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山渐青晋尚韵”与“ 宋尚意”比较
北宋九帝,个个都是书画高手,对书法艺术多给予支持。特别是徽时期,达到最盛,设有书艺所,“欲教习法书,告命使能者书之,不愧前代”。可谓良苦用心。《宋史·选举志》载:“书学生习篆、隶、草三体,……篆以古文,大小篆为法,隶以二王、欧、虞、颜、柳、真行为法,草以章草,张芝九体为法。”宋代书艺所的书法教学优于以前,宋代教学内容亦相当丰富,蔡京、蔡卞、米芾均在书艺所供过职,这也刺激文人对书法的学习。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宋代的各级教育都着重书法。刻帖与教育想结合,比之魏晋,书习的条件要优越得多,笔法也丰富得多。
晋代以前,笔法传授是个十分机密的事,绝不轻易传人。传说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苦求不与,韦诞死后盗其墓才得到。宋翼从钟繇处得笔法也是如此。王羲之在书法上两个重要的老师,一个是他的姨母卫夫人,一个是他的叔父王庾,均属于家族传承。后来王羲之在给其子王献之《笔势论》时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此之笔记,可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书)初成之时,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称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晋代,书法大家多集中在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中。这种家族性的现象亦和书法秘授相关。王、谢、郗、庾四家,虽各传笔法于自家后代,但就取法而言,皆学钟繇和卫夫人。在,晋代设立书博士,然其教授的内容仅限于以繇、胡昭为法。正如《晋书·荀传》载:“领秘书监,立书学博士,置子弟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见,晋代书法无论如何也逃不出钟繇、胡昭、卫夫人的圈子。取法的单一,自然容易造成近亲繁殖,故晋代书法面貌基本雷同。
· 2016-03-25 16:56
清人梁巘在其《评书帖》中以“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自此以后,书法界大都认同并沿袭了这种说法。但这种总结显然是模糊的,特别是晋“韵”和宋“意”易混淆而容易使人的认识失之于片面。“晋尚韵”和“宋尚意”到底存在那些区别和联系?本文试图从时代背景、书法美学思想,笔法的传承以及整体风格特征等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如果说魏晋和宋代不同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思想,为晋代和宋代的书风差异提供了形而上的哲学指导。那么,笔法的传授相异则为晋、宋书法风格的不同产生形而下的技法意义,二者结合,便是晋书整体风格的趋同性与宋书风格的多样化的主要原因。
《杂诗帖》(选页) 纸本 26.3×1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帖学大行,在笔法上也打破了晋代的单一局面,这表现为刻帖的流行和书法教育的兴盛。宋太祖极重文士,亦好点染翰墨。太即位后,于淳化三年,命侍学学士王著选择内府所藏历代法书,摹刻在枣木板上,辑成《淳化阁帖》赐与近臣,由《淳化阁帖》始,刻帖蔚然成风,重辑、翻摹者甚众,形成了多种版本。随后出现了《大观帖》,《修内司帖》,《潭帖》,《绛帖》,《二王府帖》,《泉州帖》,《鼎帖》,《戏鱼堂帖》,《绍兴兰帖》等数十种。
宋代书法重个性与宋朝文人的建立休戚相关。从宋太祖起,就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宋史·记事本末》云:“帝即位,异姓王及带相印者不下十人。至是,用赵普谋,渐削其权,或因其卒或因迁徙致化,或以遥领它职,皆以文臣代之。”用文臣执政,在客观上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文人地位的提高为文人的个性发挥提供了空间。另一方面,北宋政局混乱,朋党轧轹使得禅在士大夫之间流行,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等夙通禅学,也促成尚意书风的形成。禅与书法,都十分强调“心”的重要作用。禅认为只要“顿悟”,就会“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而宋代书法“尚意”正是强调内心的表露、个性的张扬。禅又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以及“明心见性”,反映在书法上,就是“书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这种禅的思想突破前人的规矩,强调创新,我们能从苏、黄的书论中知道大概。黄庭坚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苏轼诗云:“书出无意于佳乃佳……吾书虽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抒发意气,张扬个性,即成了宋代书法的时代特征。
玄学从老庄哲学发展而来,“道法自然”是老庄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思想影响下,魏晋士人纵游山水,以琴诗自乐,试图远离,纵情于自然。这种思想影响了整个文艺领域,书法自不例外。我们可以从魏晋的书论中略知大概。东晋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自然比喻各个笔画,并:“然心存委曲,每为一字,各象其形,斯道妙矣,书道毕矣。”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浑元之理。七宝齐贵,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卫夫人和王羲之书论中所说的“道”与老庄的“道”是相一致的,的“道法自然”是艺术应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表达客观,着重主观符合客观,回归天然。于是,虞肩吾在《书品》中评价曰:“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看来天然是衡量书法的主要标准。
综观魏晋书法,我们可以明显感到其中风格差异较大的书法作品几乎很难找到。整个魏晋书法,可以用流丽娟秀、清朗俊逸来概括,即使有突出者,它给我们的印象也是大同小异。宋代书法风格多样,是不争的事实。单看被称为宋四家的“苏、黄、米、蔡”的书法墨迹,就会一目了然。故马霍评宋四家书曰:“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姿,米胜在韵。”马霍的评价是公允的。蔡襄书出于颜真卿,似乎继承有余,创新不足,但其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除了蔡襄之外,苏轼、黄庭坚、米芾的个人风格都是相当突出的。
刻帖的出现一方面给大多数人学习书法提供了难得的法帖参考,另一方面,由于不断翻刻,失真比较严重,书习者面对失真的法帖,找不到用笔的来龙去脉。面对这样琳琅满目的古代法帖,书习者不得不去探索用笔的技巧和奥秘,反而刺激了笔法的多样化,为艺术的多样化提供了技法支持。《海岳名言》载:“海岳以书学博士召对,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乏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这一段话足以说明当时笔法的多彩多姿。宋代书家执笔也是各具风貌,各有特色。东坡多卧笔,以手抵案,使腕不动,难怪当时是大夫说苏轼用笔不合古法。黄庭坚行笔快慢有度,富有节奏感。米芾笔毫平铺,运笔急速,“刷字”比喻实在恰当。
汉末董卓之乱,使摇摇欲坠的汉帝国终于分崩,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军阀割据,战乱不断,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和思想的一元,以独尊的文化模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再加上社会极端,士族集团之间互相屠戮,使士大夫知识朝不保夕,随时有杀身灭门之祸,于是乎,玄学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