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春秋】汉字考古之二:三星堆为古虞文化2015-12-20永济大小事
三星堆遗址是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4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对研究早期国家的进程及教意识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最大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为已消逝的古蜀国(我认为是虞国)?提供了独特的,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
①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
3、禹将舜的儿子商均封于河南虞城,有说是夏禹为了舜禅位于他而作的;又有说是为维持自己的,禹和启对仍很强盛的有虞族进行,有虞氏进行迁徙。但总之,有虞氏大部分族量向南、北、东方迁移了。有虞族的还有一支虞遂一直留居在蒲阪。
还有两个字与大字相近,一个就是憂(忧)字,还有一个夒(猱)字,古人以为心脏是用来思考的,在人字中央加了一个心字,自然忧心忡忡了;与之相类的有一个愛字,也是有了心,但头上没有头脑,只有一只手,表示的被双手接受的一颗心,却是爱意了。
敬康
埋藏古树的分布情况也是东南地区发生过洪水的佐证。从沉积学角度看,埋藏古树对古洪水具有明确的意义。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埋藏古树分布很广泛,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时段集中于距今4200~4000年左右。[43]
《中荒经》云:“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围如削。下有石室,方百丈,九府治之。上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万九千里。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出游。
陕西眉县出土的二十七件青铜器,是2003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本文对这批铜器的铭文,从遣词用语到历史内容进行系统考释,认为作器者以“逑”为氏,行辈为“叔”,字“五父”,是单氏家族的一个分支,即“灵伯”和“懿仲”的后代。这个家族曾历事西周各王(从文王到厉王),共七世。
┃
4,盧、颅。具体分析内容见汉字考古一、二。
笔者认为,良渚文化并没有消失,而是北迁中原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夏王朝。史前的那场洪水是促成中国东南恶化的主要原。
(2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魍魉
陈平公(妫燮) 陈夷公(妫说) 妫炆(针氏)
历史.汉字考古之三:伪造三代禅让历史的新学(摘录《帝系》部分)
(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姬轩辕)—少昊(又名玄嚣,本名姬己挚,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弃(后稷,姬弃)—不窋(kū)—鞠—公刘(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姬类)—古公亶父(姬亶)—季历(姬历)—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朝开国君主)
5、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杰出的学者、史学家。《舆地志》是顾野王的一部重要专著,是继《汉书·地理志》后又一部开中国地学体例先河的专业巨著。
《水经注》(注4)卷四十引《晋太康三年地记》云:“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史籍又记载上虞是舜的后代封地。据顾野王《舆地志》(注5)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县西七十里有汉上虞故县。”近年出土的楚简《容成氏》:“舜有子七人”。《呂氏春秋·孟春紀》:“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元和郡县志》(注6)卷二十八又云:“舜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曰余姚。”(据宋《太平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
关于勾吴国的建立和虞族的迁移,近年来引起了好多历史、考古专家的注意,他们做了许多历史、考古的深入研究,作出了十分有意义的。当代著名历史、考古学家、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敏先生在他的精彩的论文《虞舜南巡狩与勾吴的发端》中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文中,张敏先生对虞族的迁移作了历史和考古的科学的论证:
陈惠公(妫吴) 妫挚
商均死后,葬于封地,即今虞城县利民镇老城西南1公里处。据光绪年间的《虞城县志》云:“舜帝子商均墓,位于城西南三里许……旧有祠宇一所,后废。”《虞城县志》还记载着唐、明、清等朝代封到虞城的官员祭祀商均墓的情况。
吴、越同俗但不同族。吴是虞舜之后,越是夏禹之后(又说越与楚同祖)。“千古兴亡多少事,物转星移几度秋。” 厚重的时间灰尘,掩埋了太伯奔吴的历史。唐代,《括地志》还云:“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当时见存的其城及冢,至今已荡然。梅里一带,有关吴的考古遗存又少,这给对太伯奔吴的历史的研究带来相当的困难。“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相信,隨着历史、考古研究的深入,太伯奔吴的历史之谜,终将全然揭开,其将告白天下。(作者陈振康副教授,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商均
【注2】曰:“舜,家本冀州。”据唐代孔颖达《毛诗》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
③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5,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这些地名都与三星堆相近。
《墨子·非命下》:子胡不尚考之乎商、周、虞、夏之记?
(2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即玄帝颛顼)—称—老童—重黎
2, 泸水县——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总人口15.5万人,境内有傈僳、汉、白、彝、景颇等2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3.3万人,占总人口的86%。
本人认为:
(三)世系的密合
既然虞代历史在文献中有确凿的记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考古学上找到依据呢?一种考古学文化与一个族群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但通过研究考古学文化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却能寻绎到上古族群的讯息。笔者的研究发现,中国东南的良渚文化正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
(18)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穷申
┃
《国语·郑语》: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
此类称述在先秦典籍中不胜枚举,史不绝书,在此不一一赘引。事实上将虞代与夏、商并举已为先秦典籍所习见,可见这已是当时人们的指称习惯。在《礼记》、《周礼》等书中,更常以虞夏商周四代并举来排比四代的礼制。夏代之前有虞代,在先秦时代并无疑义。
把这些虞族所在地联系在一起通盘考虑,三星堆的所在地大致在其心脏地区,时间跨度在周朝建立向前到尧舜时期前后。在夏族的中心地区虞族在夏代大概已被了,而现在居住在江浙一带的吴姓和虞姓,大多是后来建立的句吴国的来自周国的臣民,与原有的虞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穷蝉 鲧曾古蜀王 称 魍魉 梼杌[2]
通过对以上五个方面密合的论证,我们认为,良渚文化正是虞代文化在考古学上的反映。
江浙地区在年节时,有剪虎形“老虎柏子花”相互赠送的习俗;而山西、陕西等地则有除夕、清明时做虎馍祭祖或相互赠送的习俗,这些都是祈求“虎神”,平安吉祥。晋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柳叶菜,虎头馍,祖先坟冢把头磕。陈麦馍馍您吃着,七月十五您回来,给您蒸个大枣果。”歌谣唱的就是清明节用虎馍祭祖的习俗。
