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体育课”别过分“应试化”
孩子进入学前班后,老师开始反复强调跳绳的重要性,“这是小学必考科目,幼升小面试也要考,回家一定多辅导”。与朋友同事交流我才发现,跳绳已成为不少学龄儿童家庭的新烦恼。
每天傍晚,小区各个角落都能看到练跳绳的孩子,身边多半还跟着家长,一边用手机录视频打卡,一边提醒孩子注意动作规范。更有不少人苦于孩子不善跳绳,不惜花高价给孩子报了各种“跳绳培训班”,让孩子不输在跳绳的“起跑线”。
为何跳绳成了体育项目中的“香饽饽”?背后起作用的恐怕不是孩子的兴趣导向,而是和“考试指挥棒”有关。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跳绳是小学体育的必考项目之一。其中明确,“1分钟跳绳”是小学一至六年级的测试内容,一至四年级跳绳成绩占体育总成绩的20%,四至六年级占10%。小学生“1分钟跳绳”可以作为加分指标,加分幅度为20分。小学一年级男生如果一分钟能跳149个,就可以拿到跳绳项目120分满分。
有了“加分诱惑”,有了评奖评优升学这根“胡萝卜”,小小的跳绳,就可能变成束缚部分不善跳绳孩子的缰绳,更可能异化为绑在家长头上的应试“紧箍咒”。
问题不在跳绳身上,而在于任何对孩子成长有益的内容,如果失了兴趣的初心,只为应付考试,只为升学考试多加几分,都可能异化为束缚孩子的绳索。
从前几年流行的“奥数热”,到时下的“少儿英语考级热”再到“少儿编程热”,家长的焦虑,似乎只催生出一门门亿级的教育生意。原本的兴趣变成了无趣,本应该减下来的“负”,也没减下来。
与“跳绳烦恼”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的云南中考新政之争。当地计划将中考体育成绩上调至100分,与“三大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平起平坐。云南教改新政刚出台,就有不少家长咨询,哪儿能“补体育”。这也引发担忧,体育分数“水涨船高”,是否真能成为促进青少年增强体质的治本之策?
说到底,喜欢是参与的前提,热爱是坚持的动力。诸如跳绳之类的体育课也好,音乐绘画之类的艺术课也好,一味“加分”终非良药。去教育功利化,尊重孩子的天性,陪伴他们探索和发现世界,让孩子真正找寻能够陪伴其终身的兴趣爱好,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评论员 刘晶瑶)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