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南宁警方官网南宁的非文化遗产

  的37年时间里广西省会有24年(1912-1936)在南宁

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南宁警方官网南宁的非文化遗产

  的37年时间里广西省会有24年(1912-1936)在南宁。省政府机关曾数次更名、几度易址,其中驻留时间最长的要数南宁民权路的旧址,自1913年建置省民政公署起至1933年省政府迁往河堤路新址止,凡20载。其间经历了广西最跌宕的政局,各色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在此上演了一幕幕历史活剧。

  辛亥后,拥兵自重的前清广西提督陆荣廷被举为广西副都督,旋任都督。其坐镇南宁,手握一省军、民两政大权南宁的非文化遗产。元年(1912年)4月,副总统黎元洪为反对各省都督专权南宁警方官网、“军民合治”的弊端,率先提出“军民分治”的救时主张。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欲借此收束地方之权,于次年1月8日颁布《划一现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要求各省设民政长,为最高民政长官,建置民政公署,军政仍归都督和都督府。广西遂于4月成立省民政公署,将都督所辖“六司”(军政司、内务司、教育司、财政司、实业司、司法司)中的内务、财政、教育、实业4司改设于民政公署下,特任陆荣廷为广西都督兼署民政长。公署设在南宁镇江门(俗称“水闸门”,为南宁西南面临江之城门,在今邕江大桥北岸桥头处)内的左江分巡兵备道署旧址。

  三年(1914年)5月,北洋政府改民政长为巡按使,建置巡按使公署;6月,任张鸣岐(前清广西巡抚,是陆荣廷的旧上司)为广西巡按使、会办广西军务,公署下设政务厅、财政厅;未几南宁警方官网,又令裁撤各省都督南宁的非文化遗产,改设将军(有兵权和地盘的冠以“武”字,否则冠以“威”字),授陆荣廷宁武将军督理广西军务。是时,国内央地矛盾愈演愈烈,省内“迁省”之争余波未平。张鸣岐尚在北京时便有广西籍进步党人士向其主张都督驻南宁、巡按使驻桂林。张在京已接受这意见。中央即发布巡按使驻桂林的命令,由地方修建旧藩司署为广西巡按使公署。张氏到广西后,因陆氏驻在南宁,一切重要政务须与陆随时面商,不敢公然移驻桂林南宁警方官网。后来中央迁就广西,另发布一道命令改为广西巡按使半年驻南宁、半年驻桂林。但张恐开罪于陆及要人,虽到桂林出巡,仍不敢久留。其后,张调职广东,广西巡按使由袁世凯的心腹王祖同充任(其时袁氏欲称帝,意图监视广西),王的声望在张之下,更不敢有驻桂林的行动。待到陆氏护国讨袁,就把王氏礼送出境了。此后,陆便任用自己的亲信陈炳焜、李静诚等为省长。

  五年(1916年),黎元洪继任总统,再改各省督理军务长官为督军,建置督军署;改巡按使为省长,建置省长公署,此即“省长”称谓之始。广西遂于是年5月改巡按使公署为省长公署,下设政务厅、财政厅、清赋局等。

  省长公署之所以选址左江分巡兵备道署,概因它是南宁城内最高规制的文官衙门。所谓分巡兵备道是分巡道和兵备道的合称。清朝一省之行政长称巡抚,其下有藩(布政使,掌民事与财赋)、臬(按察使,掌刑名)二司,司又派设道员。藩司所派称“分守道”,臬司所派称“分巡道”,简称守道和巡道,如兼有军事职责则加称“兵备道”。道员本是两司的佐员,清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府与两司间的一级。左江分巡兵备道(简称“左江道”)辖南宁府、太平府、泗城府、镇安府,官秩正四品,位在同城从四品南宁知府之上,实为驻邕的最高阶文官,其衙署建筑规制也相应最高。省长公署袭用了旧衙门的四进院落格局,原有东西辕门、大门、仪门、大堂、内堂、后堂、内署高楼、景榕堂等建筑。署西为射圃(习射的场所),建有“孤鹤”亭,左边还建有“留阴”、“心远”两亭。九年(1920年)李静诚任省长时,将头门、孤鹤亭等建筑拆除,改建西式楼房。

  ▲图为广西省立医学院大门,摄于1935年左右,此时省政府已迁址,民权路旧址拨给广西省立医学院暂作校舍。亦即原省政府的西式头门。(《广西一览》,1935)

  ▲图为广西省立医学院诊察室背面,亦即原省政府西式办公楼的后门廊。廊上开大拱洞,设宝瓶栏杆,具有南洋风格。(《广西一览》,1935)

