携程旅游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的《国人疫情后旅游意愿调查报告》显示,43%的被调查者有意愿在今年上半年旅游,其中,选择5月出游的比例达到16%,位居全年各月之首。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90%以上的受访者倾向于国内游,国内中短程游、城市周边游占比分别为43%和24%。
降低承载量、预约、短途游
此前,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全国性文体活动及跨省跨境旅游等暂不恢复。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卫生健康委印发通知,要求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30%,建立完善预约制度,严格限制现场领票、购票游客数量等。
根据这些规定,各地纷纷做出相应调整,降低景区承载量、预约旅游、短途旅游成为关键词。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经开放的景区大都推出了预约制,游客可通过手机客户端、微信、景区官网、电话等多种渠道预约。
此外,由于大部分省区只鼓励省内旅游,短途游将成为“五一”旅游的主要形式。记者发现,3月以来,各地短途旅游恢复较快,近郊游、踏青游、乡村游成为许多游客的第一选择。在出游方式上,在长时间居家“禁足”之后,游客大多选择家庭集体出游,而且出于安全考虑多选择自驾出游,300公里以内的短途自驾“微旅游”受到欢迎。
精细防控确保旅游安全
受疫情影响,旅游业损失严重,但各地依然坚持防控为先,限量开放、有序开放。
记者调查发现,各大景区严阵以待,但一些近郊游项目存在疫情防控风险。济南市一家旅行社的导游张燕告诉记者,清明假期以来,城市近郊的果蔬采摘园、乡村旅游综合体、农家乐等受到市民青睐,但这些大多是村民自主经营或村集体经营的,有的在卫生防疫物资准备、游客健康管理监测等方面缺乏规范,安全隐患较大。各地在对等级景区做好监管的同时,也应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体户的指导,督促各项防疫安全措施到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五一”假期大量市民自驾出游,高速公路和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压力剧增,可能出现高速服务区拥堵、景区停车难等问题。安徽中青旅公司总经理助理沈宏文建议,交管部门和景区应提前分析研判,及时增设临时性停车位、制定分流疏导方案,引导游客合理选择出行时间、线路和方式。
山东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王晨光表示,针对景区出入口、购票窗口、候车点等容易出现聚集等问题,要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做到旅游景区流量管理关口前置,例如推行无接触服务,鼓励采取网络实名预约购票、现场扫码购票等方式,避免人员密切接触;充分利用5G技术和AR、VR技术,在景区推广人脸识别入园、无人机扫码付费、机器人检票等应用,合理分流检票人群。
- 标签:bababian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