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网事

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南宁找工作百姓网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加快提高,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发展的根本之策。必须把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在创新中赢得后发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提供持续动力。

八、加大投资强度,建设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内通外联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型工业化是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经济实力、实现产业协调发展的关键。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

(五)推进社会治理化。系理、依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化水平。建设平安贵州,完善党委领导、主导、社会协同、参与、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深入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创建活动,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天网工程”。严密防范、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时排查化解安全生产隐患。贯彻总体观,加快建设,推进公共安全化。探索县域管理新模式,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健全依法和化解纠纷机制,把纳入化轨道。统筹解决好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问题。

(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强化发展型型创新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按照“好干部”20字标准,大力培养选拔讲、懂专业、会治理、善、敢担当的领导干部。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岗位责任、激励关怀、约束问责“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的从严管理干部机制,把严的要求、严的纪律、严的措施贯穿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惩机制,树立敢为、快为、善为的工作导向,着力打造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强化人才智力支撑,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遴选培养计划,深入实施“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黔归人才计划”,着力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西部重要的创新人才集聚区。

(四)大力提高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加快培育壮大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功能园区,提高园区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园区融资方式,盘活园区标准厂房、基础设施等存量资产,促进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投资效率和产出水平。深入实施工业“百千万”工程,扎实开展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双服务”行动,大力扶持龙头企业、企业、大型企业、上市企业,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一批“”的大企业、“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勇闯天地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承载大数据信息产业、大健康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产业、两烟产业、白酒产业的千亿级产业园区。

十一、全面推进依省,加快建设贵州

(四)增强全民观念。加强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增强全社会特别是人员尊法守法用法观念,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和习惯。加强领导干部教育,完善国家工作人员用法制度。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加大公益,提高普法实效。建设完备有效的法律服务体系,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援助,构建城乡均等的法律援助工作体系。

(二)建设内陆型经济试验区。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度对接和融入“一带一”、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发展,深化经济区协作和发展,提升对内对外整体水平,探索内陆型经济发展新子。加强与美国、、、韩国、等区域交流合作,更加重视与东盟的交流,扩大与港澳的合作。拓宽对外通道,向南接入海上丝绸之,向北融入丝绸之经济带,向西进入中巴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向东联入长三角。全面提升贵安新区等“1+7”重点平台,办好用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茶博会、民博会、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等重大活动平台,争取设立中国(贵州)贸易试验区。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完善投资布局,扩大领域,放宽准入,促进省内省外、国际国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三)全面加强治理和。实施最严格的制度,强化问责,引入第三方评估,形成、市场、共治的治理体系。按照“建、管、改、治”要求,围绕城镇、园区、企业等重点领域和煤、磷、电、酒等重点行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生态,严格赤水河、锦江水质,强化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废水和城乡生活污水治理,加强乌江、清水江、南北盘江等流域污染防治,实施八大流域河长制,组织实施好草海生态和综合治理工程,积极争取国家生态治理项目和资金。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稳定提高全省空气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土地资源质量。支持各地申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大环保执法司度,严厉打击污染、生态等违法犯为。

城镇化是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依托山地特色,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山地新型城镇化子。

(四)全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实施社会保障兜底工程,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养老金合理增长机制。推进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统筹,加快完善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政策,健全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快社会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深入实施城乡危旧房工程,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建设和农村危房。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社会协调发展、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民生事业和社会治理全面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年均增长11.7%和14.8%,达到24465元和7505元。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精准扶贫脱贫“1+10”配套文件,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1149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62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3.4%下降到14.3%。城镇新增就业265万人,是“十一五”时期的2.8倍。各级财政投入教育经费274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6倍,实施教育“9+3”计划、中职学校“百校大战”和“四项突破”工程,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贵州大学新校区等基本建成,预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从77%、55%、20%提高到85%、85%、30%。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54万套,农村危房192万户,完成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4.8万户、62万人。文化艺术、卫生计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群体性事件、刑事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社会和谐安定有序,公共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成效明显,预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数从2011年的58.7%提高到2015年的80.5%。

(二)培育具有龙头带动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建设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让更多特色农产品市场、走出贵州。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家庭农场管理和服务制度。鼓励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专业协会、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试点,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探索培育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购买公益性服务试点。

