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南宁有什么古迹广西南宁有什么文化

  谈起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江苏省南京市区新集镇朱云村陈庄组,人们总是这样说“十里一个风俗”

南宁有什么古迹广西南宁有什么文化

  谈起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江苏省南京市区新集镇朱云村陈庄组,人们总是这样说“十里一个风俗”。这就意味着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活法”,时间久了,就会形成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在我的家乡,由过年演变而来的年俗,与地方相比就有些与众不同。如果探究其传承多年经久不衰的悠悠历史,大概有三点值得点赞—— 一是“备年”二是“闹年”三是“养年”。

  “备年”,一般呈现时间长活儿多特色鲜明。按照农历算法,农历新年即春节虽然南北方在时间上有差异,但南方是由“小年”“大年”“元宵节”组成的。时间长达23天。从腊月廿三过“小年”这天算起,直到腊月卅即“除夕”为“备年”。在这8天中,几乎家家户户都为“年”而奔走,为“年”而忙。腊月廿三作为“年头”南宁有什么古迹,人们一大早起来,头一件亊是“大扫除”即打扫卫生,要把屋里屋外地上房顶统统打扫一遍,包括村头巷尾。接着是贴对联贴年画糊窗花,其特色反映的是五六十年代在“龙子龙孙”“多子多福”“虎头虎脑”“福星高照”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过年拜年穿的用的吃的喝的玩的无不与“攀龙附凤”“恭喜发财”“招财进宝”“风调雨顺”有关。家里贴年画,龙的“图腾”是首选,有“龙腾虎跃”,有“双龙戏珠”,有“龙凤呈祥”有“鲤鱼跳龙门”……这些反映祥瑞的年画还有胖小子仙女大美人。另外,张贴的年画品种还有“消灾避邪”方面的年画,什么守门神李逵包公孙悟空之类尽在其中。贴春联首先在正屋香几中央墙上镶嵌一个大大的“福”字,在门头上、灶台上甚至家禽家畜圈门上,也要贴“福”字或者带“福”字的星星,寓意“福星高照”。“小年”作为“年”的开启日,作为“年”的最忙一天,还有许多亊情是从这一天开始的,包括新年装饰、张灯结彩、食物储备、新年程序安排等等。其中,“过年”需要的众多食物猪牛羊肉、鸡鸭鹅肉、鱼虾、豆腐、蔬菜以及炒花生瓜籽、做花生糖米糖芝蔴糖均是在“小年”第一天做出计划在“备年”8天中去完成的,因此“备年”也称“忙年”。“小年”还有一个俗称叫送“灶神”。据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的儿子,主司一家人的平安福禄,并监察全家人的善行恶迹,到每年快年底时,它要作一总结并上天把人间“冷暖”禀告玉皇大帝,以便奖善惩恶。所以,“小年”既是送“灶神”节日,也是祭拜“土地神”节日,因为“土地神”是掌管“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神灵,忽视不得。“小年”中午,人们除了摆上酒席恭恭敬敬虔诚地“烧香化纸”“拜佛”求保佑外,在晚上,还要放爆竹迎接“年”的到来。这就是“小年”的由来,“备年”的开始。

  “闹年”,就是过“大年”,得从卅“除夕”说起。这天白天很忙,因为遵照家乡年俗,过“大年”一共4天,即年初一初二初三初四这4天是不能动“刀”的,所以,过“大年”几天要吃的食物必须亊先准备好,为过“大年”做到“吉祥如意”,为迎新年获得一个好兆头服务。因此,在卅晚上到来之际,人们往往要熬夜守岁,选择两条不大不小又漂亮的鱼用佐料煎好装在盘子里广西南宁有什么文化,作为“年年有余”的象征,直到年初五才能对它动筷子一饱口福;阖家团圆吃丰盛的年夜饭,给小孩发“压岁钱”,在小孩身上枕头底下放桃树条避邪,为树木“挂红”,放鞭炮“辞旧迎新”……就成为“闹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过“大年”的前奏曲。到了农历新年正月初一,也就是“大年”初一,家乡的“过年”气氛才达到,年俗味道才显得热烈浓厚,别具特色。年初一是街坊大拜年。早上8时许,穿红戴绿打扮入时的少男少女是拜年大军中的先头部队。他们一出动,锣鼓喧天,蹦蹦跳跳,整个拜年队伍就会显得朝气蓬勃,歌声笑声就会连成一片。家乡的拜年原则是宁少一村不少一户,一拜就要从村头拜到巷尾。随着拜年大军前行,还有一支舞龙灯队伍敲敲打打紧随其后。他们在两头金狮的引导下,镶满“黄金甲”的龙灯翩翩起舞,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像刚出水的巨龙,波光闪闪,不时迎来阵阵掌声,为拜年大军尝百家食品百家果营造出一种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过“大年”充满喜庆祥和的年俗氛围。很可惜,这些有利于街坊四邻和睦相处的年俗活动,在十年“”中受“破四旧”“立四新”的冲击,悄然退出了年俗历史舞台,被八大“样板戏”移植了,被山东“快板”取代了,还美其名曰“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在其中”了。殊不知,这是农耕文化的象征,也是家乡过“大年”上演传统年俗的标志。它自古以来就深受民众的喜爱和青睐,是家乡年俗最具有代表性的常演常新百看不厌的节目。年初二是拜舅舅南宁有什么古迹、年初三是拜姑姑、年初四是拜老岳父,他们不再是靠步行骑自行车坐拖拉机,而是用电动车、小汽车代步,可谓是“多快好省”。去年,我看到我侄子驾着电动车去拜两个舅舅,馈赠的礼物是高档酒高级牛奶高等营养保健品,而且速去速回,不再在舅舅家吃午饭了。记得,我小时候去拜舅舅,从我家到舅舅家有十几里地,完全靠步行,赠送的礼物只有一斤一包的红糖或者一包桃酥,舅舅回赠的“压岁钱”是一角、两角、五角……从未超过一元;而现在,我在老家过年看到的是外甥去拜舅舅得到的“压岁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千元。

