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网事

胡广华: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南宁百姓网招聘

以往的公益全职人员大多是退休人员,或学社工专业的学生,现在不少商界、法律界、界的从业者转行做全职的公益人,给公益行业带来了勃勃生机。

我觉得中国公益最大的问题还是缺乏人才,缺乏领军人才,缺少专业人才,缺少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的人才。原因可能是这个行业的价值认可不够,的信任不够。从业人员待遇低,压力大,吸引不来优秀人才,留不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没有淘汰机制,不合格的机构和从业者也无法淘汰出去。

最想对说,希望改变对公益行业的看法,基金会不都是郭美美,要相信我们,信任是我们做事情的动力,没有信任就没有一切。

其次,行业发展缺乏机制。即市场化机制。在中国,人们常常对“市场化”抱有恐惧症。一提及市场,就以为是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其实,这是对市场化的严重,这是对市场化的扭曲。真正的市场是公平公开的,是优质优价,是优胜劣汰,是人们选择,是价值体现,是公平竞争。

现代社会,公益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关心公益做公益,加入公益行业的人越来越多,人人都可以做公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公益。也可以兼职做公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公益活动。如果您要投身公益行业,做全职的公益人就应该三思而后行。我们机构在招聘时,常常会善意的提醒应聘者,尤其是男性应聘者。

说实在的,三年前我刚刚踏进公益行业,正是郭美美事件爆发期,此前我也认为公益就是郭美美。我进来之后发现不是这样的。郭美美这件事不代表中国公益行业。郭美美事件折射的是整个中国社会诚信缺失,包括的诚信,企业的诚信,个人的诚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把对全社会诚信的失望全部到公益行业。红十字正好撞到了枪口,成为一个缩影。当然,这并不能说公益行业本身没有问题。公益本身就需要更透明更诚信,郭美美事件出现后,整个社会对公益行业不可谅解的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有善意的,有恶意的,有的时候,越解释越糊涂,越引发更多的争议。实际上我觉得大多数公益人员、公益组织是的。郭美美事件,受伤的不仅仅是红十字基金会,对整个中国公益行业都是一次巨大的。我自己做了公益之后,才发现这个行业的确很。

2016年7月6日,受人人公益邀请,胡广华先生进行了一场以“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为主题的线上分享。

第一种结局,满腔热情进来以后,觉得和想象有很大差距,看到做公益并不是那么容易,看到公益圈内也并不是那么纯粹,压力大,待遇低,效率低,积极性低,怎么办?不愿意耽误功夫,赶紧离开,打道回府。

比如说,捡垃圾是做公益,那我们先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也就是在为公益做贡献了。

一直以来,中国的基金会,尤其是公募基金大部分都没有基金。注册资本就这么多,而且每年年审时还必须不减少。捐赠收入第二年必须指支出70%,而且大部分捐赠都是定向捐赠。因为自有资金少,所以,基金会很少做资助。

只能自己做项目,用项目去募款。其结果就是,基金会在做项目,草根NGO组织因为很少得到资助,不得不去四处募款。

第二件事,我们镇邻村有一家人,儿子媳妇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顾三个孙子(女),暑假期间,奶奶玩麻将,三个孙子在河里游泳,溺水死亡。奶奶无法跟自己的儿子交代,也了。一家人,祖孙三代,本该其乐融融,如今却四人意外死亡,天各一方。

当基金会秘书长不可能,无论我在或者不在,都要基金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要有一套完整的治理机制,来它的正常运作。我们在年初制定重点工作时,把今年定为基金会的“管理年”。我们花钱请ABC美好咨询社为我们做咨询,做部门结构调整,岗位描述,薪酬与绩效管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上OA系统,还要重新梳理各块业务流程。让基金会的管理科学化、流程化、固化。以基金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2011年,我从神州数码(深圳)总经理岗位上辞职,回到,开始我的“第二次北漂”。目标很明确,就是从事社会公共服务。尝试从事养老产业,也曾经参与环保(污水处理),以及节能、有机农业等等。直到2013年,我应聘出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正式踏上我的公益之。

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尤其在《慈善法》实施之后,公募基金会的“资质”优势会逐步递减,仅仅依靠专项基金和网络募款成为基金会来源是不够的。各种新型筹款平台,如轻松筹,快乐筹,众筹网等等像雨后春笋,就像租车行业的滴滴、优步,挑战传统筹款平台,挑战基金会。基金会将会面临危机。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的坚守,推动我们前行。

