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r,永济大小事
老阌底二、五、八(农历,以上同)逢集日人山人海,大街小巷拥挤得水泄不通,赶集的人山西、潼关要占一半。从南梢门到汔车北这段空旷地方,西是牲畜市,马牛羊鸡猪骡驴拴了一,有专业经纪管交易讨价还价,成交后收取手续费;东是木材烧柴草料布,木材是商洛运来的椽檀柱脚建房料,也有拆房下来的旧木料,大部分装船过黄河运到山西去了,烧柴焰大火块,本地人做饭习惯使用,不像煤炭难燃易灭,加上沿山农民和山内山民,相当一部分人打柴为业,靠它养家糊口或换取油盐,柴价也比煤炭便宜,因此西梢门外和街北七八家炭厂,只供铁匠打铁和汽车南几家炉院浇铸犁铧使用,销不比烧柴红火。有个时期柴还供火车烧蒸气锅炉,战时煤缺以柴代用。烧柴市上冬季木炭从南山下来,无烟无味耐用方便,供生意人烧盆火,庄稼人生火锅,临近春节大家小户都要买些东西过年,木炭也算一项特产。说到草料,那时畜力担负主要劳动,阌底骡马店不少,草和麦皮甘草饲料等相应需要。除阌底二、五、八集市外,太要镇也是二、五、八集,董社镇是一、四、七集,寺底麻庄各有大型庙会交流物资,但都没有阌底集气势大。特别是季节性物资供应,如阌乡三月二十八(农历)集,时当麦收在望,农村急需大量叉把扫帚农具,木锨镰刀等整船运往山西芮城等地,集市上有多少就能销多少,因此而兴起的农谚说:“冬寺底(十月二十会)、夏麻庄(四月八叉耙扫帚会)、顶不住阌底三月二十八一后晌”,来形容阌底集市之大。
2000多年以来,封建社会农耕自然经济剩余价值交换手段,繁衍阌底形成了交通枢纽,东西(长安——洛阳)通衢、南北(商洛)要道,黄河船舶北联山西,近代又有了洛潼公陇海铁,因之阌底已为商贾云集行旅必经,水旱码头吞吐物资集散进出口的初级市场。
1949年6月阌底解放,结束了2000多年日月,古镇铁树开花返老还童,人民把私人工商业户全部包下来,正确地执行利用政策,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市场繁荣,百业兴旺,古镇面貌日新月异。
灵宝市豫灵镇(1987年定名)地处豫陕晋三省边陲,1954年灵阌合并前称阌底乡,其前身阌底区辖解放前旧阌乡县阌底镇和玉涧乡两乡镇,而实际上阌底镇(街)则是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镇了。
旧志载:阌乡旧城在阌乡县西40里阌底镇,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建,三国魏移东,元移西,明又东移,洪武元年(1368)设阌乡县丞署兼巡检署驻阌底镇。此前历代曾设主薄、典史、把总诸职,有大堂、大门、兵营、厢房、住房。初年阌乡分区设置,阌底为第三区称古阌区,董社(镇)麻庄(街)为第四区称玉涧区,太要(镇)为第五区称毗洛区,后将三个区合并为一个区称阌乡县第三区署兼分所,下设联保、保、甲,再后来又分为阌底、玉涧两乡镇直至解放前。
火车虽能,但毕竟不能正常行驶,东起灵宝西至泉店近200里程军运物资要靠人力畜力,洛潼公行人川流不息,阌底镇和火车站公旁席搭草盖的简易旅店一哄而起长达数里,入夜灯火辉煌人喧马嘶,阌底成为瓶颈,东去敌后开辟工作的八军、西战团(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都通过这里去渑池八军办事处,散发有《抗日的第八军》等宣传材料(笔者那时已11岁,曾囫轮吞枣地读过些)。阌底镇南街开诊所的老薛,有天半夜被一老汉强叫开门要借宿半晚。老薛便和他挤在一起,翌晨临行留下一张名片,上印“国民军事院长张钫”,再出去寻时人不见了。
宛楚丹淅发表于2016-8-2815:55:28
