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个奇女子:被遗忘的女神
1
乱世出奇人。
1904年6月,天津大公报社。报馆门房举着名片,入内通报:
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
21岁的女编辑吕碧城,循声望去。
许多年后,她仍对当时看到那个穿男装、梳发髻的形象记忆深刻,说来者“长身玉立,双眸炯然,风度已异庸流”。
来者叫秋瑾,正是来找吕碧城的。
秋瑾
这是近代中国两位奇女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人称之为“双碧城会”。
秋瑾原来自号“碧城”。当吕碧城在《大公报》崭露头角,连连发表诗文呼吁女权,引起京津名流瞩目的时候,许多人误认为这个“碧城”就是秋碧城。
惹得秋瑾也很好奇,到底是何方神圣,名字跟她一样不说,观点竟然也像她一样。
她找来吕碧城的诗文阅读,一看就被深深吸引,遂引为同道和战友。
“待看廿纪争存日,便是蛾眉独立时。”
“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
……
读完,秋瑾内心涌起一股冲动,我一定要会会这个同名的奇女子。
通过《大公报》创始人英敛之的搭线,两个“碧城”见面了。
当晚,她们畅谈到很晚,直至同床而眠。
根据吕碧城后来的回忆,秋瑾极力劝说她一起东渡日本,参与排满革命,吕碧城却说,她抱持的是世界主义,同情革命而无满汉之见。
结果,两人各自前行。
分别前,秋瑾对小她8岁的吕碧城说,“碧城”这个名字是你独有的,从今以后,我不会再用了。
仅仅3年后,1907年,秋瑾被捕就义。
听闻噩耗,吕碧城甚为悲痛,说,谁能料到当年的同寝人,如今竟然喋血于街头?
有一种说法,秋瑾死后,无人敢去收尸,吕碧城冒着杀头的风险,派人到绍兴把秋瑾收殓,暂寄卧龙山下,而后由吴芝瑛、徐自华等人迁葬到西湖边。
吕碧城因此差点惹来杀身之祸。
官府有人声称搜到了她与秋瑾的通信,关键时刻,袁世凯出面说,我和吕碧城也有通信呢,难道我也是同党?
针对吕碧城的追查,这才不了了之。
民国后,吕碧城有一次和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等人游览西湖,拜谒秋瑾墓,百感交集,写诗缅怀:
残钟断鼓今何世,翠羽明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