┇
夏人把俘获的男性虞人称之为虏,就像后世称胡人为胡虏。
1,楚的先祖是吴回。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今河南新郑一带)。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
3.有虞氏与“皇而祭”。《礼记·王制》云:“有虞氏皇而祭。”郑注云:“皇,冕属也。画羽饰焉。”“皇”指羽冠,“有虞氏皇而祭”所指的便是有虞氏的先民头戴羽冠祭祀祖先及天地。而“皇”又可以在良渚文化玉璧上的刻划符号上相参照。据郭沫若先生的研究,金文、甲骨文中“皇”字的本义为“插有五彩羽的王冠” [32]。在大汶口文化陶器和良渚文化玉器发现了一种被学者们释为“皇”的刻划符号,李学勤先生认为其本义是指羽毛装饰的王冠:“原始的‘皇’或许就是一种用羽毛装饰的冠。”[33] “皇”指良渚先民所戴的羽冠,亦即良渚神徽上祖神所戴的风字形帽,这正是良渚先民冠饰的反映。有学者认为其象征太阳,这正与良渚文化鸟日相应。[34]羽冠与“皇”字形、义结合。杜金鹏先生列举了金文中“皇”的各种写法,确认良渚文化神徽上的“羽冠”与古文‘皇’字上半部相像”。 [35]任式楠先生指出:“良渚文化的玉三叉形冠饰及其附件,与‘皇’义形对照,正相暗合,可说是中国最初的皇冠。”[36]林华东先生称,起初的“皇”字,可能就是如同良渚玉三叉形冠饰及附件和彩羽合体而成的冠冕,含有华丽、堂皇和辉煌之意。[37]﹝417)“有虞氏皇而祭”即是指有虞先民的巫师如神徽人像所示头戴羽冠(或三叉形器)祭祀的史影。
(一)年代的密合
4,泸沽站——站址在四川省冕宁县泸沽镇,邮政编码615602。建于1970年。离成都站509公里,离昆明站591公里,隶属成都铁局西昌铁管辖。现为四等站。
丹山乃今巫山。《巫山县志》:“孟涂祠在县南巫山下。”此说“丹山乃今巫山”,却不是“在丹阳”之“丹山西”,属巴人文化区同一传说的分化。俗谓孟涂为巴王,因称孟涂山为孟王寨,孟涂以大巫师的身份司巴人祭祀祖先神,并为明断曲直,被后世为孟王而享祀,民歌云:“官司缠身莫慌忙,涂山寨上求孟王,保准一卦决胜负,夜断阴来日断阳。”
陈灵公(妫平国) 妫征舒(夏徵舒)
文章说:通过对南荡文化遗存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南荡文化遗存的来源是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南荡文化遗存的文化内涵与王油坊类型晚期文化遗存基本一致。王油坊类型在豫东地区的消失和在江淮东部地区的出现,显然是考古学文化的迁徙。而这种文化的迁徙,则意味着有虞氏部族的迁徙。江淮东部南荡文化遗存的发现,从考古学上了有虞氏部族的去向。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迁徙,即有虞氏部族的迁徙。
再看良渚文化遗址的淤泥层情况。考古实际说明,在许多良渚文化层的上部都发现有一层淤泥层,如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江苏吴江梅堰、上海青浦果园村等遗址,表明当时曾经发生过较大的水患。[41]﹝306)先生指出,江海遗址良渚文化层面上多至三层的淤积土,客观地反映了当地前后相去不远的三次,以及从上游不同地域、三个方向携来泥浆沉淀的实物记录。[42]
十,虞和虞族的迁移
7、《越中杂识》作者徐承烈(1730-1803),清记小说家。《越中杂识》一般被认为是一部地方志著作,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而人和猴子的主要差别在人的手上,人能够用手劳动,于是从猿猴进化到人,所以在夏字中的手(臼)一变,字就代表了猴子的意思了。
在中国先秦史中,夏后启是第一个与文字有关的知名人物。篆书的“启(啟)”由“户”、“口”和“文——又上一个卜字”组成,户说明当时家庭已经产生,原始的氏族制度已经开始,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家庭的私有制度。而“文”表示的是一只“手”一个卜字,是在作占卜。
陈慎公(妫圉戎)
他们的祖先替虞舜驯服各种飞禽走兽,常以鸟蛋做食品。鸟蛋吃久了,渐渐变首鸟身的摸样。他们在人群中住不下去,只好向南方的山林迁去。一群群由他们喂养的凤凰也跟他们迁去。他们在南方定居下来。南方山上多的是竹,长有数百丈。凤凰以竹子的果实为食物,孟舒国的百姓摘树上的果子充饥。
(四)图腾的密合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在虞国,“人”字就写作“吴”,就像在东夷,“人”就写为“夷、彝、羿”,而在夏代“人”就写为“夏”或“大”,大是一个正面站着的人。所以,虎字头下面一个“大”字,也就是虎字头下面一个“人”字,所以“虞”字在虞舜时期写作“虞”,而在夏代按照制字的规律,则写作“虎字下面一个大字”。 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汉字的系统创制是在夏代,而在夏代以前的虞代已经有了部分汉字,也被夏代人所继承,尽管甲骨文是在商代的卜骨中发现的,但仍保留着夏代的痕迹。至于后来为什么流传下来的“虞”字,仍然恢复为“虎字头下一个吴”字,这恐怕与虞族的遗民有关,他们对自己的族称自然会保留虞的正确的写法。特别是在夏代以后,就没有写作“虎字头下加一个大字”的写法的理由了。
无论是夏还是商,其国号都与所在地望有关,如夏朝得名自大夏,商朝源自商丘,虞朝得名亦宜因其地望。良渚文化的集中区域之一即太湖流域,即古吴地。自古盛传周先公太伯奔吴,建立吴国。这在考古学上亦可以得到验证,而周人侵入吴地的时间不早于西周。[13]﹝143)据董楚平先生的研究,吴越的地名、人名基本上以鱼韵字及其紧邻的侯韵字“发声”,“句吴”系吴越当地的发音。[14]﹝13)吴越之地乃华夏族的祖居地,古越语保存了原始华夏族语言的特点。吴国的阶层系周人,其邻国越国的者为夏人后代,两国的阶层皆为华夏族,而其系良渚先民迁出东南地区之后从南方迁入的蛮族。所谓古越语是就吴越两国的阶层语言而言的,由于处地僻远,故保留了华夏族的原始语言特征。如华夏族的先祖如伏羲、颛顼、句芒等的命名方式,以及诸如“帝喾”、“帝尧”、“帝舜”这一职位名置前的称谓方式都是古越语的明显特征。“虞(吴)”这一名称系华夏族对吴地的固有称谓,吴国所因国名既为当地旧有之名,亦是符合古越语或原始华夏族原有特征的指称。更为重要的是,在殷墟卜辞已见“吴”,即“虞”,那么吴地得名早于周人所建的吴国可见。那么此地称“虞(吴)”自古有之,虞朝以“虞(吴)”地得名亦明矣。
┣━━━━━━━━┳━━━━━━┓
4,《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下、三界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
这的两点,表示的是头上的头发,那么去了两点,仍然是个“头”,是个古文的首,也许在最古的时代——造字的时候,人们是不留发的,到了后来,人们开始爱美,或风尚有了改变,人们开始普遍地留发,因此,在“首”字上多了两点,以表示头发。那么,“去了两点的首”,也可以说是“面”字之省。在篆字的“夏”字中,在首以下,还有一个“臼”字,这个“臼”字代表了两只手,在下面那个“久”字字模样的字,就是两条腿的形状了,那么,这不是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个人的形象了吗?所以《说文》说:“夏是中国之人也。”
后来,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勾吴国。当地先是拥戴兄长太伯为勾吴国主。太伯去世后,因太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据有关史载,仲雍去世后,葬于乌目山东麓,山因此改名为虞山。今虞山东麓有仲雍墓。周武王灭商后,寻求太伯、仲雍的后代,以册封为诸侯。这时勾吴国主已传至第五代——仲雍的曾孙周章,武王即封其为吴国之君,列为诸侯,自此吴国列入周朝版图。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舜,是五帝之一,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紀》:“虞舜者,名曰重華”、“帝舜為有虞”。
2,无虞
正文:中华文明的起源至今仍是个谜题。在“九五”国家重点课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2001年,“十五”国家重点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求更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的源头。不过学界对中国的传说时代的历史以及此期间的考古学文化都存在诸多分歧,很多关键问题难以达成一见。2007年末发现良渚古城的消息公布,震撼了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良渚古城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确证势必将改写中国的历史。
(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挚(帝挚)
(2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梼杌
