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不求名利的民国大师,去世后留下一箱欠条
他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也是著名爱国诗人、书法家、报刊家和教育家。一生不求名利两袖清风,大部分钱都用来创办学校。
在家乡创立小学中学数座,之后又创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在上海创立了复旦大学等,他就是民国大师于右任。
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又有半哭半笑楼主、神州旧主、关西学子、太平老人等笔名,民主革命时期,和李仪祉、张季鸾并称"陕西三杰"。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省三原县东关河道巷一个贫寒家庭,生母赵氏是插着草标买回来的,在他2岁时不幸病逝。当时父亲在外打工,于右任只能由二伯母房氏代为抚养。
幼时的于右任学习异常刻苦,在其16岁时,即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随后在陕西各书院游学,受教于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19岁时又参加岁试,再次以第一名成绩补廪膳生,被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慈禧出逃到西安,于右任甚为愤懑,故意照了一张披头散发的照片,背景是他撰写的对子:“换太平以颈血,爱发妻如自由。”三年后,于右任写下《半哭半笑楼诗草》,有句曰:“女权滥用千秋戒,香粉不应再误人。”
由于他的诗大多讥讽时政,被当地知县和总督以“倡言革命,大逆不道”的罪名通缉,于右任闻讯逃到上海,化名刘学裕,进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不久,法籍神父企图把持学院,学生们愤而追随马相伯离校,于右任各方联络,协助马相伯另行组建新学校,“复旦公学”的名字就是他起的。
1906年4月,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得遇孙中山,从而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于右任曾为交通次长,首创了国内火车夜行的先例。
他与孙中山同进同退,在二次革命中担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还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后来北洋政府曾开出月薪3000大洋聘请他,但被于右任拒绝。
于右任是一个很有文人性格的人,据说他早年时常背着一个褡裢袋,里面仅有两个印章,若是有人求字,他提笔就写,拿章便盖,从不收钱。
因此,三教九流索求墨宝者如过江之鲫。于右任草书是怀素小草的继承和强化,其草书的意义在于,将北碑与帖学打通,使后来的习碑者避免了许多盲目的探索。有人评论他的草书
“或如处子,或如蛟龙,或憨态人迷,或古树悬空,每一个字,莫不神化”。
于右任一辈子不求利,一心为广大人民服务。先生19岁时就在陕西三原县任救济粥厂厂长,1930年前后陕西大旱,在上海各界募捐将钱粮送到灾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重视教育,在他的家乡创立小学中学数座,使三原成为陕西当时教育中心,又创国立西北农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上海创立了复旦大学等。
于右任创办的不少学校让穷人的孩子能够上学,他减免了学生的学杂费,甚至提供助学金。资金完全由他募集。
既没有产业,亦不经商,于右任困难窘迫可以想象。1940年前后,民治小学校长王麟生写信给于右任,称学校经济困难难以为继。于右任回信:“我就是穷得卖字,也要支撑这所学校。”
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5岁。他一生没有置办恒产,所有收入都捐给了家乡办学和慈善。
人们收拾他的遗物,发现仅有一只铁箱,打开来看,竟是一些人的欠条,联想他晚年连看牙科的钱都没有,不觉潸然泪下。后人因他布衣粗食、两袖清风,而赞誉他"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
- 标签:小雨沙沙简谱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