——社会建设和保障实现新跨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贵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社会主体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得到有效,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二)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突出扶持对象精准,完善建档立卡,总结推广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四看法”,对贫困人口实施精细化管理。突出项目安排精准,落实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突出扶贫资金精准,推广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经验,探索财政扶贫资金和农村集体资源量化到户、股份合作、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突出措施到户精准,聚焦“两有户”“两因户”“两无户”“两缺户”,细化“六个到村到户”措施,做到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突出因村派人精准,全面落实向贫困村选派“第一”,充实配强驻村工作组,增强农村脱贫第一线核心力量。突出脱贫成效精准,完善退出机制,实现贫困县、贫困乡镇全部摘帽,所有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突出考核评价精准,建立差异化考核制度,完善问责激励双重机制,把扶贫开发实绩考核延伸到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突出督促检查精准,制定实施精准扶贫督查办法和工作台账,加大督查、随机抽查、明察暗访等力度,严肃查处不干事、不落实、的行为。

(一)探索具有贵州山地特色农业现代化子。把山地特色作为我省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根本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农业产业园区为引领,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强粮食、生态畜牧、茶叶、马铃薯、中药材等主导产业,做优特色食粮、特色养殖业、特色渔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经济作物占种植业的比重,提高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延伸农业产业链,着力发展以农产品储藏保鲜、精深加工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加快发展以农业观光旅游、农业物流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提升“三品一标”产品比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建立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省贫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根本任务的基本省情没有变,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没有变,快于全国快于西部的发展态势没有变,我们可以大有作为,也必须奋发有为。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倍加珍惜加快发展的好势头,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的好局面,倍加珍惜干事创业的好状态,奋发图强,励精图治,凝心聚力肩负起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历史。

(二)“十三五”时期守底线、走新、奔小康的总体要求和发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全面依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共享五大发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行动,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统筹推进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中央确定的“三个1亿人”城镇化行动计划,深化户籍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培训和服务,切实解决好住房、社保、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和等问题,促进进城农民安居乐业。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建设,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四)推进区域经济优势互补和民族地区协调发展。按照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原则,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要素有序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把贵安新区培育成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强黔中经济区、黔北经济协作区、毕水兴经济带建设,支持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形成黔中、黔北率先崛起,各区域协同加快发展新格局。加快贵广、湘黔、贵昆、成贵、渝黔等高铁经济带建设,鼓励发展临空经济,吸引各种生产要素向城镇、重点产业园区和高速公、航道等重要交通沿线聚集发展,形成一批辐射力强和对内对外的经济走廊。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支持城区和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帮扶重点生态功能区贫困县加快发展,带动发展潜力县竞相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公共服务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条件。必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强民生各项工作,让发展更多更实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全面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和修复工程,推进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生物多样性,筑牢“两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实施“绿色贵州建设”行动计划,大力开展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发挥国有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中心城市环城林带和城镇生态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县、生态乡、生态村创建活动。推进区域间横向生态补偿,强化激励性补偿,深化民族自治州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位一体”规划,建设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实现“十三五”时期奋斗目标,前景美好,任务繁重艰巨。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同志为总的周围,万众一心,锐意进取,顽强拼搏,奋发有为,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一)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加快铁建设,建成贵阳至昆明、重庆、成都、南宁等高铁,形成贵阳与周边省会城市2至3小时交通圈,构建通达全国的高铁网。规划建设“三环八射”铁网和贵阳至兴义等城际铁,支持贵阳、遵义、六盘水等城市轨道建设,打造贵阳至黔中城市群其他中心城市1小时、至其他市(州)中心城市2小时铁交通圈。加快高速公建设,建成环贵州高速公,形成省内“六横七纵八联四环线”高速公网络,增加出省通道,完善高速公网连接通道。加大国省干道养护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实现村村通沥青或水泥、村村通客运。加快完善民用航空体系,形成“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布局。大力推进乌江、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通航设施建设,形成通江达海的水运出省通道。建成一批“多式零距离换乘”交通枢纽。