  十年(1921年)粤军入桂讨陆,迫使陆荣廷通电下野;7月,孙中山以“桂人治桂”之原则委任马君武为广西省省长,马氏于次月抵邕就任。不久,陈炯明与孙中山,粤军撤走,流散于广西各地的旧桂系残部纷纷自立为王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全省陷入四分五裂、混战不休的局面。 马省长逃往梧州另组省长公署,后无形解散。自称广西边防军司令的蒙仁潜于十一年(1922年)5月攻入南宁城内,旋即霸占省长公署,不仅自封为省长(据说当时入城的各路自治军头目聚在原督军署开会,正讨论省长人选时,蒙氏一把抢过桌上的省长大印,说 “我是秀才出身,省长应该由我来做” ),还要对原省署的开杀戒。原任军政处科长的黄旭初就因“通敌有据”险些做了蒙氏的刀下鬼,幸被李宗仁所救。蒙氏只过了9个月的“省长瘾”,这位黄科长后来却当了19年省主席。

  十三年(1924年)6月25日,李宗仁所率定桂军与黄绍竑、白崇禧所率讨贼军合作攻占南宁,“新桂系”由此发轫,以后逐步统一广西,结束了“自治军之乱”。十五年(1926年)3月两广实现统一,新桂系归附广州国民政府,并依国民政府所颁省政府组织法,于6月1日撤销自行设立的“广西民政公署”和“民政长”,改设“广西省政府”和“省主席”。省政府采用合议制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设省务会议为全省最高权力机关(次年5月改委员制,设委员9人,3人),下设秘书处及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是日,黄绍竑就任省主席兼财政厅长,省政府仍设于省长公署原址。

  十八年(1929年),俞作柏、李明瑞在“蒋桂战争”中反戈倒桂,被蒋介石认命上台。7月15日,俞、李二人在南宁正式就任广西省政府主席、广西编遣特派员时曾于民权路省政府西式办公楼的拱形门廊前合影一张。拍摄这张照片时他们不会想到,仅三个月后自己亦被部属倒戈一击,匆匆退出了舞台。 俞、李的政权虽短暂,却为后来的“南宁兵变”和左右江起义提供了契机。当时,以“ 广西省政府机要秘书”的公开身份从事秘密活动的(化名邓斌)每日从共和路南宁公安局内的住地(今共和路转角民乐路口处)步行至民权路省政府上班。

  俞、李的垮台,也给了新桂系李、黄、白东山再起的机会。十九年(1930年)1月,重返广西的李宗仁在护党救总司令部下组织广西政务处,综理全省庶政。廿年(1931年)3月,战事平息、省局粗定,方成立过渡性的省委员会,代理全省政务,黄旭初任主席(以后连任广西省主席19年),内设秘书、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农矿、工商七处,政令以委员会名义俱由主席署名对外发布。同年7月,复设广西省政府及其下秘书处和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厅,省政渐入正轨。此时百事待举、政务纷繁,老城内由旧衙门改建而成的省府机关地方局狭、位置分散,已不敷使用,当局乃择定南宁城外商埠之南兴建省政府合署办公区。廿二年(1933年)7月起,主席办公室及各直属机关陆续迁往河堤路新址。

  新桂系主政后成立南宁市政工程处,着手市政建设,在南宁拆城墙、拓马路,将一些老街道合并后重新命名。城内三条主要的东西向街道被分别冠以“三义”之民族、民权、民生(说起来,建国后向东延长了民生路,开辟了民乐路、路、以及后来贯穿市区的主干道——民族大道,这六条东西向街道皆是“民”字头)。其中,民权路系廿年(1931年)11月由前水闸门街经府前街及棉花村一段合并改筑而成,全长499.87米、宽18.29米,初为花沙路面,后改三合土加沥青路面。民权路虽不长,但在狭小拥挤的老城区内已算得上是一条主干道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筑成之初,广西的“三权”机关——省党部(原省议会)、省高等法院和省政府俱在这条路上,一时可谓风光无两。

  廿二年(1933年)省政府迁往河堤路新址后,旧址拨给新成立的广西省立医学院(即今广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暂作校舍及附属医院。附属医院分内、外、妇、产、皮肤、花柳、眼、耳鼻咽喉、X光学等九科,门诊每日二三百人,接生新生儿每月廿余宗。1936年7月,医学院迁桃源路新址(今自治区人民医院处),原址仍作附属医院门诊部。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宁曾两次遭日军侵占。1939年冬,南宁第一次沦陷,旧址为日军宪兵司令部和特务机关所据。1940年南宁光复后,曾作为卫生事务所、南宁警备司令部。警备司令部撤销后,邕宁县政府设在这里(县府署原在城内县前街,1934年迁邕江南岸亭子镇,1939年被日军破坏)。1945年夏,南宁第二次光复,县政府仍设于此。

  1949年10月,桂系政府逃迁来南宁时又故地重挂起广西省政府的招牌南宁江南区十大楼盘,直至12月2日白崇禧、李品仙等桂系头目飞离南宁。据雷成《南宁解放前后剪影》一文回忆,“3日上午,我听说撤退了,总部(指专署)和县府(指民权路的省政府)都没有卫兵站岗了,即出去走了一转,果然省府、专署、法院等机关不再有卫兵守卡,附近有一些市民在站立观望并议论纷纷,有个别大胆的闯入去观看,据说里面地上撒满文件废纸和零星用物。到4日早上,又重见有和护商大队的员兵站岗守卫,不再给闲人进出。”这些和护商大队都是服从南宁市工委、城工委领导的起义人员。

