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南宁峰值文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南宁局官网

  央广网南宁6月29日消息(记者黄月芬 通讯员李素芳)打开电脑,拉出键盘,慢慢地敲打着一个个字母……每天清晨锻炼完,陈建昭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这一坐很可能就是一天

南宁峰值文化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南宁局官网

  央广网南宁6月29日消息(记者黄月芬 通讯员李素芳)打开电脑,拉出键盘,慢慢地敲打着一个个字母……每天清晨锻炼完,陈建昭就坐在书桌前开始写作,这一坐很可能就是一天。

  深爱南宁历史的他,发现自己子女对南宁历史知之甚少,于是决定将历史写出来,把城市变迁记录下来让子女了解。“如果你对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了解南宁局官网,是不会热爱它的,因为没有感情。”陈建昭说,2009年退休后,他便有了把记忆中的南宁记录下来的想法,并于2011年开始将这一想法付诸实践。

  “一开始只是想把历史讲给我的子女们听,没想到我的文章在网上越传越广,流传开来了。”于是,他渐渐地将所写的文章从面向家庭变成面向社会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书桌不大但很整洁南宁峰值文化,放着一台风扇、一盏台灯、一台电脑,这些物件换了一次又一次,11年里,陈建昭用坏了4台电脑,敲坏了3个键盘,书桌也已是第三张。

  “11年来,我一字一句慢慢敲打,一共写了一百多万字。”一百多万字里,记录有南宁城市风貌背后的传说,有大街小巷砖瓦角落的故事。每写一个故事或传说,他都要查阅很多历史资料,花费大量时间,有些文章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

  尽管如此,陈建昭对记录南宁历史仍然乐此不疲南宁局官网。经过11年的努力,他写下了150多篇关于南宁历史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发表在他的网络平台账号上。

  如今南宁局官网,平台的读者越来越多,了解南宁历史的人也越来越多,许多读者还纷纷向他的网络平台账号投稿,回忆着“老南宁”的大街小巷。

  陈建昭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谈及11年来感到骄傲的事情,他激动起来。“在我的文章发布平台上,失散了50多年的街坊重新聚集起来,我还帮9对读者牵了‘红线’。”有些失散了几十年的老战友,通过他的平台重逢;几十年不见的老街坊再次聚集在一起,经常约着见面……不少人表示:“这是我们‘老南宁人’团聚的地方。”

  2021年10月23日,一篇名为《我曾居住种福街》在他的网络平台账号发表,作者是南宁市种福街老街坊杨灿芬。“我的文章发表以后,不到三天,就有十几个老街坊通过陈建昭联系到我,加入了我们种福街的群聊。”68岁的杨灿芬和陈建昭一样热爱南宁历史,在此之前,她加入了一个种福街街坊群聊。“文章发表后南宁局官网,群聊人数从十几人增加到了40人左右。”杨灿芬说。

  如今,老街坊们在群里一起回忆往事、分享日常生活。7月份,他们将开启2022年的第二次聚会。“比起老街坊的身份,我们现在更像是兄弟姐妹,甚至更亲密。”杨灿芬说。

  林伟国是南宁市兴宁路的一位老街坊,早在1969年,年仅18岁的他因工作离开家乡。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与老街坊渐渐失去联系,脑海里的南宁记忆慢慢“褪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陈建昭发表的一篇有关兴宁路的文章,让他萌生了要和老街坊重聚的想法。“林伟国通过陈建昭联系到我,我介绍他认识了许多兴宁路老街坊,现在我们都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黄信耀也是兴宁路的老街坊,他在多年前就关注了陈建昭的平台南宁局官网,并得以与陈建昭相识。不久前南宁局官网,他和失散多年的老街坊林伟国重逢。

  “陈建昭给失散多年的老街坊提供了重逢的纽带。老街坊、老同事、老战友通过他的平台重聚的例子还有很多,可以说,这个平台比那些专门寻人的平台更精准。”黄信耀说。

  “我们很想了解南宁的历史,但是一直没有一个较好的渠道,现在阅读您的文章,我们觉得受益匪浅。”一位年轻读者曾对陈建昭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南宁有很多文物建筑被拆除,所以现在南宁的古建筑很少。”陈建昭表示很可惜的同时,也感到欣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南宁市制定了很多保护老城区的办法和政策,在城市更新及老旧小区改造中南宁峰值文化,政府对一些历史建筑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工作,很多仿古建筑建成并作为载体传承历史,例如‘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畅游阁、仓西门、金银狮巷等等,让我们能与历史重逢。”

  一开始南宁峰值文化,很多读者对这些政策不屑一顾,读了他的文章以后,都很赞成这些政策,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

  接下来,陈建昭将继续记录和传播南宁历史,“南宁的城市面貌每天都在更新。我们只有了解南宁的历史文化,才会热爱这座城市。记录南宁往事,将南宁的故事通过文字传达给年轻的一代,是传承南宁历史文化的方法之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