再说龙(蛇)图腾。良渚文化的继承者之一越文化的蛇图腾是学界认同的事实,[24]良渚文化的龙(蛇)图腾除了神徽形象的反映,也为良渚文化所出有蛇纹或鸟纹、蛇纹共存的器物所佐证。[25]山西陶寺遗址所出彩绘龙盘的龙纹与中原的龙形象并无关系,却在良渚文化的蛇纹中找到渊源。[26]据笔者研究,被视作帝尧之都的陶寺遗址实为华夏族北迁后所建之都。与良渚文化的龙(蛇)图腾相应,虞代世系中黄帝、颛顼、帝尧等皆有龙(蛇)图腾的属性,龙图腾也是华夏族的主要标志。限于篇幅,此不赘述。
孟涂氏族后世有孟舒国,晋张华《博物志•外国》:“孟舒国民,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禽,夏后之世始食卵。孟舒去之,凤凰随焉。”
古人的崇虎习俗,有利于虎的,所以虎在我国的分布曾经十分广泛。然而,由于这种是建立在人虎力量对比之上的,当虎的力量强大、人的力量相对较弱时,人便畏虎、敬虎,把虎奉若神明;当人的力量强大起来,尤其近现代用上先进武器时,自大的人类便不再把虎放在眼里,遂对它乱杀,使其很快成为濒危动物,有的种属已经。因此,要使虎等野生动物切实得到,还必须提高国人对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生态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并用法律形式约束人们的行为。仅靠传统的崇虎观念,已难以起到作用了。
3,《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东晋学者郭璞注释:“西王母者,一国君也”
(2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曹国始祖,封地在今菏泽市)、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舜帝家族世系:
先秦的著作皆将虞代视作中国的第一个王朝,“虞夏商周”四代说在当时是通行的说法,秦汉之后言“虞”为朝代说者渐少,取而代之的是夏商周三代论,古今史家因此忽略了“虞代”是一个朝代的事实。而上世纪初疑古之风蔚起,疑古派学者将五帝乃至夏禹都划入怀疑之列,更把夏朝前的历史基本排除在信史之外。笔者认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朝,个别学者也曾著文指出中华文明史上曾出现过一个虞代。[1]1956年杨向奎先生提出“应当给有虞氏一个应有的历史地位”。 [2]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施之际,追溯中华民族历史的源头,对中国第一个朝代虞朝历史的寻绎和整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2.有虞氏与良渚黑陶。据陈剩勇先生的研究,典型龙山文化即山东龙山文化与良渚文化虽都流行黑陶,但从黑陶的起源、分布区域及其流向看,东南地区是盛行黑陶时代最早的地区。[30]﹝146—149)《礼记·檀弓》云:“夏后氏尚黑。”夏人尚黑的心理正是导源于良渚文化即虞朝时期的。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特色,系轮制,制作精美,有的甚至涂漆。[31]﹝286)《周礼·冬官·考工记》云:“有虞氏上陶。”史载虞代的陶艺是极为精湛的。在华夏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夏代之后,陶器也逐渐退出先民的视野。然而良渚文化的主要陶制礼器、祭器如鬶、爵、觚等都以青铜器的形式继续作为华夏族的礼仪重器。改变的是生产材料这一容器,未曾改易的是华夏族的礼制,而礼制等心理质素是一个部族最为稳定、最为坚韧的部分。
②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二、释“夏”及其他
董楚平先生即认为“良渚文化既鸟,又龙”,并进一步指出良渚文化玉琮等玉器上所刻神徽形象实际上是鸟图腾与龙图腾的结合体,正是伏羲的形象。[18]甚是。良渚文化神徽中的鸟爪及展臂姿势具与鸟同构;而其下半部分的兽面实即三代饕餮纹的渊源,饕餮是龙的一种。[19良渚文化神徽形象浓缩了虞代鸟图腾与龙(蛇)图腾两种图腾现象。
2,楚人虎。“於菟”是一古词,早在《左传·宣公四年》中记载:楚人为乳谷,谓虎於菟。《辞海》:“於菟,虎的别称”。
(7)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恶来—女防—旁皋—太己—大骆—秦非子(秦国首任国君)—秦侯—公伯—秦仲—秦庄公—……—秦始皇(嬴政)
有充分的表明东南地区的自然在距今4200年左右急剧恶化,这次恶化更直接导致了良渚文化的北迁。据研究,良渚文化地区在4.2~3.9kaB.P.间不仅温度降低,而且发生了大范围的洪涝作用。[44]﹝301)综合植物孢粉、淤泥层情况及埋藏古树的分布,东南地区在距今4000多年前发生过一场大规模的洪水当无疑义矣!
1,
先说鸟图腾。中国东南是中国乃至环太平洋地区鸟图腾或凤鸟的中心所在。[20] ﹝46)良渚文化的鸟图腾是为学界所的。与良渚先民的鸟图腾相应,华夏族的上古诸帝也与鸟图腾或凤鸟有着不解之缘。最典型的莫过于黄帝之子少皞(即玄嚣,又名清、挚),他是华夏族鸟图腾的典型代表。再看帝喾。在殷墟卜辞中屡见商人崇祀 “高祖 ”,王国维等前辈学者考定“高祖 ”正是商人的直接先祖帝喾(夋)亦即《》中的帝俊。[21] ﹝7)“ ”的形象正象鸟之形。吴其昌先生考证:“故玄鸟即夋也,夋为玄鸟,宜夋状为鸟喙人身矣。”[22]商人亦鸟,这与帝喾身上的鸟属性不无关系。帝舜的鸟图腾特征更为明显。[23] ﹝7)虞代世系诸帝的鸟图腾属性正与良渚文化鸟图腾现象相密合。
2、驱鬼御凶的“门神”。汉族也有崇虎的习俗。因为老虎的形象威武雄壮,古人便把它当作门神,于除夕日将虎的画像在门上,以驱鬼御凶,趋吉避害。这种风俗,最早可追索到周代,《周礼》上就有“居虎门之左,司王朝”的记载。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有桃树,二人於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神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於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於门,皆追效於前事,冀以御凶也。”这说明“画虎於门”之风在汉代已广泛流行。至晋代,此风仍兴盛不衰。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写道:“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眠,以驱不祥。”以后这种习俗又不断发展、演变,从贴门神扩展到悬挂带虎的图画。如华北各省除夕时,家家都在正厅内悬挂镇宅的“神虎图”;福建漳州则流行除夕挂《五虎图》年画;而山东一带则在除夕挂《神虎图》年画,其意都是让“神虎”,驱鬼御凶,守家护财,确保平安。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边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已确定的古文化遗存分布点达30多个,其中以南部的“三星堆”,中部的“月亮湾、真武宫”,北部的“西泉坎”,东部的“狮子堰”,西部的“横梁子”,以及向西延续的“仁胜村、大堰村”等遗址最为重要。三星堆遗址群的年代范围前后延续 2000年,所出的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铜器、金器,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已被中国考古学者命名为“三星堆文化”。[2]
4、《水经注》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
┣━━━━━━━━┓
但我们细分析一下,这个人的腿脚有点特别,与“後”、“复(複)”、“夋—逡”等字中的腿脚有点一致,而这些字里的腿脚似乎都有点拌蒜,于是可以联想到这个夏字恰是从大禹的形象中得来。大禹由于长年在水利工地上劳作,不能住在家里有老婆和热炕头,得了风湿,因此腿脚就不太利落,所谓“禹步而行”,就是模仿大禹在执行巫师职责时,所走的一颠一颠的步伐。
《尚书》说:“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蒲坂县南,入于河,舜居其旁。”当代著名学者,大学地理系王北辰教授曾在《史苑》(第一期)撰文《妫水河名考》,认为,舜所居妫汭即在今山西省永济,和平陆县同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因此,现山西省运城市(包括平陆、永济一带)是虞地。
┃ ┃
有关良渚文化的消失之谜,学界主要存在气候恶化说、说、北迁说、海侵说、扩张失利说、自身矛盾说等。笔者支持气候恶化说、说与北迁说,它们三者实际上是有关系的同一链条。在先秦的典籍里,我们常常可见先贤对上古时期一场可怖的大洪水的叙说。从中国最早的文献《尚书》、《诗经》,及至战国诸子,有关那场洪水以及由此衍生的传说一直盛传不衰,史不绝书。时间是尧舜之世,正是良渚文化在东南地区消失的时候;而且,良渚文化也的确是毁于气候恶化所引起的的。研究表明,在距今4200年前后,中国的自然的确经历着一次大规模的灾害。
(1)考古学的造律台类型文化(王油坊类型文化)与历史的有虞氏文化相对应。文章认为豫东一带(即商均封地)为有虞氏分布范围。考古学文化显然是分布于豫东地区的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又称造律台类型。
陈厉公(妫跃) (太子)妫免 妫趷
启表示的是一扇门,也许就是一扇心灵的窗户。他是占卜的巫师,也是人们心灵和文字的者。我怀疑同时代的契、弃和启有可能是同一个人,或把几个不同的人的功绩都记载了在启的头上,而后又分开为几个人,但仍沿用了启的名字,但注上了同音的不同的字。