  解放以后,旧址成为省(自治区)政协和党派机关驻地,60年代末南宁警备区进驻一段时间,70年代用作南宁市革委会宿舍并被住户称为“政工大院”,80年代起是南宁市政协、市委部及市各党派机关的驻地。很长一段时间大院门牌为民权路104号,1987年民族大道西段修成后改为民族大道37号。大院内的旧建筑被逐步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办公楼和宿舍。六七十年代,有不少人士曾在大院内居住。1960年重返南宁、获聘广西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的名画家马万里先生及其女儿女婿曾居住在院内一座独栋小楼中,楼下是起居室,楼上为画室。1960年下放南宁的陶希晋(原任国务院参事室主任,时任广西科委副主任,法学家)、朱琏(时任南宁市委、副市长,中医针灸专家)夫妇也在院内住过5年(1973-1978年)。

  ▲60年代,马万里在民权路104号区政协大院操场上。那时,一件蚊帐布做的上衣、一把大葵扇,就是人们经常看到的马万里在夏天的形象。(图片来源于马万里之孙马腾蛟先生的回忆文章)

  ▲1964年,陶希晋(前坐抱小孩者)、朱琏(另一前坐者)与亲属在南宁家中欢度春节。(《陶希晋》,2008年)

  ▲民权路104号市政协大门,门内那株老黄葛榕至今犹存。(图片来源于“陈说往事”微信公众号)

  ▲1986年12月九三学社南宁市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合影,背景是作为会场的民权路104号市政协礼堂。(《南宁百年图录》,2010年)

  60年代修邕江大桥北岸引桥道路时将旧址对侧建筑大部分拆除。2004年,在拆旧桥(朝阳环交桥和江滨立交桥)建新桥(跨邕江桥头的高架立交桥)和民族大道西段延长线拉直的一系列工程中,旧址一侧建筑除21时代大厦外被全部拆除了。

  ▲70年代的邕江桥北,此时“六岔路口”还未建设环交桥,街心的交通岛至邕江大桥北桥头为民权路,省政府旧址位于路北侧(箭头指示处)。

  ▲90年代初的邕江桥北,此时“六岔路口”新落成了朝阳环交桥,大转盘至邕江大桥北桥头为民权路,省政府旧址位于路北侧(箭头指示处)。

  ▲90年代末的邕江桥北南宁的非文化遗产,两个圆盘由近及远分别为朝阳环交桥和江滨立交桥,它们之间铺设了立交的道路为民权路,省政府旧址位于路北侧(箭头指示处)。

  ▲2004年的民族大道西段延长线拉直工程使“六岔路口”变成“七岔路口”,民权路广西省政府旧址(箭头指示处)一侧的建筑被全部拆除了。

  民族大道拉直后,原“六岔路口”成了“七岔路口”,省政府旧址的后半部分成为民族大道的路面,前半部分夹在民族大道与民权路之间被改建为小花园。这里也是官方认定的邓颖超出生地,花园内立有纪念石刻一块,上书“志洁行芳”,系周恩来侄子周尔均手题。1904年2月4日,周恩来夫人邓颖超生于南宁邕江之畔,其父邓廷忠时任左江南宁游击,而非网上流传甚广的所谓“镇台”或“总兵”。1961年3月,随周总理出访越南归国的邓颖超来到南宁民权路104号政协大院(左江道署旧址)认访自己的出生地。斯时,邓颖超指着周围的楼房说:“变了,一切都变了。记得小时候住的大院很宽阔,院内有不少木棉树,前面是官府用房,后面有几间砖瓦平房,是官府家眷住的地方。” 邓颖超沉思一下又说“记得我当年住的院子离江边很近” 。从邓颖超的说法来看,其出生地的准确位置仍待考证,亦有可能是位于距左江道署不远的中营游击署(今邕江宾馆职工宿舍区内)。

  ▲1961年3月,时任南宁市委陈枫(右)陪同邓颖超(左)在民权路104号政协大院认访自己的出生地。(《陈枫画传》,2013年)

  ▲广西省政府旧址(箭头指示处)所在民权路北侧被民族大道西段延长线切割成一个三角形地块,现为邓颖超出生地纪念石刻花园。民权路北侧建筑仅剩下一幢21时代大厦孤零零地立在路口。

  如今,漫步小花园内,浓荫蔽日南宁的非文化遗产,江风送爽,曾经有过再热闹的场面也都安静下来,再沉重的历史也都随风散去了。昔日的省政府消失在七岔路口花园的树影下和民族大道西段的车流中,旧迹不复,只余省政府头进院内的那株老黄葛榕还伫立在原地,执著地向人们诉说着往昔。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