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六旬邮迷讲集邮故事 南宁唐人文化集邮活动不间断

  今年63岁的集邮爱好者李振西在小学时代,就对集邮产生了兴趣。他走过了50多个集邮春秋,目睹过上世纪80年代南宁市集邮门市部的盛况,与邮友们参与筹建了南宁市集邮协会……李振西说,集邮让他一辈子受益,能增长很多人文、历史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热爱集邮,把邮票蕴含的文化传承下去。

  目睹当年南宁市集邮门市部盛况

  邮递员刚送来一封信,信封上那张小小的邮票就已经被整栋楼的孩子盯上。大人撕开信封抽出信纸后,把信封随手递给眼巴巴等在一旁的孩子,在一群同龄人眼馋的目光中,他把贴有邮票的部分裁下……回忆起孩提时的集邮情景,李振西还记忆犹新。

  李振西说,他最初的集邮方式就是收集大人们信封上的邮票,后来才慢慢通过邮市购买。当时因为痴迷集邮,他把早餐钱省一部分下来,哪怕只有一分钱,也恨不得都换成邮票。

  新华街集邮市场、金浦路邮政营业厅、唐人文化园是南宁市三大传统邮票交易市场。

  据了解,新华街的邮市常年都有邮商进行邮票钱币交易;金浦路的邮政营业厅内,每个月的第一、第三个星期六上午会有邮品调剂交易,也就是外界称的邮品拍卖会;唐人文化园的集邮沙龙,每周六、周日上午,集邮爱好者们会聚集于此,进行换邮品或拍卖活动,属于纯民间的活动。

  李振西回忆说,1980年10月21日南宁市集邮门市部开张营业,集邮爱好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自己喜爱的邮票,南宁的集邮活动也由此迅猛发展起来。

  上世纪80年代,新华街邮市的交易相当火爆,集邮爱好者每天聚集在新华街集邮门市部前,手拿着集邮册或进行自由交流,或交换各自需要的邮票,有时候人多得都排到了新华街上。当时在南宁的几个集邮市场,邮迷追邮票的盛况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与邮友们参与筹建南宁市集邮协会

  跟很多集邮爱好者一样,李振西成了邮票“铁杆粉”。工作后每逢到外地出差,他必定会逛逛当地的集邮市场,与同好者交流。有时为了一张“朝思暮想”的邮票,他想尽办法要去买或是与邮友交换,为此跑无数次腿他也心甘情愿。

  各行各业、各种爱好都有自己的专用工具,集邮也有专用工具。李振西就有一套专门研究邮票的工具,包括镊子、放大镜和检查邮票齿孔度数的量齿尺等。

  因为经常用集邮工具研究邮票,工友们都笑李振西:一天到晚拿放大镜瞄邮票,打靶一定准。而李振西说,集邮真的让他成了一名“神射手”,他曾获得了民兵特等射手荣誉奖章。因为集邮让他养成了能静心专注一件事的良好习惯。

  在几十年的集邮生涯中,最让李振西感到难忘的是,他与邮友张一德和高文秀一起参与筹建了南宁市集邮协会。经过筹委会及各集邮小组、集邮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南宁市集邮协会于1983年3月16日成立。南宁市集邮协会成立后,他一直担任常务理事直至现在。

  为了收集到更多更好的邮票,李振西查阅了各种集邮书籍,并结交了不同的邮友,与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邮友们通信交流。因为与邮友往来的书信多,邮递员都认识了李振西,因此即使有些邮友没有写清楚门牌号,但只要写着李振西的名字,邮递员都能把信送到他手上。

  上世纪90年代,在李振西众多的邮友中,美籍华人蔡建利与他书信来往最密切。李振西给蔡建利寄广西发行的首日封,蔡建利则给他寄美国当地的首日封。另外,蔡建利还喜欢制作首日封,无论工作出差到哪里他都自己动手制作,然后给李振西寄过来。李振西将这些视为宝贝。

