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补高级技工缺口 观念和培育模式均需改变
近日,《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发布,和理货员一起登上榜单的还有车工、焊工、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等技术类工种,制造业及相关岗位需求几乎占据近三分之一榜单。
其实,在工业领域,正常的人才结构是1个科学家、10个工程师、100个技能人才。在中国,高素质产业工人——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很多企业赖以生存的人力资源,但与此同时,中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两千万。至于原因,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收入比较,还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因素。这也让症结的化解不止于简单移植与复制。
当下,工业升级已是世界性趋势。而影响一个国家工业升级进程,最重要的因素可能就是高级技工数量了。有统计显示,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的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达50%,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5%左右,差距不可谓小。事实上,在过去多年,学界、业界都在呼吁加快职业教育,而从现实来看,我们缺的已经不只是一般的技工、蓝领工人,而是高级技工。中国工业要从制造升级为智造,这个短板是必须要尽快弥补的一环。
要弥补短板,就要弄清楚高级技工缺乏的具体原因。首先,随着整个工业体系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原有的技工缺乏尤其是高级技工不足的状况会被进一步放大,甚至会造成明显的人才断层,而高级技工不足与整体的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有着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家也持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用于鼓励和支持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年初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就提出要大幅度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
其次,是长期以来技工职业在社会层面的认同度还不够。比如,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上大学,才算有“出息”,在一些地区,可能一般会更注重对大学教育的投入,因为它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教育实力,也似乎更“体面”;还有一种观念误区是,过于注重技术本身的发展,而忽视人的力量。比如,有不少人想当然的认为以后机器人可以代替人,随着产业的升级,技工的需求反而会下降。这其实就是一种对机器取代人的盲目乐观。不少岗位的工作人员尚无法真正让机器人取代,而且机器人本身也离不开人的“制造”和“维护”。相关报道就曾指出,中国中高级焊接人才的缺乏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焊接机器人的普及。
再者,加上技工的薪酬与其他行业相比,没有足够的优势,并且相当多的企业“寿命”不足,来不及培育技工,这些原因也都大大影响了中国高级技工的培育。
因此,对症下药,要让高级技工的培育速度跟上中国制造升级的需要,当下有几个方面是迫切需要做的。比如,在相关教育资源的投资上,就应该给予职业教育足够的支持力度。这方面,相关工作已经在开展。教育部的统计显示,全国目前有300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且在“十三五”期间,其中三分之一高校将各获得1亿元中央财政支持。不过,光有财政支持还不够,“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特别是增强人才培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还需要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在这个领域也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再比如,要改变社会对于技工的“歧视”,以及消除技工在职业晋升方面的后顾之忧,推动技工学历与大学学历的互认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方面的呼吁已经不少,应该尽快落到实处。目前江苏、广东等地已启动将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这可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