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范敬宜:爱吃大食堂选读者来信上头条
范敬宜,1931年生于江苏吴县,1937年迁居上海。先后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和上海圣约翰大学。1951年离开上海,远赴东北,从事新闻工作,历任东北日报助理编辑,辽宁日报编辑、部主任、副总编辑。1984年调京,历任国家外文出版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02年被清华大学聘为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和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博士生导师。主要作品包括《总编辑手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十五讲》《范敬宜文集》等。
老范爱吃“大食堂”
那时候人民日报编辑部在5号楼,对面就是食堂(现在叫北区食堂)。我曾不止一次看到他只身一人穿件毛衣,一溜小跑奔大食堂吃饭,像个小伙子。老范说他爱到食堂吃饭,他喜欢和大伙儿边吃边聊天的感觉,这个习惯从他在经济日报工作时就一直延续了下来。
老范在小餐馆寒酸请客
其实老范喜欢大食堂不是偶然的。改革开放,北京街头巷尾全商业化。有段时间报社西大门外街道东西两侧行人道满是一个挨一个的菜摊儿。报社西门外南侧有家餐馆,叫“建国酒家”,名字挺大,其实就是个小餐馆,因为走大众化路线,物美价廉,虽然档次低、拥挤,但生意却相当好,主要客人是附近工薪阶层,有时甚至一座难求。有回我家来了客人,来不及做饭,就去这家小餐馆买京酱肉丝、宫保鸡丁和木须肉什么的,等待时,我无意中发现一个角落,老范正在那里就餐,准确的说,是请客。七八个人紧紧地围着一桌,边聊边吃。老范并未看见我。他很坦然,应该不觉得丢人,因为报社职工进进出出来这儿用餐的不少。但我却暗想,人民日报总编辑就这么招待老友,是不是有点寒酸?他生活在老百姓中间,他就是个老百姓。在底层老百姓中间摸爬滚打过来的老范就是这样一个“老百姓”。
后来“建国酒家”搬到一个较偏僻的地方去了。前几天我专门去拜访这个小餐馆,已经关门歇业了。它周边兴起几家装修比它讲究的饭店。
老范选读者来信上头条
1997年凌晨,范敬宜值夜班审大样
写报道,用稿子,他始终强调要注重民间百姓视角。这在老范的《总编辑手记》中,成为一条清晰的线。读者来信是民情民意的直接反映。因而人民日报设群众工作部。他十分重视读者来信。他打破常规选用读者来信当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如1997年1月31日,福建一位青年读者写的《再也不能挥霍公款吃喝了》,他决定在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用,见报后的反响可想而知。这样对待读者来信的意义,也无需多说。这在当时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
1997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文章《再也不能挥霍公款吃喝了》
《总编辑手记》
后来看到人民网有条标语说得好,“力量源自人民”。关注老百姓的疾苦、愿望、期盼、忧虑、思考,吸引人民群众参与办报,虚心倾听老百姓对报纸的反映,应当是党中央机关报的立足之本,是人民日报办报的基本规律之一。网络时代,许多民意快速反映在网络里。报网融合,成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