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精致生活一团糟 "朋友圈"离现实生活有多远
结束一天的忙碌工作,晚上是赵婷发微信朋友圈的时间。这次她准备晒一下当天的自拍和午餐吃到的美食。每次拍照,她会全面考虑光线、角度等因素。拍完再从差别不大的自拍照里挑选一张最满意的,开始各种修图步骤:加滤镜、瘦脸等。
不过赵婷觉得自己的修图技术并不好,她经常找一位会专业修图的好友帮忙,让照片里的她“看上去更美”。
这个“北漂”的95后姑娘,在一家影视公司做行政工作,她希望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微信朋友圈里的人。赵婷喜欢在晚上晒照片,因为“这个时间段刷朋友圈的人多”,精心修过的照片和“字斟句酌”的文字也能被更多人看到。
私底下关系较好的朋友告诉赵婷,她的照片修得太过,与本人不太相符。不过赵婷并不介意,“谁不喜欢晒自己漂亮的照片”。
她直言,生活中的自己和朋友圈里晒的内容差距确实有点大。赵婷不避讳生活中的真实状态:衣服乱到一开衣柜就能掉出来,梳妆台上随意摆着大大小小的化妆品瓶子。
近期,微博里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朋友圈里的假精致”,意思是有些人在朋友圈里精致又积极,现实生活却一团糟,引来无数网友的阅读和讨论。
这个话题讨论区的一组图片更是让很多人产生共鸣。朋友圈里营养搭配的早餐拍摄于凌乱的床铺,高大上的梳妆台实际是逼仄书桌的一角,文艺范儿的下午茶其实取景在狭窄的阳台上……
现今,微信朋友圈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社交的重要平台,不少年轻人在朋友圈里建立“积极向上”“精致美好”的人设,追求朋友圈里的假精致成为很多年轻人有意或无意的行为。
在长春工作的郑宁宁也关注这个热门话题。“在朋友圈里,我希望自己是个精致的小仙女。”在她看来,找角度摆拍各种图片然后修图,既普遍又正常。
最近,郑宁宁谈起了恋爱。她感冒了,男朋友为她送来早餐。为了晒一张早餐图片,她找出专门用来拍照的精致餐具,把包子摆进餐盘,豆浆倒入玻璃杯,各种角度调整,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最后手机被用到发热,早餐却凉了。
“就是喜欢摆拍,让食物看上去更有食欲,幸福感倍增。”郑宁宁说,有时晒修得太过的自拍时,也会因为不好意思,屏蔽身边熟悉的朋友。
美景、美食、美照,再搭配文艺气息十足的文字,不仅是“小仙女们”的最爱,对时下很多男生也一样有吸引力。
在广州上大学的赵振明就有一位“很注重仪式感的室友”。每次出去聚会前,这位室友要搭配衣服、弄头发、喷香水,一通打扮后,还要发自拍、发抖音。更让赵振明不能接受的是:每次这位室友去图书馆或健身房时,也会拍很多照片,然后发在朋友圈上。“实际上他并不常去,去了也就待一会儿,让人感觉就是为了拍照。”赵振明吐槽,这位室友平日里不爱洗澡、洗衣服,在宿舍里的时间大多是躺着玩游戏。
尽管刷朋友圈是赵振明每天常做的事,但看到室友发的与实际不符的图片时,他就直接跳过,“没兴趣看,没兴趣点赞,更没兴趣评论”。
“可以理解,但不认同。”在赵振明看来,室友晒学习和健身的照片,说明他想成为积极上进的人,但在现实中却是懒惰邋遢。“这属于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赵振明觉得。
在记者采访的20名访谈对象中,和赵振明观点相近的人不在少数。在他们看来,朋友圈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的虚伪行为,早晚都要暴露。如此一来,在朋友圈晒的精致照片不仅不会赢得关注,反倒会引人抵触。
但也有部分人持相反意见:不喜欢看可以屏蔽,不必对别人的行为评头论足。85后的孙欣是一位媒体人,她发的朋友圈内容大都是行业内信息和新闻报道,而朋友圈里炫富、秀娃、秀恩爱、秀自拍的大有人在。对于这些内容,孙欣大都一扫而过,但她不会屏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应该尊重”。
现在每个月,赵婷都要使用她“花呗”里的7000元额度,但每月她的实际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超额的部分靠信用卡透支或是家里帮助。对赵婷而言,她需要买衣服、做美甲、去有格调的餐厅,并且把这些在朋友圈里晒出来,做个精致的女生,融入同事们的圈子。
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和生活已经很忙碌和琐碎了”,朋友圈里的仪式感和精致生活让赵婷感到放松。“算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赵婷说,“谁会把乱糟糟的自己展示给别人。”
“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取悦他人,就丢掉了真实的快乐。”长春明心理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孟仙姝解释说,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和社会化的自我,当两者之间差距过大时,情绪的劳动量就会很大,即“活得很累”。
在孟仙姝看来,很多年轻人觉得真实的自我可能不被认同,就会刻意表现出虚假的社会化的自我,认为这样才会被朋友认可,“越想证明什么,越是缺少什么。” 孟仙姝说,每一个人的评价标准都不一样,太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对自己真实生活和自身的不接纳。
孟仙姝认为,朋友圈和现实生活中差距大,是因为内心深处不够自信,对自己不够接纳。而当我们接受自己的真实状况时,理想的社会化的角色和真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就会变小,情绪消耗比较小,内心也就更快乐。
最近,赵婷正考虑自学专业的修图软件,方便以后自拍完可以自己好好修图。但她还有点犹豫,不知道为了发朋友圈而去学一款修图软件是否有必要。(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培莲 实习生 于喜水 冯楠文)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