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范敬宜:愛吃大食堂選讀者來信上頭條?老友新闻夜班
范敬宜,1931年生於江蘇吳縣,1937年遷居上海。先后畢業於無錫國學專修學校和上海聖約翰大學。1951年離開上海,遠赴東北,從事新聞工作,歷任東北日報助理編輯,遼寧日報編輯、部主任、副總編輯。1984年調京,歷任國家外文出版局局長、經濟日報總編輯、人民日報總編輯、全國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2002年被清華大學聘為教授、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兼任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和武漢大學新聞學院兼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博士生導師。主要作品包括《總編輯手記》《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十五講》《范敬宜文集》等。
范敬宜
后來“建國酒家”搬到一個較偏僻的地方去了。前幾天我專門去拜訪這個小餐館,已經關門歇業了。它周邊興起幾家裝修比它講究的飯店。
其實老范喜歡大食堂不是偶然的。開放,街頭巷尾全商業化。有段時間報社西大門外街道東西兩側行滿是一個挨一個的菜攤兒。報社西門外南側有家餐館,叫“建國酒家”,名字挺大,其實就是個小餐館,因為走大眾化線,物美價廉,雖然檔次低、擁擠,但生意卻相當好,主要客人是附近工薪階層,有時甚至一座難求。有回我家來了客人,來不及做飯,就去這家小餐館買京醬肉絲、宮保雞丁和木須肉什麼的,等待時,我無意中發現一個角落,老范正在那裡就餐,准確的說,是請客。七八個人緊緊地圍著一桌,邊聊邊吃。老范並未看見我。他很坦然,應該不覺得丟人,因為報社職工進進出出來這兒用餐的不少。但我卻暗想,人民日報總編輯就這麼招待老友,是不是有點寒酸?他生活在老百姓中間,他就是個老百姓。在底層老百姓中間摸爬滾打過來的老范就是這樣一個“老百姓”。
《總編輯手記》
范敬宜
老范愛吃“大食堂”
來源:金台唱晚微信公眾號
嚴打網絡虛假新聞構建良好網絡生態國家網信辦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管理虛假新聞的通知》,通知中明確規定了各新聞網站在日常採編過程中嚴禁出現的幾種違規情況。今后網絡媒體在日常新聞採編工作中應引以為戒,不要為了追求訪問量或營造輿論而硬闖“禁區”……
老范選讀者來信上頭條
大魚海棠口碑兩極化賺了情懷輸了情節?等了12年的國產動畫電影《大魚海棠》終於上映了。沒有哪部動畫電影能像《大魚海棠》這樣勾起觀眾如此巨大的好奇心和期待。但上映后的《大魚海棠》卻因劇情單薄,台詞尷尬遭到部分網友吐槽,一時間毀譽參半。面對質疑和掌聲,《大魚海棠》該如何存在……
范敬宜
1997年1月31日,人民日報頭版文章《再也不能揮霍吃喝了》
后來看到人民網有條標語說得好,“力量源自人民”。關注老百姓的疾苦、願望、、憂慮、思考,吸引人民群眾參與辦報,虛心傾聽老百姓對報紙的反映,應當是黨中央機關報的立足之本,是人民日報辦報的基本規律之一。網絡時代,許多快速反映在網絡裡。報網融合,成為潮流。
1997年凌晨,范敬宜值夜班審大樣
寫報道,用稿子,他始終強調要注重民間百姓視角。這在老范的《總編輯手記》中,成為一條清晰的線。讀者來信是民情的直接反映。因而人民日報設群眾工作部。他十分重視讀者來信。他打破常規選用讀者來信當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如1997年1月31日,福建一位青年讀者寫的《再也不能揮霍吃喝了》,他決定在人民日報一版頭條刊用,見報后的反響可想而知。這樣對待讀者來信的意義,也無需多說。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魄力的。
建國酒家
范敬宜
印象二:
印象一:
那時候人民日報編輯部在5號樓,對面就是食堂(現在叫北區食堂)。我曾不止一次看到他隻身一人穿件毛衣,一溜小跑奔大食堂吃飯,像個小伙子。老范說他愛到食堂吃飯,他喜歡和大伙兒邊吃邊聊天的感覺,這個習慣從他在經濟日報工作時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老范在小餐館寒酸請客
印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