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饭课”把求知的乐趣带回课堂
最近,浙江工商大学的“做饭课”火了。中秋节做月饼,吃完还可以打包……这门课程迅速成为该校学子“今日份快乐”的源泉,该课程的名额也成了“香饽饽”,甚至有学生摇号一年才选上这门课程。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网红”课程出现在大众视野,“做饭课”便是其中之一。诸如葡萄酒品尝、香烟口味品鉴等课程都引起了舆论关注。此类趣味十足的课程与人们传统印象中大学教育的严肃、枯燥相去甚远,叫好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
与传统教学不同,这类网红课有着另外一种特殊的教学意义。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课程,理应充满求知的乐趣。在很多人的学生时代,都见过同学在大学课堂里昏昏欲睡的场景。除了学生自身的原因,还在于学校对本科教育不够重视。个别专业的教材古板陈旧,一用几十年,无法反映专业发展现状,学生自然听得不耐烦;有些教师授课敷衍了事,照着PPT一字不改地朗读,如此照本宣科,课堂效果自然难言活泼。
但求知的过程本不应该如此枯燥。我国大学创办伊始,许多著名教育家的课堂风采都令其学生念念不忘。西南联大时期,著名学者刘文典就曾把课堂搬到了月光下的操场上,学生们团团而坐,刘文典借着皎洁的月光讲解谢庄的《月赋》,生动形象、鞭辟入里,令学生沉醉其中;著名教育家陈汉章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花了两年时间才从三皇五帝讲到了商朝,无人嫌其进度太慢,反而踊跃听讲。
事实上,挤爆教室现象如今也很常见。许多高校都有几门需要“抢”的课程,许多教授用人格魅力、丰富的学养、渊博的知识将学生牢牢地吸引在课堂上。无论是用学识、用趣味,只要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对专业领域进行探索,就是一门成功的课程,也是我们理想中本科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如今,重视本科教育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开启了重视本科教育的新时代。
由此看来,这样的“网红”课越多越好。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