1959年三门峡水库开始蓄水,阌底街市村落规入水库淹没区,为了搬一家保万家,古镇作出最后奉献,从此在国地图上消失,而成为历史的一页:“公元前140年建镇——公元1959年迁移”。
阌底老街有东西南主干街,呈丁字顶头形,东西街稍短于南街,东梢门外金鸡岭崖高千丈,宛如金鸡展翅咀啄黄河,与陕西潼关城、山西风凌渡三足鼎立,鸡犬之声互闻,“鸡鸣听三省”之说源指此处。东梢门内1900年修建供慈禧回鸾住的行宫,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三进院落,据说修了一年花费万两银子。西梢门外关帝庙挑角檐硫璃瓦金碧辉煌,庙门前石狮子身高二丈,口含绣球(园石)呼啦响跌不出来。这两处颇为壮观的古迹,可惜在1938年间被对河日本鬼子的大炮轰击成千疮百孔,墙倒屋塌,成了一片瓦砾滩。东西正街丁字口往南,市场繁华热闹,店铺门一家挨一家,丁字口上坐北向南的小有天饭庄,厨师手艺高超,疱治山珍海味有秘招,日作百二八十席平常事,潼关城大户常来此办婚丧宴席。饭庄斜对面万义丰杂货店,掌柜的姓姚,山西人,当年投资万枚银元办号,制作糕点批零兼营,作坊保持30多人,做出的点心酥软香甜,什锦南糖花色多样,有手绝活是麻片,薄脆面上芝麻不上摞,说是纯青石家俱才能擀出这样来。万义丰有50多人从业,生意红火经久不衰。中药铺庆余生在阌底也算数一数二,门市上名医坐门诊,把式抓药,内院里搞药材批发,还附带经营布匹绸缎丝线女红,游村串乡货郎担多是从这里进货。阌底街面有花行粮店大小一二十家,外客商来此收购原棉打包上。往西走供西安大华,从前阌底棉花长色鲜颇受青睐。赶后来一些花行嗜利,给好端端的皮棉上喷水洒棉籽参暇,一斤卖到斤半。从此,“灵阌湿潮棉籽”也出了名,厂家见了就摇头,粮店到20世纪40年代数赵子宋粮店大,说他能窝百石(1石300斤)粮、粮店捉升子斗的有名堂,一斗能量成九升,九升也能量成一斗,粮店低价收高价出赚取利润。杂货店供应油、盐、酱、花、糖、纸张、香、表、鞭炮,都想把门口信誉提高吸引买主,柜台上定着“本店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字样。一些手工业主,多将是自作自卖,如铁匠铺、木匠铺、竹器铺、麻绳店、皮坊、染坊、糖坊、钉掌的、银匠等各有千秋,谁家风箱拉着轻松煸风又大,谁家镰刀钢水硬实,谁家马掌经久耐用,谁染的布色美价廉,在四乡八村中间都有无字广告不胫而走。老阌底作生意人多数是山西人,他们自小学徒作起,习惯吃苦耐劳,办事一丝不苟,讲究仁中取利、义内求财,像经营山货的乐庆余,经营木材的晋义丰,竹木、家俱、筛子、簸箕、麻绳、席箔、栗子、核桃、油料等,品种杂多、量大物博,装船卸车秩序井然,能得到买卖双方信托千金一诺,主要是从业人员讲信誉。
兵灾苦,2000多年来刀光剑影上空,兵团战危,且不提赤眉起义、曹操马超之战、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李闯王起义大战役,近代辛亥张钫东征拉锯战,初年军阀混战,阌底都经历着,正如前人咏叹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000多年来阌底时刻处于战乱之中,只有在领导下,才过上国泰民安的幸福日子。1938年3月,盘锯在山西永济赵村风陵渡的日寇,隔河炮轰阌底火车桥,炮声隆隆三月不断,商店关门,居民扶老携幼南塬,富商大贾逃离阌底,当时民谣:“家有几万走州串县,家有几千乡里胡钻,缺柴少米抗战到底”。后来敌炮命中火车桥,桥断车阻,我军民齐心协力快速修了条便道,列车隐蔽在原基背后烧足蒸气,然后拼全力高速开动,闯过敌炮线,敌炮追击,列车就时停时走,采取捉迷藏方法与敌炮周旋,闯过潼关敌炮就没法子了,这便是抗日战争期间车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