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让科学研究“发酵”出更大价值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在江南大学见到许正宏教授时,他正在实验室内忙碌着。
今年48岁的许正宏,1989年就读于无锡轻工业学院发酵工程系发酵工程专业,现担任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职务。
在江南大学师生眼里,许正宏不仅是位深受学生钦佩的老师,更是学校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的“领头雁”。至今,许正宏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及课题,尤其在发酵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创新性成果,先后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与他共事是种幸运
“对于年轻人和学生,我认为首先要引领他们,让他们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其次是用心培养,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帮助;再有就是信任,放心把事情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进步。”许正宏对记者说。
大三时就进入许正宏团队的董婷婷说:“我在江南大学最幸运的事就是遇见许老师。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正是许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能从容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
龚劲松从硕士时就师从许正宏,他善于思考探索,但性格内敛,不善交际。许正宏看在眼里,先是育其所长,把撰写重要材料这样的关键任务交给他,让他增强自信心;再带他一起外出开会、走访企业、下工厂实践……慢慢地,龚劲松科研水平提高了,人也变得外向起来,现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许正宏团队中的耿燕老师,曾担心自己所做项目花销太大,但许正宏对她说:“咱‘不差钱’,你把思路理清,放心大胆地去试。”如今,耿燕的课题顺利开展,且先后申请上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与面上项目。
顶天落地的科研人
“科研工作讲究顶天落地。顶天就是要做好基础性研究,落地就是将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形成实质性的产品和规模量产。”许正宏常这样说。事实上,长期以来,许正宏正是这一理念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从教20多年来,他已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63重大项目等20余项课题。
这些年里,为了真正了解行业现状,他常常不顾严寒酷暑,亲自带队去醋厂、酒厂取样,以便监测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拿到第一手数据。1年中,类似这样的走访、调研有近100天,遍布20余个城市、40家工厂。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许正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至今,他在本领域SCI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共计200余篇,参编国内外专著或教材4部,申请国际PCT及国家发明专利180余项,其中授权79项,其研究成果获多项省部级奖励。与此同时,许正宏还致力于为学科寻求产业化转化的途径,让科学研究实现价值最大化。他主持或参与的多项科研项目,成果已经成功实施产业化转化,大幅提升了食醋、丝氨酸、烟酸等食品及营养化学品的生产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科建设上的“领头雁”
“学院的一流学科建设,将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这是作为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的许正宏对学科建设提出的思路。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生物工程学院加大东西部合作力度,承担了“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重点项目,在宁夏、西藏等地建立联合实验室,为江南大学轻工学科发挥科技引领社会发展、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夯实了基础。
许正宏认为,所有合格的生物工程人应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和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要能实现从0到1的创新,再从1到100的实践。这已成为生物工程学院“善于实践、勇于创新”精神实质。
在许正宏的带领下,生物工程学院班子成员恪尽职守、用心进取,始终引领着全院师生开拓进取、争先创优,不断取得佳绩。2017年,江南大学以发酵工程为主体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并在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名列A+。
有人说,“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之大,而在于大师之大。”而许正宏正是这样一位国家一流学科建设上的“领头雁”。眼下,他正和生物工程学院的教师们一起发力,朝着更高水平攀登。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