(三)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扎实推进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对基层组织的指导和管理,使基层组织成为基层基础的重要依托。扎实推进基层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功能、发展功能、服务功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促进和谐。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统筹抓好乡镇党委、村党组织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提升基层干部发展经济、创新、依事、化解矛盾、带领群众的能力。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加强制建设,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工作机制,加强对地方重大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底线思维、战略思维谋划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服务,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使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更加自觉和有效。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三严三实”要求,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强化运行制约和监督,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

发展是解决贵州所有问题的根本所在。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能力和水平,更加有力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三)推进司法。完善对的司法保障、对的司法监督,构建、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健全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职责机制。优化司法职权运行机制,加强司法机关内部监督制约。完善旁听庭审、诉讼档案查询等制度,保障陪审。加强司法保障。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建立和完善法律援助、司法救助体系。强化司法活动的监督。建立司法工作人员廉政档案制度。

二、全面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形势任务,奋力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

(三)广泛培育、加速升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服务、商贸服务、旅游工艺、家庭服务、养老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放宽市场准入,加强服务业综合试点,优化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加快形成具有鲜明贵州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

(一)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富有活力的城镇体系。根据资源承载力调节城镇规模,立足独特的山水地貌,不断优化城镇形态、功能和结构布局。进一步增强贵阳城市功能,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加快贵安新区开发,推进贵安新区与贵阳、安顺同城化发展,加快构建黔中城市群。做大做强区域中心城市,推动遵义、六盘水、毕节、铜仁、凯里、都匀、兴义等城镇组群加快发展。提升区域次中心城市功能,实施小城镇“十百千”行动计划,建设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景点型、绿色产业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特色小城镇。加快推进集中连片棚户区,结合农村集中建房发展各类区域性中心村,促进城镇与乡村协调互动。优化城镇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最快的五年。通过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全力吸引外部资源获得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增比进位、项目观摩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通过打造“5个100工程”等发展平台集聚了发展要素,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促进科技资源聚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大数据、大健康等新兴产业风生水起,文化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发展面貌焕然一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年均增长12.5%以上、突破1万亿元,人均水平接近5000美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

(三)大力建设健康贵州。实施健康贵州建设工程,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服务网络,全省新建、改扩建100所综合性医院,对40万以上人口县的人民医院(含中医院)按照医院标准进行规划建设。深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规范基本药物制度,探索县乡村一体化药品配送模式,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满足群众用药需求。推进分级诊疗和卫生信息化,实行新农合、大病医保、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积极推进“智慧医疗”建设,构建广覆盖、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优化公共卫生监测和医疗质量监管服务。落实食品安全战略,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落实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康体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奔小康的工作总纲,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中央确定的“人体地位、科学发展、深化、依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的领导”六条重要原则,把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牢固树立起来,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五)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文化体制,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文化会展等产业,做大做强省直文化企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发掘和利用民族文化、山地文化、阳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打造更多文化精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振兴传统工艺,落实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规划,支持黔东南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试验区建设。

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

一、“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成就,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打下了基础

(一)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入落实中央全面深化各项决策部署,战略导向、问题导向、民生导向,不断提高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国有企业、商事制度、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财税金融体制、投融资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围绕利用大数据推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实施“数据铁笼”计划,提升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围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制度,在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围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围绕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深化司法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支持毕节试验区闯出新子,探索新经验。

(二)广泛动员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充分发扬,贯彻党的群众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创新、团结奋进”新时期贵州时代,激发各族群众守底线、走新、奔小康的自觉自信。加强思想工作,正确处理,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多彩贵州文明行动”。高度重视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及时分析研判网络舆情等意识形态领域新情况新动向,意识形态安全。支持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机关作用,有效发挥人民政协在协商中的重要渠道和专门机构作用,推进协商广泛多层制发展。充分发挥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示范区。引导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群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凝聚群众力量。加强全防教育、人防战备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积极支持驻黔人民解放军、部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民共享发展

四、深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加快建设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示范区

(五)强化“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分解、细化和落实机制。贯彻中央和省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本确定的发展思、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制定我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各级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地区“十三五”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有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发展的指标,增加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到谋划发展“扣扣子”、责任履行“担担子”、工作落实“钉钉子”,确保“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基础设施建设是我省实现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支撑。必须保持投资合理较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加快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优势和制度优势,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大力实施“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把我省建成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