第一件事,我家二奶奶,幺奶奶分别在九十岁左右时上吊,因为她们老了,生病了。儿子、孙子都在城里打工去了,没有人照顾,也没有钱治病。她们选择了一条自行了断的。告别这个世界。她俩都是儿孙满堂。她俩都曾苦苦挣扎,渡过年代,战乱年代,却没有挨过今天的“”。

第三种结局,不甘于现状,不怨天尤人,不消极等待,坚守,创新,改变,用汗水和智慧为公益行业发展奠定的基础。不断提高我们公益行业的公信力,透明度,不断提升我们公益从业者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我们行业从业者的工资待遇。变低工资、低素质、低热情的死循环为高素质、高效率、高工资的良性循环。让公益更有效更专业,让公益人更有更快乐。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这也是公益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我知道很多学社工专业的学生,他们最后没有去做社工,后来去商业企业去了。因为商业公司工资高。人们选择自己的职业,要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个人兴趣来选择,不要。就公益行业来说,如果你觉得这个现状,不能够提升你的能力,不能看到未来的发展,你也可以有多种选择。前面我已经谈过了,公益是块垦荒地,入行就业需谨慎。

普遍担心公益市场化,会像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那样让人们。其实,医疗,教育的失败,不在于市场化而恰恰是在于没有实现真正市场化。(这两方面的问题可以再专题讨论)。公益行业市场,制定行业准则,制定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志愿者星级标准,制定准入和退出机制,行业人才流动机制,制定行业发展十年规划等等。推动公益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觉得穷或者富,并不是做公益的标准。公益每个人都可以做,每天都可以做,但是作为一个公益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公益为职业的人,眼前的中国公益行业的薪酬待遇就这么低,社会认同度就这么低。如果你的家庭基本生活保障都没有,投身这个行业做全职公益人,需要慎重。当然,引进专业人才,提升公益效率,让公益更专业,更有效。这样可以提升公益行业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提升公益从业者的工资待遇。

公益是最平常的事,并不神圣,也不神秘。公益不是圣地,公益人更不是,不能要求公益德上无任何瑕疵,从专业人无任何错误。尤其是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公益也需要创新。创新就有可能犯错,要允许公益胆摸索,允许试错。发现问题,及时更正改进就行。

其实,公益不应该是神秘的,公益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公益不应该是富人的游戏,公益不应该也不是名人的秀场,公益不需要造神。公益是平做平常事,人人参与还可以人人受益。要让公益平民化、日常生活化、成为百姓的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可以做公益,像慈济,从家庭主妇每天五毛钱“竹筒岁月”到慈济人上街捡垃圾,进行垃圾分类回收,把岛变成美丽岛。公益无处不在,公益无时不在。

麦田计划南宁分社(nnmt24956655)

以下是胡广华先生。

无论是退休人员,还是跨界转行过来的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拥有一些社会资源,社会经验,而且个人也会有一些财富积累,或者说是相对的财务。使他们能安逸做全职的公益人。即使公益行业待遇低一些,还能够。

如果您想清楚了,而且准备好了,欢迎您加入公益行业,成为职业公益人。与公益同仁们一起开荒垦地,披荆斩棘,精耕细作,共塑中国公益美好明天。

胡广华,曾经是联想和神州数码职业经理人。2013年3月,担任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

或者,对于公益我还有这么一个理解,大家都在抱怨这个社会没,没底线,那么,每一个认认真真做好自己。不成为公害本身就是一种公益。

鉴于此,我们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制定了扩大资本金,让基金会拥有基金,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的战略。今年,我们专门请ABC美好社会咨询社为我们作咨询服务,对基金会组织架构,岗位设置,薪酬与绩效进行全面,推进基金会内部管理科学化、流程化。我们将成立筹资部,同时我们将练好内功,随时准备承接购买服务。在未来,我们会和各地NGO合作,支持草根组织,资助草根组织,特别是支持草根组织行政费用,推动行业健康良性发展。

公益是一个行业,在发达国家公益从业人数和公益行业产值占P的比重都很大。2015年美国非营利机构从业人数1300万,占美国总就业人口的近10%;它所拥有的资产价值三万多亿美元,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P)排行榜,这个经济体的实力可以名列世界第五位,越过法国、英国或意大利。

三年来,我也有的时候,甚至一度萌生退出(公益圈)的念头。比如说,2015年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发动募款,短短六个多小时,募得现金近900万元。一时间,我们成为矛盾的焦点,网络“”铺天盖地。说我们“发国难财”,“”,甚至有些公益同行也在背后兴风作浪,把我们过往的所有项目都晒出来翻出来,横挑鼻子竖挑眼。我们的官网被攻得瘫痪了。我们的员工接到无数个的电话。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郁闷极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又是为什么呢?

