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新陈代谢”常态化:今年18家公司退市,9家为强制
中国证券报消息,18家上市公司退市,创历史新高,既有财务类、交易类、重大违法类等强制退,也有吸收合并、“出清式”置换等重组退,更有主动退,多元化退出渠道不断拓宽。
监管部门、地方政府、股东等各方由“不愿退”、“不想退”、“不敢退”、“谈退色变”,转为齐心协力、信息共享、共同化解退市风险,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
这是资本市场今年落实中央“把好市场入口和市场出口两道关”重要指示交出的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退市制度日臻完善,市场各方对退市在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逐渐形成共识;应以新证券法即将实施为契机,深入总结20年来退市监管的经验教训,吸收境外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先进经验,结合前期科创板退市改革试点的实践情况,尽快系统性地对退市制度进行改革。
A股“新陈代谢”常态化
上市公司退市在我国资本市场几经反复。本世纪前10年,也曾强制退市几十家公司,此后因各种原因,A股公司退市几乎绝迹。从境外主要资本市场实践来看,大进大出、吐故纳新、优胜劣汰是提高存量上市公司质量的根本途径,出口与入口同等重要。
“与境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退市指标体系虽然相对完整,但效果始终不理想。”权威人士指出。监管部门今年开出的“药方”是保持定力,加强监管,凝聚合力,拓宽渠道。
一方面,对通过五花八门保壳的公司加大监管力度,例如对在面值退市中的各种“碰瓷”忽悠投资者行为果断出手。同时,加强市场化约束机制建设,对违规公司绝不手软,并避免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备受市场关注的是,今年A股市场化退市卓有成效,9家强制退市公司中,有6家为“面值退市”,这是投资者对“垃圾公司”用脚投票的结果。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劣质公司或将被市场加速淘汰,今年以来“白马股”和“垃圾股”的股价走势也说明这一问题。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今年加大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力度,主动向地方政府通告风险公司信息,支持地方政府对符合条件的公司通过重组一批、重整一批、退出一批多渠道实现风险出清。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A股退市效率快速提升。从今年18家公司的退市情况看,强制退市方面,9家公司被强制退市,占比50%,其中*ST海润等3家公司因财务指标被终止上市,占比17%,*ST雏鹰等6家公司因连续20日股价低于面值被终止上市,占比33%;主动退市方面,1家公司(*ST上普)通过股东大会决议主动退市,占比6%;重组退市方面,小天鹅等8家公司通过吸收合并、重组上市、出清式资产置换等重组方式退市,占比44%。
退市制度改革卓有成效
近几年来,监管部门在现有法律框架下,持续完善退市制度,改革成效显现,为后续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建立了多元化、市场化的强制退市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了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规则体系;三是建立健全主动退市制度;四是建立重新上市制度。”权威人士指出,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现行退市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包括市场预期不断强化,退市常态化渐入人心;退市指标不断优化,制度体系日趋完备;交易所落实退市主体责任,重大违法强制退市运行平稳。
2019年,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退市制度出台使A股市场退出生态发生新变化。“科创板设立了财务、交易、规范、重大违法四大类退市标准,改变了一直以来连续亏损为中心的退市指标体系,而是将清除“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作为着力点,并重点突出了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退市标准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