五、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良好生态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发展的重要优势。必须绿色富省、绿色惠民,加快生态优势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把我省建成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坚守两条底线、生态建设成效最好的五年。“多彩贵州污染”,争取国家批准了《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强力实施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预计完成造林面积2161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82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预计淘汰落后产能3783万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减少24.2万吨、4.9万吨、2.3万吨和0.3万吨,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主要河流水质明显改善,贵阳等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颁布《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成立了生态执法机构,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启动了污染第三方治理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化、市场化保障机制。

——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脱贫,贫困县、贫困乡镇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城乡就业更加充分。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五年的发展我们,在贵州推进同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必须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到两条底线一起守、两个一起收。必须坚定不移实施主基调主战略,“赶”与“转”并举,强化增比进位机制和比学赶帮氛围,在全力赶超中加快转型、在转型升级中跨越发展,持续保持明显高于全国的发展速度,在不断缩小差距中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把作为根本动力,以促、以倒逼,大力实施带动和创新驱动,在深化、扩大、加快创新中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必须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大力实施扶贫攻坚第一民生工程,千方百计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必须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正风肃纪,加强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反的高压态势。以上率下,点燃各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力营造政通人和、风清气正的生态,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发展,必须在深刻分析形势与任务、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积极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新,科学引领新发展,奋力实现新跨越。

(二)推进产城景一体化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产业体系,提高城镇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地下综合管廊、公共交通、防洪排涝等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和智慧城市,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突出山地特色编制城镇风貌规划,注重民族元素丰富城镇人文内涵,依山就水加强河湖水系统综合治理和园林绿化,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打造“山水田园林地”相融合的宜居宜业宜游城镇。加快推进遵义统筹城乡综合配套试点,搞好安顺、都匀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三)超前建设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要像抓交通水利建设一样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网络优化、城乡网络全覆盖、农村宽带延伸等重大信息基础建设,构建“出省宽、省内联、覆盖广、资费低”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力争国家支持贵州作为国家级数据交换南方中心、国家面向西南和东盟的数据服务,将贵阳、贵安新区增设为国家级互联网直联点,打造全国信息交换枢纽。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实施“宽带贵州”行动计划,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宽带”并向自然村延伸覆盖,加快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基础制度的作用。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完善主体功能区政策,重点开发地区提高产业和人口集聚度,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核心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推进国家和省级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园。

通过五年的发展,贵州进入了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阶段,站在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五年的发展历程让我们深深感到,贵州是一片充满希望和活力的热土,只要我们不甘垫底、奋起直追,就一定能撕掉贫困落后的标签,实现同步小康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以来,面对充满挑战的国际国内和艰巨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以习同志为总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高举“发展、团结、奋斗”旗帜,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抢抓国发2号文件出台、贵州与全国同步小康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重大历史机遇,大力构筑“高地”,奋力冲出“经济洼地”,顺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了在西部地区赶超进位的历史性突破,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的基础。

从我省来看,经过“十二五”时期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不断优化,资源红利、生态红利、劳动力红利、政策红利、红利正在叠加,全省上下团结奋进、干事创业的空前高涨,这些积极因素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要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生态脆弱等问题依然突出;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安全生产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建设有待加强,一些领域存在不少矛盾和风险,改善民生和稳定任务依然艰巨;一些干部能力和素质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着、慢作为、乱作为、为政不廉等问题,提升能力、转变作风、惩治和预防任务依然繁重。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开拓前进,找准贵州定位,发挥贵州优势,彰显贵州特色,创造贵州奇迹。

(五)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红线”,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争取国家在我省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大力生态文化,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