如果您没有想清楚就进入这个行业,选择做全职公益人,有可能有三种结局:

三年的公益实践,看到我们机构在成长,我们的团队在进步;看到我们的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农村留守儿童,我们的幸福列车项目一年比一年更有声有色;我们的“银”“慢”“聆”项目让更多的老人、残障人士得到关爱和帮助;“关爱抗战老兵”项目助养了2000多名抗战老英雄;“大爱清尘”关爱尘肺病农民兄弟“能救一个是一个,能帮一点是一点”……

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长期以来,并没有把公益当成一个行业,当成一个职业。公益从业人员往往只是当作做好事,不拿钱或少拿钱,公益从业者的价值得不到认可。公益从业者的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这种现象近年来虽然有所改善,但依然远远不够。一是有些捐赠人不愿意公益机构提取管理费,虽然政策有,公益机构可以提取不超过10%的管理费用于人员工资福利。但往往捐赠人在协议中公益机构只能提取5%,3%或更低的管理费。这样,公益机构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人员开支,生计十分困难。

我们在一起,我们在上。

救急救难救灾、扶贫就困助学是一种公益,自助互助,追求美好生活,推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是一种公益;与此同时,也是一种公益,的公识,热爱阅读、思考,不不轻信,自尊与尊重他人,不忽悠他人,也不被他人忽悠,的公益意识。

公益不是高高在上,不是神秘的,公益本身应该是大众化的,是平凡的人做平凡的事。比如说,我们经常谈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这是一个时代的特点,悲剧色彩。一代人,两代灵上缺乏关爱和陪伴。留守儿童不仅仅在农村,还有两种留守儿童,一部分精英阶层把小孩送出国读书,“洋插队”,他(她)们也缺乏父母关爱和陪伴;还有一种儿童,他(她)们是生活在城市里,生活在父母眼皮底下的留守儿童。父亲母亲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自己的“生活”,同样很少陪伴孩子。很少和孩子交流,他(她)们同样孤独,缺少关爱。如果我们每个人把自己的家庭管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眼皮底下的留守儿童,这本身也是公益。

可能当下传统越来越难做吧,很多人转行做公益,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现象。人擅长整合资源来进行,对公益是件好事。但作为人做公益,我也想提醒一句,做公益要纯粹,要专注,要务实,初心重要,动机重要,过程也重要,结果更重要。要努力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有的时候,同学、朋友一起出去吃饭,朋友们总会说,你们做公益的,工资不高,就不用你买单了。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我觉得没面子,没,好像“贫穷”的标记烙印在公益人的脸上。如果我们纯粹,如果我们专业,如果我们的工作是高效的,我们同时需要有价值认同,有体面的工资回报。就像飞机上,“氧气面罩在您的头顶上方,如需要帮助他人,须自己先戴好。”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快乐,我们怎么能把快乐传递给他人呢?

三年来,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我是一个年过半百的公益新兵,我从头开始学习,去北师大公益研究院读EMP,向徐永光、金锦萍、魏久明、刘文奎、涂猛等资深公益人求教,走访大量基金会,NGO,去深入社区考察,拜访慈济。三年来,收获很多,认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公益人,慈善家;我们的机构基本上完成了从传统机关事业单位型的基金会向具有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意识的转型;完成了向互联网公益的转型,下一步我们将努力改变“基金会没有基金”的现状,不断扩大资本金,逐步向资助型基金会转型。

三年来,有幸认识了许许多多纯粹、专业、快乐的公益人,像广普,苏丽萍大姐,史建平先生,刘京先生,还有柳莺,叶大伟,肖隆君,孙雪梅,戴春,李国武,雷永胜,张吾龙,钱军,宋厚亮,杨庆斌等公益同行。他们给了我太多的,鼓励和支持。

如果您正准备进入公益行业,或者您正在犹豫,要不要做全职的公益人,我想悄悄地对您说,目前中国公益行业待遇还普遍很低,而且对公益行业从业者和专业要求还比较高。如果您没有一定的财富积累,如果您没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我劝您还是不宜贸然进入这个行业做专职,固然您有热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