  将伪满洲国邮票捐给南宁市博物馆

  集邮中,李振西偏爱收集传统邮票。他收集的《新中国普通邮票全集》和《新中国普通邮资明信片》分别获得1988年和1998年的全区邮展一等奖。

  对李振西来说,邮票当中的历史知识是最丰富、最珍贵的财富。他说,集邮让他一辈子受益:这是一个正能量的爱好,能增长很多人文、历史知识,还可以修身养性。

  如何让集邮文化薪火相传?这是李振西在集邮生涯中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2000年9月30日,在广西首届青少年集邮展上,李振西以个人名义捐赠《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36册给青少年集邮爱好者。他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热爱集邮,把邮票蕴含的文化传承下去。

  李振西用几十年的时间,收集了伪满洲国邮票。2015年9月,当他得知南宁市博物馆正在向社会各界征集抗战时期文物时,当即决定向博物馆无偿捐赠自己多年来收集的26套共76枚“伪满”邮票和1枚税票。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1932年到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地区各族人民的残酷统治。

  例如,1936年1月26日发行的《满日邮政条约缔结纪念》纪念邮票,图案为地图样式,直接将中国东北三省列入日本版图。1941年5月25日发行的《国兵法实施纪念》纪念邮票则印着扛枪的士兵图片,目的是驱使东北青年充当战争的牺牲品。

  据介绍,伪满洲国邮票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反面教材,而李振西所捐赠的这26套邮票也是南宁市博物馆公开征集文物以来,首次获捐的邮票类的抗战时期文物,很有意义。(记者赵金玲)

  南宁唐人文化集邮沙龙活动人气旺不间断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杨玲见习记者吴丽花)“太湖邮票厂名方联,15元起拍。”“16元、17元、18元……好!24元成交!”一张桌子、一个铁盒、一个小碟子、一把木槌……每个周末固定举行的简易邮品“拍卖会”就这样在南宁唐人文化园拉开序幕。

  小型张、四方联、版票、首日封等各种各样的邮品在“拍卖师”的简单介绍后便立即进行现场拍卖。与一般严肃的拍卖会不同,竞拍者可以随时索取邮品来浏览,只要找出一丝瑕疵还可以讨价还价,整个拍卖的过程都在非常欢乐的氛围中进行,现场不时爆发一阵阵欢笑声。

  “南宁唐人文化集邮沙龙活动”从2009年开办至今,每周六、日固定时间开展邮品拍卖,至今已经举办了700多场。沙龙发起人之一的老邮迷廖俊光告诉记者,1985年,他和市邮协的几位老邮迷曾经自发组织的集邮沙龙活动,在星期天轮流到其中一位邮迷家里聚一聚。这个简单的集邮沙龙持续几年后,由于几位老邮迷相继与世长辞,活动就没有再继续。“喜欢集邮的人都有求全的心态,自己没有的邮票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大家都希望有那么一个邮品调剂的平台,让邮迷手上一些重复的或是不成套的邮品让给有需要的人。”廖俊光说,尽管原先创办的集邮沙龙已不复存在,但他心里却挥之不去当时和朋友间谈笑有鸿儒的画面。于是,2009年“唐人文化集邮沙龙”应运而生。廖俊光坦言,集邮沙龙活动是属于草根老百姓的沙龙,虽然活动是露天开展的,但是集邮爱好者的热情很高。“夏天阳光猛烈,就在原地搭个遮阳棚,邮品拍卖正常进行;哪怕遇到下雨天,邮迷们依旧坚守,生怕错过了自己喜欢的邮品……”就这么风雨无阻,集邮沙龙又复活了。

  记者留意到,在座的邮迷不仅有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有衣着时尚的年轻人,还有被笑声吸引到现场的围观者。“邮迷来淘宝,市民来看热闹,同时来了解集邮文化。曾经有一位完全不懂集邮知识的市民,因为在集邮沙龙活动上购买了一套《五七干校》的邮票后,便引发了集邮兴趣,还要拜我为师,跟我学习集邮学问。”说到这,老邮迷廖俊光笑了起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