——牢固树立和落实发展的。深刻认识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以倒逼、以激活发展,充分发挥我省近海近边近江和西南陆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拓展和提升“1+7”重点平台,高标准高质量举办好各类国际性国家级活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内陆型经济试验区。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深化、发展活力最足的五年。以经济体制为重点,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健全了现代市场体系,壮大了市场主体规模,各类企业注册资本超过2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4倍,国有控股龙头企业加速成长,预计民营经济比重从35%提高到50%。以倒逼,主动融入“一带一”和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创建了贵安新区、贵阳综合保税区等“1+7”重要平台,高标准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酒博会、数博会、茶博会、民博会、世界山地旅游大会等国际性重大活动,大大提升了贵州对外活跃度和投资开发吸引力,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实际到位资金预计分别年均增长32.9%、53%和28.3%。

——牢固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的。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推进绿色贵州建设,巩固生态优势,构筑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十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守底线、走新、奔小康提供坚强保障

三、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贵州产业体系

(二)提升、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立足我省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服务化、绿色化,推进行业整合和品牌提升。加大推进煤、磷、铝、钢、锰等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和资源深加工。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建立省级层面军民融合领导机构,依托军工的技术优势,发展壮大军民融合产业,积极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成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国家级装备制造业。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制造二O二五》,引导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医疗器械、农业机械等产业发展壮大,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的“贵州制造”产品。大力推进酒、烟、茶、药、食品“五张名片”为重点的特色产业规模化,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贵州品牌”。加快发展石材产业,培育石材交易市场,壮大一批石材产业。发挥水资源品质优势,大力开发天然饮用水系列产品,把饮用水发展成为重要优势产业。

(三)采取一揽子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全面落实“1+10”精准扶贫配套文件。抓好产业扶贫,研究设立产业化扶贫专项基金,实施扶贫攻坚示范县、扶贫特色优势产业、扶贫产业园区“3个10工程”,加快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劳务经济发展。抓好扶贫生态移民,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区域实行生态扶贫,提高贫困户搬迁比例和搬迁补助标准,提高生态修复程度,用活用好增减挂钩政策,确保全面完成142万人的搬迁任务。抓好社会保障扶贫,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完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筑牢社会保障兜底网。抓好教育扶贫,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完善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标准,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应助尽助、精准资助”。抓好医疗扶贫,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推进新农合和大病保险全覆盖,加快贫困地区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抓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大力实施“雁归兴贵”行动计划,深入实施“1户1人”职教培训,让更多农民工就近就业。抓好财政金融扶贫,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特惠贷”,为贫困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抓好扶贫力量整合,配合做好中央和企事业单位、东部地区对我省定点帮扶、对口帮扶,扎实推进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结对帮扶,建立健全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必须充分发挥我省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迈出新步伐。

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多元特色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教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广完善“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提升高等教育,积极争取部属高校与省属高校合作办学,鼓励高校办学,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继续推进花溪大学城建设,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继续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优化城镇新建小区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深入推进教改实验区建设。

——生态建设和实现新跨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空气质量指数稳定上升,重点流域水质优良率继续提高,土壤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发展的。深刻认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焦创新体系、创新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充分用好“5个100工程”等重要平台和工作抓手,积极搭建各类创新载体和研发,广泛吸引国内外创新型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到我省落户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

——牢固树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的。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深入推进小康、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好农村留守人员的突出困难,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进步,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良好的是首要的发展。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司法、全民守法,提高社会治理化水平,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轨道。

(二)建设。依法设定、行使、制约、监督,依法调控和治理经济,推行综合执法,实现活动全面纳入轨道。依法履行职能,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规制度,推行清单、责任清单制度。全面推进依法决策,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必经程序,积极推进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行政监督,依法实行政务公开。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统一管理。

(三)“十三五”时期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新跨越的奋斗目标。今后五年,要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守住增长速度、人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

六、全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攻坚战

——深化和扩大实现新跨越。全面深化步伐加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决定性,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进一步优化,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平台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

(一)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旨,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深入实施教育提升工程。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大力加强基础教育, (下转第3版)

——牢固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突出比较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重点突破与分类指导等重大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全省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发展的整体性。

(一)进一步强化大扶贫工作格局。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重在乡村的工作机制,在全省强化“党委主责、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格局。实行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从省到县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层层签订军令状、落实责任制。严格考核各级党委、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工作实绩。强化各级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定点挂钩、对口帮扶机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引导广大基层组织站在扶贫开发第一线,筑牢解决贫困问题的工作基础。深入推进领导干部遍访偏远贫困村贫困户。开展好“扶贫日”活动,引导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事业,让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积极投身到扶贫开发中来。