《史》称:“舜之支庶或食上虞。”清《越中杂识》(注7)又说:“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浙江古代史》(杭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倪士毅著)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
注【】:“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帝王世纪》
中国著名的帝王大禹治水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对大禹的这个“禹”字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习以为常。只有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认为“禹”是一条虫,得其仿佛;却遭到了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的辛辣的。这里我们并不想对前辈的笔墨官司,做一评判,这对于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来说,无疑是自不量力的。不过我们想从禹字的结构,来释文解字,推测一下这个字的本意。
注释:
(15)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穷奇
老虎是凶猛的野生动物。它雄健壮伟,威风凛凛,勇猛顽强,无所,向有王者风范。对于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很落后的古人来说,虎的凶猛强大无疑是对他们的。他们惧虎、怕虎,继而由到,把虎当做图腾,并尊之为祖,奉之为神,多方面祈求它,这便产生了崇虎习俗。
(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名姬夋,又名姬夒)—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亥(又名振,前1875年-前1775年在位)—上甲微(前1770年-约前1720年在位)—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前?年—前1675年在位)—商太祖成汤(商朝首任帝王)—太丁、外丙、仲壬
八,虞族后人——周国
四,西王母为虞族
首先是的异常。在距今4000年左右,发生了“九星连珠”现象,即九星地心会聚。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在距今4000年前后我国生了三次九星地心会聚。[39] “九星连珠”现象对地球的影响颇大,公元前2133年的那次灾变正对应了良渚文化的。
(2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鲧曾—鲧祖—鲧父—鲧—禹(大禹,姒文命,夏朝首任帝王)—姒启(即夏启,夏朝第二任帝王)—姒太康、姒元康、姒伯康、姒仲康、姒武观
(3)宁镇地区(考古学文化)的点将台文化。南荡遗址的堆积情况表明南荡文化遗存并非代表有虞氏部族的最终去向,海侵有虞氏部族再次迁徙。通过近年来对江淮地区和宁(南京)镇(镇江)地区考古学文化遗存的研究,可以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宁镇地区。宁镇地区夏时期的考古学文化为点将台文化。点将台文化是由风格迥异的甲、乙、丙三类文化遗存构成,属混合文化。其乙类文化遗存来源于南荡文化遗存,亦即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在文化构成中约占40%左右。高邮周邶墩遗址所发现的南荡文化遗存晚于兴化南荡遗存而早于点将台文化乙类文化遗存,这清楚地表明在海侵到来之时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古邗沟以东,然后沿古邗沟南下,越过长江,而到达宁镇地区。
(11)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挥公(世界张姓始祖)
九,虞述诸器
摘要: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未,而是因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 ┃
5、虞族的迁移的考古
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晋郭璞注:“不直者则血见于衣,言好生也.丹山在丹阳,属巴。”古“丹阳”在今汉水中游河南淅川,而孟涂山恰好在“丹山西”的大巴山北坡。而大巴山东南的巫山,亦有关于孟涂的传说,《史•后纪十三》注云:“丹山之西即孟涂之所埋也。
历史.汉字考古之二:三星堆为古虞文化
陈成公(妫午)
6、太伯奔“虞”
在篆字中,有几个字是表示“虫”的,例如:万(萬,虿即蠆)是表示蝎子,而巳和它则是表示蛇的形态;那么,禹是什么生物呢?它就是一条虫吗?那么在字中多余的部分,又包含着什么含义呢?我认为顾先生仅仅抓住了禹字的主要部分,是一个虫字;那么,的一撇,作何讲呢?我们对比一下禹和角字和乌字、鸟字,兔字、鬼字、龟字,就可以发现,这一撇实际上可以是头上的角、羽冠或兔子翘起的耳朵,总之,是动物头上的附着物。
黄帝 炎帝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清楚看出,太伯为什么选择荆蛮吴地为出奔的目的地了。一,虞地(北虞)本是太伯、仲雍的封邑。二,虞人已有族人迁移到荆蛮,已是虞(吴)地。三,荆蛮吴地是商和其它部落薄弱之处。由于太伯的正确的决策,奔荆蛮吴地得到成功。《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太伯之奔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出奔的目的地的选准,加之方略的正确,太伯、仲雍在那里立马得到当地虞人等部落的拥载,“立为吴太伯”。因此,在太伯奔吴之前,吴地并非荒蛮不毛之地,虞民已有相当的经济和文化基础,太伯奔吴带来了中原地区更先进的经济文化。
1.虞代与“社”的起源。在古代,对社神的祭祀是弥足重视的,用于社祀的便是“社”。华夏族的“社”是从哪里起源的呢?笔者的答案是:虞代,即良渚文化。文献已载中国的“社”要追溯到虞代。陈剩勇先生归纳了三代之“社”的六大特征,[27] ﹝115—116)结合以上特征,陈剩勇先生结合良渚文化的瑶山、汇观山等遗址,发现良渚文化的与三代之“社”若合符节!笔者认为良渚文化的已发展成熟,而夏代之前的朝代正是虞代,那么“社”源于良渚文化与“社”肇源自虞代的文献记载实则相合如契。以最大的聚落中心附近的反山为例,高约7.3米,东西长90米,南北宽30米,面积为2700余平方米,土方量约近2万立方米土方。[28]
文章肯定大学考古系主任、考古文博院院长李伯谦教授的研究,李伯谦先生在对造律台类型进行研究之后,首先指出:“史载有虞氏部族由盛而衰的历史与碳十四测定的造律台类型存在的时间基本一致”,“其与造律台类型的分布范围大体相同”,“从年代、分布地域和文化特征分析,造律台类型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有虞氏文化”。分布于豫东皖西北的颖水、涡水、西淝水、浍水流域的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即有虞氏部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遗存。(注8)
《辞源》中解释:今湖北省云梦县址古称於菟。与这一称谓有关的故事中讲述,楚国著名的家令尹子文是个私生子,被丢弃在云梦泽这一地方,被一只母虎抚育长大,其名彀於菟(gou wu tu),当时楚国称老虎为“於菟”,把喂乳叫“彀”,意思是“虎乳育的”。因而这地方被称为於菟。 “於菟”属于古楚巫舞,是楚人的崇虎傩俗,随明代军队戍边屯田而传入青海同仁说。此说认为,“於菟”舞应为春秋时期的楚文化遗存。此说除从名称断定外,还可以从楚国盛行巫风来考证。《汉书·地理志下》载: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由此可见楚国巫风之盛,较同期其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先祖用来祭山神祛妖求吉的於菟舞,从现代形式和内容都含有楚国楚风的绪余。梁代江陵人懔编撰的《荆楚岁时记》中载,楚人逢年节有“门画与虎”避邪之习俗,此说虽不能完全说明楚人有无崇虎之情,但可以说明有以虎作为镇妖兽是一可信的。 我认为楚人虎与他们是出自虞人有关,楚地正是虞人的先人所在之地。
(17)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倍伐
至于海侵说,其并不具充分的。[45]扩张失利说与自身矛盾说也常常是相辅相成的说法,也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解释。[46]﹝104—119)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在晚期并没有的迹象,只是其中心已经从余杭良渚向外转移。良渚文化始终是一种强势文化,扮演着不断向外扩张、向周边文化圈辐射的角色。良渚文化的辐射范围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北及甘青,南至赣粤,莫不受其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良渚文化对中原的夏文化有直接的影响,其文化内涵作为基因直接注入了夏商周三代的文明。董楚平先生的研究认为良渚先民是经由安徽进入中原的。[47]﹝102)吕琪昌先生通过史前陶器的研究厘清了良渚文化北迁中原的线,其结论也是经由安徽逐鹿中原。目前来说,二里头文化(至少是一、二期)是夏文化是没有问题的,而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是王湾三期文化,而上蔡十里铺正是王湾类型诞生的起点,最终统一了豫东南并穿越豫中直达西北部边界地带。[48]﹝244)