  “养年”。“大年”过后,年初五初六初七初八直到正月十五过“元宵节”,被称为“养年”。在这段时间里,重头戏是玩花灯渡旱船踩高跷品元宵。人们一般从年初五开始拜姨父姨母,再拜姑表亲、远房亲戚以及其他亲朋好友,往往时间宽裕,比较清闲,带有休闲性质,所以俗称叫“养年”。随着一张张花灯一条条旱船一双双高跷在村头巷尾上演,手捧一碗碗热气腾腾香甜可口元宵的人们,已在宣告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此就要结束了。

  年来得匆匆,去也匆匆。在这些日子里,我看到最多的是城乡差别在缩小,城乡正在走融合发展之路广西南宁有什么文化。昔日的农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住的是草盖房,吃的是“瓜菜代”南宁有什么古迹。现在,经过改革开放政策激励,农村劳动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已由过去的单一粮食生产转为多种经营,使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农民“吃穿用”再也不必犯愁了。他们的生活水准有的甚至可以与城里人一比高低。“吃穿用”开始重质量讲档次,住的是楼上楼下,房间有电灯电话,出行有车代步,生活处处充满自豪感。年轻人开始玩时尚,与城里人一样,能够紧随时代脉搏跳动,做到与时俱进。什么电脑、手机、信用卡、微博、微信、QQ,他们样样应用自如,有的因此走出国门,踏上留学之路;有的因此成为富庶门第;有的因此当上打工仔头头;有的因此做了工厂主,圆了老板梦;有的因此进城买房,摇身一变,成为城市一员了。也许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来来往往,才使农村城市化步伐得到进一步加快。

  家乡的年俗最大功能是辞旧迎新。从前,由于老年人思想保守,接受不了新鲜亊物。他们放的“辞旧迎新”鞭炮都是短挂小鞭炮,长挂小鞭炮还舍不得买,也舍不得放,大鞭炮只有二踢脚一种。尽管如此,还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把“财神爷”轰跑了。过去因为家乡经济欠发达,人们把钱看得很重,一般不乱花一分钱。而今时代不同了,农民通过科学种田打工经商做买卖,腰包鼓了,生活富裕了,站在我面前的农家兄弟姐妹好像与我没有多大差别,有的日子过得甚至比我还好,更加有滋有味。在卅晚上在大年初一凌晨,当我看到父老乡亲守夜迎新年放鞭炮的宏大壮观场面时,着实被他们的所作所为折服了惊呆了。没想到他们放的鞭炮有几十种,从地上跑的到天上飞的应有尽有,有的直插云霄,有的漫天飞舞,有的爆炸声不断,有的流光溢彩,与人的欢呼声笑声融为一体,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描绘家乡年俗的壮丽画卷。

  家乡过年,也是纪念先人的节日。因此,在春节期间,我格外怀念我的老父亲。他年轻时候也属于美男子之列,不但身材魁梧,而且个头有1.8米高。可惜,当年他为养育我们6个儿女,终日劳作,早早就累坏了身体。据说,我父辈老家原在山东,祖上曾有多人在衙门做官,后来因性格刚强,勇于打报不平,而走向衰败,不得已才从山东带着“一担挑”家产来到江苏农村“避难”,过上了“田园”生活。然而,尽管到了一个新地方谋生,我爷爷的“病”仍然未改。他还是喜欢帮人家“打报不平”。由于他身材高大,走路大步流星,人家给他取了一个绰号——“飞毛腿”。有关这些情况,是我老父亲在过年烧香祭祖时说的,否则我是不会知道的。但听完这些之后,再对照一下我的老父亲,他又和爷爷性格能差几分呢,虽然老父亲已辞世多年,但我每每回忆起老父亲怀念爷爷的话,使我感到非常心酸——老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个勤劳好胜爱面子之人。他为我们6个儿女能够吃的饱穿的暖,天天起早贪黑,劳作不止,有时为了多挣点钱,肩挑一百多斤披星戴月从几十里以外贩卖货物,不知吃了多少辛苦,流了多少汗水……今天,我只能像老父亲过去逢年过节祭拜他父亲一样,对老父亲说上几句敬仰慰藉的心里话,祝他在九泉之下,与母亲一起自己照顾好自己!

  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近几年春节我都是在老家过的,与亲人团聚感受颇多,其中家乡过年内容丰富多彩一年比一年热闹,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认为,家乡的年俗之所以经久不衰南宁有什么古迹,原因就在于“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像富裕起来的农户自掏腰包为乡亲父老放电影请剧团为左邻右舍唱戏的事儿,这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现在却成了流行色。在这里,我衷心祝愿家乡的年俗随着年轮的转动更加充满时代感,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发扬光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