(一)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工作。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加快重点领域立法,问题导向和立改废释并举,深入推进科学立法、立法,加快形成完备的法规规章体系。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沟通机制。突出经济发展、生态、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立法。

十、全面推进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后发优势的创新型省份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围绕用好“5个100工程”等平台和抓手,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围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产业关键共性和配套技术,促进产业技术重点跨越和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围绕打造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积极争取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支持以贵阳市、贵安新区和贵州科学城、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主体申报创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新组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提升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探索“企业出题、立题、协同解题”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之。围绕营造创新,推动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制度,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财物支配权、技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收益分享比例。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根据《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按照习总对我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的重要,结合具体实际,贵州省委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如下。

(一)“十三五”时期是全省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决胜阶段。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发展中国家群体力量继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外部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全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本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也进入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主要特点的新常态,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对我省发展总体有利,特别是、国务院高度关心重视贵州,给予重大支持,为我省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国家实施“一带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为我省扩大国际国内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国家实施大数据和网络强国等战略,为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创造了宝贵契机;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我省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政策支撑;国家加快补齐发展短板,为我省缩小与全国差距带来了重要机遇;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省完善现代基础设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社会事业等提供了良好条件。

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

(二)积极促进大众创业就业。“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实施就业创业促进工程,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返乡创业格局。开展创业型城市建设,培育创业型企业、创业型员工,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积极促进充分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产业,发挥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做好返乡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搬迁移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职工权益。

(四)全面推行循环低碳发展模式。推进能源,加快能源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开发利用,争取国家支持核电项目开发。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减少单位产出物质消耗。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促进资源再生利用,支持六盘水市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加快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和园区。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快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园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业水平显著提高,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四)加快推进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攻坚。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世居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人口较少民族整体脱贫扶持政策,加快实施民族地区重大工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项目。以武陵山片区、乌蒙山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县级规划,深入推进大规模、区域性、产业化连片开发。实施麻山、瑶山、雷公山、月亮山专项扶贫行动计划,促进特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强对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关爱服务,建立、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救助体系。

(一)高端定位、优先突破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作为促增长的着力点、调结构的主战场。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数据资源共享,打造全国大数据发展战略策源地、政策先行区、创新引领区和产业聚集区,全力打好大数据战略行动突围战。加快发展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医药养生。加快发展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发挥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大力发展山地新型旅游业态,打造以“多彩贵州·山地公园”为品牌的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建成山地旅游大省,让多彩贵州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风行天下。加快发展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促进建筑业与建材业融合发展。

(二)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水利建设行动计划,加快供水管网工程和民生水利保障工程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水源工程,实现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供水源。实施农田水利配套工程,提高农田灌溉保障水平。加强河流治理和山洪防治,健全防洪减灾体系。加强水质水量监测和管理,基本建成水资源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提高重点区域水资源综合调配和应急供水能力。大力推进水务一体化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突破瓶颈制约、基础设施变化最大的五年。交通建设突飞猛进,铁营运里程突破3000公里,贵阳至广州、贵阳至长沙高铁开通,进入“高铁时代”。高速公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的省份。通航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民航进出港旅客人数增速位居全国前列。水运航道加快建设,乌江基本实现全程通航。水利建设空前加快,开工和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夹岩水利枢纽、马岭河水利枢纽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预计新增供水能力18亿立方米,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51万亩,解决1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升级换代,“宽带贵州”建设取得突破,贵阳、遵义、安顺实现通信同城化。

(三)打造具有贵州地域特点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深入开展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行动,以“六个小康”行动计划为抓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深入实施整治工程,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乡镇村庄等整治,扎实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集中力量打造各类省级综合示范村,建成一批设施完善、产业兴旺、生态良好、优美、魅力独特的宜居宜业宜游乡村。传承传统文化、耕读文明,加强溪流、林草、湿地、山丘等生态细胞和民族村寨等文化元素,建设美丽宜居的家园、增收致富的田园、寄托乡愁的故园、观光休闲的公园、投资兴业的乐园,实现“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加精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