三星堆古遗址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其中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
由此联系到距今4200多年时良渚文化在东南地区的神秘“消失”,再联系到距今4200多年中原夏文化的突然崛起及其与良渚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再联系到浙江地区丰厚的大禹治水故迹,良渚文化“消失”及夏王朝建立的关系实已甚明。“九星连珠”与小冰期等天文现象作用下,导致气候异常,当时东南地区的长江、太湖、东苕溪等水系因此而泛滥,遂导致东南地区自然恶化,成为华夏族举族迁徙的直接原因。
(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尧(帝尧)—丹朱
2、虞族的迁移。虞舜去世,由禹踐天子位。《史记.五帝本纪》:“虞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然後禹踐天子位。”禹执政,虞部落发生了迁移。
(二)地望的密合
(2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即帝舜)—商均—……—阏父(也称虞阏父、遏父,是商均的第32世孙)—陈胡公(即胡公满,陈国开国君主)
┃
二、良渚文化是虞代文化
【索隐】:“汉书律历志云商均封虞,在梁国,今虞城县也。”
关于虞代的积年,徐鸿修教授根据《韩非子·显学》中“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的记述,推断出“虞代积年约在公元前3300~公元前2100年间”。[3]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中国夏代起讫年代为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准此,虞代积年也相应为公元前3600~公元前2070年。
(悼太子)妫偃师 妫贞 妫留 妫胜
┣━━━━━━━━┳━━━━━━┓
盛极一时的良渚文化在距今4200年左右突然在东南地区了,这成为一直困扰学界的谜题。在中国东南的良渚文化如日中天之际,在距今4000年这个拐点戛然而止了。良渚文化突变为马桥文化,前后文明层次大异。在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之间,竟存在近500年的缺环。有趣的是,在东南良渚文化消失之后,发展相对迟缓的中原突然奇迹般地冒出了良渚文化的诸多先进元素,崛起了夏王朝。
(2)江苏兴化南荡文化和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的迁移。文章指出,王油坊类型在豫东地区发生消失。1992年江苏兴化南荡遗址和1993年江苏高邮周邶墩遗址的发掘,表明了王油坊类型的东南迁移。
┃
一、释“禹”
关于“图腾的密合”我有不同的看法,以东夷族为主体的黄帝族的各代的名字都是来自鸟名:枭——玄嚣,鹞——堯,隼——舜(读音来自隼,意义来自受),鹅(皇娥,娥——我女),鹰或莺——女英。因此东夷族的图腾应该是凤,但也有龙图腾的,龙是中华各族共同的图腾。舜是尧的女婿,可能来自异族——可能是来自虎的蛮族,因此,他又称“虞”。
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是一座由众多古文化遗存分布点所组成的一个庞大的遗址群,1988年1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考古学家将该遗址群的文化遗存分为四期,其中一期为早期堆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则属于青铜文化。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遏父(妫阏[3])
(五)礼制的密合
┣━━━━━━━━┓ ┃
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一南征,灭掉了随国(今湖北随州),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諡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阳、荆门一带),一向南征伐江汉地区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南方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
值得注意的是契的母亲叫简,而简正是上古时书写的“纸”,而契的名字也是书契、契约的“契”,所以契更可能是篆书的发明者。但篆书形成之初,大概不会是某一特定地点上某一个人的功劳,契(或许也就是启、弃和商均)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
此人继承其先辈的职务,继续担任宣王的虞官,负责管理山林川泽。宣王四十二年,因协助杨侯长父伐猃狁有功,受到周王册赏;四十三年,又被册命加官,兼管“历人”。铜器出土地点周围还有三次重要发现。除一件年代较早的大鼎还不能完全肯定,其它两次都是属于这个家族的铜器,一次是其先辈(彖皿)的铜器,一次是他本人使用的乐器。
七,虞族后人——巴国(转戴永夏《源远流长的崇虎习俗》于下):
陈申公(妫犀侯) 陈相公(妫皋羊)
┣━━━┓
四、从虞与夏的争斗推定在夏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虞人是主要的敌人。例词(字)
陈文公(妫圉)
1、舜帝(约公元前2128 ~2086 年),姚姓,名重华,号有虞氏,谥号曰舜。舜建都于蒲坂,在今蒲州一带。国号有虞。蒲州即今山西永济市,与平陆县(北虞所在)同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史记.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 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句望
《左传》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 晋国的史赵说:“自幕至于瞽瞍无违命,舜重之以明德,寘德于遂,遂世守之,及胡公不淫,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自幕一直到瞽瞍都没有,舜又增加了德行,德行一直落到遂的身上,遂的后代保持了它,到了胡公不淫所以周朝给他赐姓,让他祭祀虞帝。)此史料也指明了虞遂的世系。
陈幽公(妫宁)
我们前面解释了“唐尧”是表示一个用土堵塞一个口子,造地造田或造溏的形象,那么夏禹的“夏”又有什么含义呢?分析一下“夏”字的构造,最是个“首”字,去了两点。
1,《》王母的形象:《.西山经》载:“西王母居住在玉山之山,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载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意思是说西王母大致像个人,形状威猛,掌管灾厉(瘟疫)和刑罚的。
(三)甲骨文中的虞字
《吕氏春秋·审应览》:今虞、夏、殷、周者。
4、虞族向南的的迁移。虞族又向南迁移。虞族向南的的迁移最早从舜就开始了。《史记·五帝本纪》:“虞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专家们认为,虞南巡狩实际上是舜在和禹的搏斗中遭到了失败的南迁,最后是“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
陈怀公(妫柳)
陈孝公(妫突)
陈桓公(妫鲍) 陈废公(妫佗)
少典
三、洪水传说与良渚文化北迁
┃
在“禹”字中我们可以把这一撇,看作是一双角。那么禹字下面的部分又代表什么含义呢?我们很可以把它看作为是两条粗壮的后腿, 。这样,在我们的面前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幅图画,身子是一条虫(虫、长虫、大虫),虫的头上长着一双角,而在虫的身后拖着一双粗壮的腿。这样的生物是什么动物呢?我们呼之欲出的可能是刚刚生了两条后腿的蝌蚪,但蝌蚪没有头上的装饰,同样我们可以否定,不是蝾螈类的两栖类动物,它们的头上也不长角。那么,会不会是鳄鱼呢?鳄鱼头上也没有长角呀!但是你看一下龟字,乌上没长角,可是龟字,偏偏也有一撇,乌龟和鳄鱼的头部比较起来,倒还是鳄鱼比乌龟更像长了角似的。于是,不由得使人们联想到,禹字的图形恰恰是龙的图腾。正是龙头上长了角,身子像虫(长虫),后面长着粗壮的腿,前面的腿也许被云遮住了。读者,你们认为这是什么动物呢?
《礼记》等文献对虞代的礼制等文化内涵多有阐述,过去人们对先秦时人对虞代礼制的言之凿凿颇不以为然,而现代的考古材料却让虞代(有虞氏)的文化从尘封的历史中苏醒——良渚文化正是虞代的文化!
