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诸葛亮足智多谋有妖气
鲁迅点评《三国演义》:诸葛亮虽足智多谋,身上却有妖气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曾经分析过《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塑造,关于刘备和诸葛亮点评了这样两句话: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近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先生点评罗贯中先生在《三国演义》里所塑造的人物,也有把握不好的地方,比如想写刘备的忠厚,结果给人的感觉倒像是虚伪;而想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无所不能,结果写出来的孔明却又带有妖气。
毫无疑问,鲁迅的评价抓住了《三国演义》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一个失误。
在我们普通读者来看,诸葛亮确实称得上是足智多谋的,他也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古代最有智慧的代表人物之一,可是,他身上怎么会有“妖气”呢?
其实,我们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也能看到,比如: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身披道衣,既足散发”祭东风;
五出祁山时,诸葛亮装神弄鬼,搞什么奇门遁甲、缩地法;
诸葛亮死后三十年,邓艾带魏军偷渡阴平,见到诸葛亮题写的石,上面写着“二火初兴,有人越此;二士争衡,不久自死。” ,原来诸葛亮早已预言到在炎兴元年,邓艾会在此偷渡,又预言他和钟会很快就会死于非命,这些事件在后来果然都一一应验。
小说这样写出来的诸葛亮,就不仅仅只是一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了,而且还是一位能呼风唤雨、未卜先知的神仙了!
在一般民众看来,这些描写能使诸葛亮神乎其神,带着仙气,更加超凡,更加值得崇拜。
但是,在鲁迅这样受过现代思想熏陶又以开启民智为己任的大学者看来,就会觉得其荒诞不经,难以接受,难免要把诸葛亮这种本领视为妖气了。
那么,诸葛亮身上的这种“妖气”,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
我们通过对罗贯中先生创作《三国演义》的过程考察,可以知道,诸葛亮身上之所以有这种“妖气",大致有两个原因:
首先,这是历史上长期积累下的原因。
早在南北朝时,诸葛亮就已开始被神化。东晋史学家孙盛在其所撰的《晋阳秋》里,就说到诸葛亮死时天象异常,天上有一颗红色的带有芒角的星星,从东北划向西南,投入诸葛亮的军营,投下去又起来,下去时是大的,升起来时变小,一连重复了三次,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就死了。这种记载,就使诸葛亮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
南朝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载:蜀郡监邛县有一口火井,在汉朝兴盛的时候,火井烈焰冲天,十分炽烈旺盛,到了桓帝、灵帝在位,汉室衰微,火井中的火势也逐渐弱了下来。后来,诸葛亮朝井看了一眼,火又旺了起来。到景曜六年,有人向井里投了支蜡烛,火熄灭了,这一年,蜀汉便被曹魏吞并。
《隋书》中也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隋文帝时,行军总管史万岁南征进入蜻岭川,又经过大小勃弄,见到一块“诸葛武侯纪碑",上面写着:“万岁后,胜我者过此。”可见,诸葛亮早就知道几百年后有个叫“万岁”的人要从这里经过。
《蜀古绩记》中也有这样一件逸事:北宋大将曹彬伐蜀,祭拜武侯祠,认为诸葛亮虽然忠于汉室,但是和蜀地军民辛苦奋斗了多年,也没能恢复中原,算不上很有军事才能,于是动了拆毁武侯祠的念头。不会儿,有人来报武侯祠中殿忽然倒塌,出现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测我心腹事,惟有宋曹彬。”曹彬很惊讶,让地方官重修祠宇,又撰文拜祭了一番才离去。
《宋史》中也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故事。北宋狄青打败侬智高后,见到一块《孔明纪功碑》,上面刻着; “后有功在吾上者,立石于右。"于是,狄青在右边立了一块石头。
在这几个传说里的诸葛亮,已经成了后知几百年的神异人物。
即使在元朝,诸葛亮也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能呼风唤雨、遣鬼驱神,又能练药烧丹,修炼长生之术,俨然便是一位道教的神仙。
而在《三国志平话》里,诸葛亮干脆就成了神仙: "诸葛亮本是一神仙,自小学业,时至中年,无书不览,达天地之机,神鬼难度之志,呼风唤雨,撒豆成兵,挥剑成河。”
罗贯中在创作中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来自史传和民间文学的影响,因此,在他所著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身上有点仙气或妖气也就不足为怪。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来自作者罗贯中先生自身的创作追求。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作者理想的化身。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儒道互补,因此,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是“为王者师",与此同时,也十分向往“功成身退”,认为这才是最完美的人生。
范蠡遁迹五湖,张良随黄石公仙去,历来被后代的知识分子们津津乐道。
诸葛亮“志决身歼军务劳",没有能够功成身退, 《三国演义》就以另外的方式弥补了这种不足,这就是毛宗岗父子所点评的: “其处而弹琴抱膝,居然隐士风流;而出羽扇纶巾,不改雅人深致。”
诸葛亮虽作了军师、丞相,却始终保持着一个高人逸士的形象,其仪表是: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绒,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诸葛亮即使在临战时,也是手执羽毛扇,端坐四轮车。对这方面特点的渲染过度, 自然就会给人留下“近妖”的印象。
本文参考自:《三国闲谭》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