(10)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陶父—皋陶(李唐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孙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
┣━━━┓
商均 女英生义均。义均封于商,是为商均。
虞城县位于河南省东部,和山东、安徽二省相邻,属商丘市。现在,商均墓仍在,位于利民镇老城西南1公里处的商墓村后。虽经几千年沧海桑田的变迁,但现在的商均墓仍然有4米高,周长110米,是河南省重点文物单位。这是虞族向东的迁移。
(二)中虞族人(或首领)形象
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兼论良渚文化的去向
1、神明贤能的“祖”。民俗学家乌丙安曾说过:“在我国东北、华南产虎的山林间,民间虎和虎神已成为古老传统了。”(《中国民间》)事实正是如此。我国东北的赫哲、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过去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靠狩猎为生。他们经常跟老虎“亲密接触”,对老虎非常。赫哲族人的阿克腾卡氏族,认为其始族为一赫哲女子跟虎婚后所生,因而他们不怕虎,也不猎取虎所喜欢吃的动物,将虎奉若神明。鄂伦春人还把老虎尊为“兽王”,如果在狩猎中误杀了老虎,要像安葬长辈一样为老虎举行隆重的葬礼。
孟涂属于女娲支庶涂山氏,以孟鸟为氏族图腾,《•海内西经》:“孟鸟在貊国(今岚皋百人寺遗址及百子洞一带)东北,其鸟文赤、黄、青。”其先孟翼曾与控制汉水流域的高阳颛顼发生过战争。
——————————————————————
┃ ┃
陈胡公(妫满)
┃
华胥氏
8、近有专家提出,良渚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1700年)为有虞文化,此缺少权威支持,本文不取。
笔者认为不应该局限于四川这个地域范围来认识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文化内涵,而应该把它放置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大范围里,来确定它的文化归属,因此它不仅仅是古蜀文化的一个载体,而且也是曾经担任过中华文化主流的虞文化、在虞文化发展和的历史长河里的一部分,这才易于解释为什么这两处遗址它能达到如此璀灿而辉煌的高度,并又出现得如此突兀,消失得如此诡异,恰恰因为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尽管由于地域的,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特有的轨迹,但却像一块冰溶于了水,最终,消失于承载与它的中华文明的母体之中。
清康熙本《上虞县志》:“虞自昔舜支庶所封。”清雍正上虞知县张元鉴撰写的《纂修虞城县志序》中记载:“昔虞帝商均封于豫,其支子封于越,皆国号虞,不忘本也,自封建变为郡县,豫之封国曰虞城,越之封国曰上虞”。
┣━━━━━━━━┓
陈哀公(妫弱) 妫黄 妫招 妫过
1、太伯奔吴。伟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唐·括地志》(注1):“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界梅里村,其城及冢见存。”太伯奔荆蛮,也即太伯奔吴。这段史料,讲明了太伯为什么要“奔”,是因为“以避季历”;但未讲明太伯为什么奔到吴地来。天地南北之大,神州东西之广,可奔之地可谓多矣,为何独独地奔到离故乡周原遥远的吴地呢?本文对这个问题作以解析,同时也阐明一些相关的史实。
2,天吴。“天吴”人面虎身,这与吴人的狩猎生活密切相关。吴人以狩猎为生,而“虎为百臂之王”,因此,吴人一种似虎的动物,这种古动物可能在先秦时变得稀少而绝迹了。
巴巫蛮道尊孟涂为“巴国”。孟涂佐夏启执掌巴人祭祀和讼狱于孟涂山,今陕南安康市汉滨区坝河乡与旬阳县力加乡的临界山即孟涂山,俗谓孟王寨,其山主峰顶有古代大型孟涂庙遗址。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200年的考古学文化,浙江余杭良渚被称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一块圣地”。[4]2007年11月底,专家公布了发现良渚古城的消息,其为同时代面积最大的古城。[5]虽然古城的年代及性质一时也遭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6]但考古学界以无可质疑的回应了良渚古城的。笔者认为良渚古城的年代无可质疑,这可由古城的地层关系得到确证,并且很可能年代在距今5000年左右,应与反山墓地、莫角山遗址的兴建时间一致;而其形制与建筑无疑是中国国都的滥觞。良渚文化时期已形成礼制,这是夏商周三代礼制的源头;[7]﹝30—42)而当时社会形态的分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区分与森严的等级制度,与国家已然出现。[8]﹝31—45)良渚古城的发现震撼了考古学界与史学界,中华文明的五千年文明史在良渚古城身上也得到了确证。有专家因此称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应该是“良渚朝”。其实何必舍近求远,中国历史上有确实存在的虞朝,良渚文化正是虞朝文化!
6、《元和郡县志》唐李吉甫(758-814年,官至中书侍郎)撰,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共四十二卷。
伏羲为华夏族始祖,董楚平先生已考证伏羲实为良渚文化的祖神,甚详。[16]伏羲是华夏族的始祖,那么是否华夏族的世系皆与东南史前文化有关呢?是的。据笔者研究,“三皇五帝”莫不具有东南属性。由于这个问题牵涉甚多,这里仅叙其端。华夏族的早期地望名号及称谓方式都具有古越语的特征,这实际上是原始华夏族语言的特征,前文已述。笔者的研究发现,伏羲实为少典,女娲实为有蟜,由他们分化出了华夏族的炎黄二系。反山“琮王”(反山M12:98)上的神徽形象不仅与伏羲相合,更与黄帝“四面”、颛顼“戴干”的形象相合,神徽形象实际上是华夏族上古诸帝的一致形象。上古诸帝身上体现出的图腾信息(鸟与龙蛇图腾),皆与东南地区的图腾相符。笔者还从上古诸帝的文化特征及相关地望着手,而不拘泥于后世的附会记载。董楚平先生已考证良渚古城内的莫角山遗址实即昆仑墟,[17]这正是华夏始祖黄帝的居所。少皞、颛顼所居的穷桑地望也在东南,而颛顼葬地封隅山在浙江德清县并无疑义。上古诸帝尤其是颛顼身上所体现的原始教特质也只能在史前东南的遗迹找到根据。笔者考证虞舜生地在越地,越地至今广泛流传着虞舜生于斯、长于斯的传说。事实上,除了后世的附会记述,先秦对上古诸帝的地望并未提及。而所谓“墟”或“丘”,实际上是某帝祭祀该帝的场所。结合文献及考古资料,华夏族的早期范围正是中国的东南地区,华夏族的早期世系实际上发生在中国的东南。
(1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般
在图画文字时期,人们也用颜料(兽血、木炭)绘画,但使用的笔可能就是一个绑上了草或毛皮的,或直接用尖锐的石块或在岩壁上或土地上作画,现在保存下来的岩画,大致就是如此。人们占卜也不可能写下文字。所以“启”这个字可能根本不会出现。
1、《括地志》的主编是唐太的四子李泰。封魏王。著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括地志》是一部篇幅达555卷之巨的初唐全国地理总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著作。
三,时间。三星堆根据碳十四的测定,时间上与传说中的堯舜禹时代相近。
在先秦典籍中,“虞代”又可与“有虞氏”相互替换。过去学者忽视虞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它只是指称虞舜一代,事实上,虞朝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包括“五帝”在内的上古诸帝皆是虞朝的世系构成。另外过去承认虞代为朝代的学者也往往将虞代世系与虞舜的世系等同起来,而与华夏族世系的上端割裂开来。事实上虞舜的祖先颛顼为黄帝之孙,虞朝世系与五帝世系是相印合的。
陈剩勇先生的论文《东南地区:夏文化的萌生与崛起》[9]和专著《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10]通过夏文化与良渚文化二者的文化特征的比较,提出了夏文化发源于良渚文化的观点。吕琪昌先生的《青铜爵、斝的秘密:从史前陶鬹到夏商文化起源并断代问题研究》[11]一书则从三代青铜礼器的源流的疏理考证切入,夏文化与东南史前文化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联系,进而探讨夏文化的起源及入主中原的线和时间。东南地区在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形成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良渚先民有着灿烂的礼乐文明和衣冠文明,良渚古城作为都城是同时代独具王者气象的。既然在夏代之前良渚文化已然兴盛,而且夏人的世系实际上是华夏族世系的一脉,那么夏代之前的虞代是否就对应着绵延一千多年的良渚文化呢?这里尚是个推论,以下试证之。
陈闵公(妫越)[前?年—前478年]
“虞”系有虞氏的部族族称,亦是中国第一个朝代——虞朝的徽记。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虞字乃由‘吴’字所衍生。“虞”与“吴”通,古音同在鱼部,同声相假,自古学者无疑义。
到了夏代初,由于劳动有了剩余,家庭私有财产开始存在,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就开始有向百姓征收实物税收的可能。因此,社会上也有了法制和记账的要求,必然促使在黄帝时期人们使用的图画文字向书写更为简便的篆书发展,与此同时进行占卜也有了记下来的要求,“启”的名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会被他的父亲起了出来,当然也可能是后人根据他的贡献谥给他的名字。
桥牛
┃
孟舒国之王为,《太平御览》引《括地图》:“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纪始食卵。去之,凤凰随焉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食木实。去九嶷万八千里。”于夏末到外国去了,而留在中国的尚有孟戏,孟戏先辈是孟翼与颛顼战后融合通婚而成为秦人之先,即孟舒国中国中的一个国度。
丹朱(生卒年月不详):帝尧之子。
┃
瞽叟
这之后,虞遂之虞在《史记·周本纪》、《诗经·大雅·绵》和《尚书大传》等历史文献中以“虞芮之讼”事件亮了相。公元前1046年(或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将太伯、仲雍之后周章弟虞仲封到了那里,建立了北虞国。史料表明,虞遂这一支也陆续地东迁。
┣━━━┓
中国的历史上曾存在一个“虞代”,这首先可通过古文献审悉之。古文献中对上古时代的虞代言之凿凿,在各种文献中古人多以虞、夏、商、周并提:
《•大荒西经》:“有池(今石泉池河),名曰孟翼之攻颛顼之池。”大禹娶涂山氏女娲,孟涂是其侄儿,佐夏启治理巴人区域,《•海内南经》:“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
盧或虏不是虞人的自称,而是夏人对虞人的贬称。
陈宣公(妫杵臼) 陈庄公(妫林) 妫完(即田完)
文章又指出,高邮周邶墩遗址所发现的南荡文化遗存晚于兴化南荡,这又清楚地表明在海侵到来之时,有虞氏部族迁徙到古邗沟以东。
在《礼记》、《周礼》、《孟子》等典籍中,每每排比虞夏商周四代的礼制。以上撮要叙述了虞代一些文化内涵在考古学上的反映,通过比勘,我们认为良渚文化与虞代文化实相密合。良渚文化已形成礼制,不少学者已经论及。[38]笔者认为,良渚文化的礼制实为三代礼制的源头,这要从聚落、墓葬、、玉礼器、衣冠、祭仪等方面来理解。东南地区的良渚先民繁盛的衣冠礼乐文明正透射出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明之邦,绝非传统下的之国。而相比之下,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并无出现具有华夏民族特征的礼制,中原地区出现礼制也是良渚文化北迁后的结果。“礼”作为贯穿华夏文明始终的重要文明质素,是区分蛮夏的标尺。华夏文明独有的“礼”是在东南地区诞生的,从这个层面讲,东南地区作为华夏族的发祥地实可成立矣。中华文明的基本要素,如稻作农业、玉器、丝绸、汉字、礼乐、衣冠等皆在良渚文化时期诞生并定型,中华文明实际上是在中国东南地区、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形成。而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化业已进入文明社会并已形成国家这一事实毋庸置疑。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史记》【集解】:谯周曰:“以虞封舜之子。”
(13)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重(句芒)
虞族与周的关系可以从后来春秋时期的吴国的建立,看出某种渊源:吴国的建立者仲雍又称虞仲、吴仲、孰哉是吴文化始祖。
晏婴论季世(《左传·昭公三年》):“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陈氏的祖先箕伯、直柄、虞遂、伯戏,恐怕正要辅助陈氏夺取齐国天下,他们已经在齐国了。)此史料表明,舜之后,有萁伯、直柄和虞遂。
┃
【东巴图画文字——虞国文字的孑遗?、水书——虞国文字的孑遗?、陈民镇:良渚文化:虞代的考古学文化-兼论良渚文化的去向】
颛顼
一、历史上曾存在一个“虞代”
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也有许多崇虎民族。如居住在云南巍山、南涧等地的彝族自称是“虎族”,不但以虎自命,其十二兽历法也以虎打头。住在凉山和哀牢山的彝族自古以来都实行火葬。据说人死后若不火葬,就难以还原为虎了。还有的地区的彝族有过“老虎节”的风俗。“老虎节”从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落时开始,到正月十五太阳升起时结束。节日期间,全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人都要从门前到屋里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他们认为只有过虎节人口才会繁盛,六畜才会兴旺,庄稼才会丰收。白族也把虎奉为祖先,自称是虎的儿女。他们还把白虎当神,并认为人被虎食后就可以成仙。而纳西族则把虎当作贤能的象征。他们认为虎日吉祥,选择虎日外出可得到虎的。虎日出生的孩子也被认为非同一般,倍受重视。
2,《穆天子传》:比较详细记载着周穆王从洛阳出发,沿着晋、陕、甘、青进入新疆以远,到西王母之邦,与该邦女首领西王母相见的情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赠礼品,在瑶池的筵宴上相互对歌述志。穆传中的西王母彬彬有礼,对穆天子应酬自如,是一位具有君王气象的妇人。在神格上,她自称是“嘉命不迁”的“帝女”(即的女儿)。汉以来,随着的日益发展,西王母进一步出现道的倾向。
作者认为,逑的七世祖考,其中的(彖皿)是重要人物,其祖父是成王前后的王室大臣益公,父亲是这批铭文中的“新室仲”。可见益氏家族也是从单氏分出。另外,从(彖皿)器讲养马的铭文以及文献所见虞的职司考虑,马政也是由虞官负责。这或可解释逑为什么既为虞官又参加战争。
2、为什么叫“勾吴”?要解析太伯所以选择吴地为出奔的目的地,先要说明白太伯为什么“自号句吴”。这在我的论文“虞国和勾吴国—兼解析泰伯奔吴的几个历史谜题”(刊登于《吴文化》专刊第49期)已作了论述。文中指出,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载:“古公卒,太伯、仲雍归,赴丧毕,还荆蛮。国民君而事之,自号为勾吴。吴人或问何像而为勾吴,太伯曰:‘吾以伯长居国,绝嗣者也,其当有封者,吴仲也。故自号勾吴,非其方乎?’”(周大王去世,太伯、仲雍回去奔丧,结束后,还吴地。当地的老百姓尊他为君主,太伯定国号为勾吴。吴人问为什么要称勾吴呢?太伯回答说:我排行老大而任君位,但我没有子孙,不能传接代,那受封的应该是吴仲,所以我把自己住地称为勾吴。这不是那合乎的事么?)太伯明确表明,称“吴”是因为仲雍叫吴仲。那仲雍为什么又叫吴仲呢?因为太伯、仲雍的原封邑在“(北)虞”(现今的山西运城市平陆县),在先秦前,“虞、吴”同一,太伯之吴的名称是从那里而来的。
(19)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瞽目
┃
其次是小冰期的到来。在小冰期的阶段,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变率较大,旱涝及其他自然灾害出现的频率都远远高于其他时期。研究表明,在距今4000年左右,地球面临的正是一个小冰期时期。[40]
┣━━━━━━━━┳━━━┳━━━┓
殷契,母曰简狄,有狨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于百姓,百姓以平。
┣━━━┳━━┳━━┳━━┳━━┓
3、《史》47卷,(南宋)罗泌撰,此书为杂史。史,即之意。此书详述了有关上古时期的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史事和传说,此书在中国姓氏源流方面的见解较为精辟,常被后世研究姓氏学的学者所引用。
夏人把虞人的头盖骨砍下,作成皿,称之为盧,后转写为颅;
1,天虞。《·大荒西经》:有人反臂,名叫天虞。郭璞注:即尸虞也。尸虞未见所出,据郭璞注当有成文,疑在经内,今逸。
3、避邪禳灾的“瑞兽”。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虎还被视为“瑞兽”,是勇猛、威严、、吉祥的象征。根据这一特点,古人还把许多物品作成虎形,用以避邪禳灾。我国许多地方,人们在五月端午这天要佩戴用艾叶制成的“艾虎”,产蚕茧的地方则佩戴用蚕茧制成的“茧虎”,还有的在儿童背上系采帛制的虎头,以此来“镇”,消祸殃。还有些地方,给儿童穿虎头鞋,戴虎头帽,玩虎头形布玩具,甚至连孩子的枕头也做成虎形,据说这样就可以孩子平安,长命百岁。陕西省西府等地婴儿过满月时,舅家要送去一只黄布做的小老虎,祝愿孩子将来像老虎一样威武强健;进大门时,要把布老虎的尾巴折断一节,丢在门外,以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灾无难。在浙江海宁地区,每到端午时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外,外婆和舅舅还要为新出生的小外甥准备虎头帽、老虎衣,由外婆在端午节这天送到女儿家。家家户户的孩子这天都戴虎头帽,穿老虎衣,沐浴在老虎的“恩赐”之中。
三、夏后启是中国文字的发明人
如果比较“受”与“舜”字,舜是受字加上了两条,可以说,权二代——舜是在跳着舞步,愉快地在接受着降下的好运!就是没有头脑,难能表示完整的一个人!一笑!
历史.汉字考古之四:从汉字考古验证夏代的存在
虞族南迁的资料,有历史文献中关于浙江上虞的记载。上虞与舜的关系十分密切。我国著名考古历史学家郭沫若经考证在其《L辞通纂》中云: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上虞”地名,“上(虞)当是国名,......上虞之名颇古。......上虞之名,当自殷周以来所旧有矣。”(见《卜辞通纂》475页595~602片甲骨)
(8)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轩祖—轩父—戎胥轩—中潏—蜚廉—季胜—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赵成子(赵衰)、赵夙 (9)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业父—大业—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费昌(费国始祖、费姓始祖)
┃
《史记.五帝本纪》:“然後禹踐天子位。堯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竹书纪年》:“五十年,义钧封于商,是谓商均”。虞的“均”的一支,迁移到了河南的“商”地。
一,虞和盧的关系
(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契(约前2096年--前?年在位)—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前?年--前1875年在位)—王恒(商部族首领,前1775年-前1770年在位)
(14)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该(蓐收)
“《》曰:天吴,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吐云雾,司水。说的就是这天吴是古代的一个水神,前面都是对他模样的一个形容,是一个一样的神仙。
虞代并非仅指虞舜一朝,事实上它的世系涵括了从伏羲到虞舜的传承关系,虞朝世系实际上正是华夏族在夏代之前的世系。《大戴礼记·帝系姓》、《世本·帝系》等典籍所记载的华夏族的早期世系绝非,也并非过去论者所说的整齐的结果。殷墟卜辞已经了这些文献所记载的商代世系基本无误,这一点王国维先生已有卓识。[15]﹝52—53)华夏族早期的世系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从伏羲开始,历黄帝而枝繁叶茂,这正是华夏族建立的中国第一个王朝——虞朝的世系。
(6)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蟜极—帝喾—台玺—叔均(也被周朝奉为先祖)
我们在表述中国上古史时一贯以夏商周“三代”并提,事实上,虞代才是中国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华文明的开端。这一点,先秦时人皆言之凿凿,却渐为后人所忘却。
┃
3,泸沽湖——泸沽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和云南丽江宁蒗县交界处,行如马蹄,南属云南。北2/3属四川。摩梭1万多人居住在四川。泸沽湖唯一神秘的女儿国,那原始的朝钟暮鼓,那面面随风飘荡的经幡,那原始母系部落村庄,那纵横的走婚小道一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那自古独存的民俗风情。朋友,快快走进女儿国,溶入到摩梭人火一样的热情中,去喝一口醇厚的苏里玛酒,唱一首悠扬的泸沽湖情歌,跳一曲激扬的甲搓体舞。来吧,朋友,因为这里的独特和现实生活,造就了勤劳勇敢,善良的摩梭人。他们就属于最后的母系部落。
┃
《史记·五帝本纪》“舜居妫汭”。《唐.括地志》:“妫汭水源出蒲州河东南山。”
陈武公(妫灵) 妫针
在甲骨文中,有一个“虞”字,但他的写法很奇怪,是“虎字头,下面一个大字”,而不是通常写的“吴”字,那么这个字是不是虞字呢?
陈共公(妫朔) 妫御(御叔)
2、《帝王世纪》作者皇甫谧( mì) ,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帝王世纪》是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一部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载录了许多《史记》及两《汉书》阙而不备的史事,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昌意 少昊
五,虞族后人——孟舒国
┃
陈僖公(妫孝)
舜 象
六,虞族后人——楚国
(20)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古蜀王
金沙遗址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城西苏坡乡金沙村一处商周时代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单位之一。金沙遗址博物馆2007年在金沙遗址原址建成开馆,展出遗址祭祀区现场及文物。金沙遗址也应该是虞文化的遗存。
(一)先秦古籍王母的形象
相对比较起来大舜的步伐大概要好看得多,大舜被尧招为女婿,有尧的两位漂亮的女儿相伴,弹着琴(一度,这个琴和两个妃子几乎就要被他的弟弟象夺走了),轻歌曼舞,自然比在土里水里,闹得一身残疾的禹走起来漂亮,所以,舜的两条腿,是与舞者的两条腿相同的。
查之良渚文化明的起讫年代,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是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200年。[12]﹝21—46)按照徐鸿修先生的推论,虞朝积年与良渚文化的起讫年代竟密合如斯!即便是按照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为基础的结论,良渚文化的起讫年代也是在虞代积年范围之内的。要之,“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虽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但学界还是存在诸多的,许多关键环节的分歧仍未能很好地消弭。另外,关于良渚文化的起讫年代学界也存在些许偏差,而且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未必能与文献记载的朝代完全等同。无论如何,良渚文化年代与虞代年代的密合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年代上的契合是笔者的立论基础,亦是前提条件。
陈穆公(妫款) 妫西(少西) 妫 妫寇(太子御寇)
《左传》成公十三年: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1,泸州市——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长江和沱江交汇处,东邻,南界贵州省、云南省,西连宜宾市,北接自贡市、内江市。
3,掳、虏
弃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羌原。羌原为帝喾元妃。羌原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详,弃之。。。因名曰弃。
二,与盧有关的地名
至于“勾”字的解释,现一般取司马迁《史记》注中的颜师古注:“吴言勾者,夷语之发声”。而对太伯所以选择吴地为出奔目的地的进一步的解析,就要探索虞部落的迁移。
伏羲(配女娲)
仲雍是商末周族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第二个儿子。古公亶父生有三子,他特别钟爱三子季历之子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想把自己的传于季历后再立昌,仲雍与兄太伯知道父亲的意图以后,为了不让父亲为难,决心体惜父意,主动避位。于是,在某一日,兄弟俩借采药为父治病之名,离开了父亲身边,远奔遥远的荆蛮之地。他们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一南奔,来到今天的无锡、常熟一带定居下来。仲雍与泰伯到了这里以后,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先进的中原文化,取得了的和爱戴成为他们的首领。
(12)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昧祖—昧父—昧—台骀
【】:“括地志云:‘宋州虞城县,舜後所封也。’”括地志云:“虞国,舜后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于商,故号商均也。”《史》(注3)云“‘商’即宋之‘商州’,在今河南商丘县南。”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因当时有虞氏部落归属于商部落,所以均被称为商均。
有人说夏就是大字,这也不错,大字本来就是人的正面的形象。那么夏是一个人的正面形象,自然也可以做大字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疑古使中国的上古史框架趋于真空,我们需要在考古学的基础上重新整理我们民族的文献资料,重建我们民族历史的开端。中国传说时代的历史有其特殊性,但绝不是的,也绝不是学者所说的“历史化”的结果。恰恰相反,中国的诸多倒是“历史化”的结果。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文献学与考古学双重验证的“二重法”,指出良渚文化实即中国第一个王朝——虞朝的考古学文化。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