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广告
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生活  楼市

对当前楼市形势的再判断

对当前楼市形势的再判断

  8月份,30大城市周均新房成交24636套,比7月少了20%,比6月少了28%。但比2-5月份的平均水平高17%。中短期看,商品房市场的底部应该是在上半年,下半年及明年会好转。

  供给端:近期国家的“专项借款”和地方的“纾困基金”的入场,意味着楼市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及时介入,并以强大的信用背书,扭转市场对于“交不了楼”,“不敢买期房”的担心。

  今年楼市无序下跌,根源主要在供给端,即“房企风险爆发→交付难→预期恶化→不敢买期房(银行不敢给房企融资)→资金链紧张→风险继续爆发”的循环。随着出险名单的越来越长,演化为对全部企业的担心,市场失灵。“专项借款”和“纾困基金”介入,就是解决市场失灵。

  需求端:各地政策纾困进一步提速。比如,热点城市调整或退出了“认房又认贷”,首套房购置门槛降低;比如,国常会提出地方“一城一策”应用信贷等政策,意味着非限购城市首套房首付基本要降到2成,按揭利率要加速向最低利率水平靠拢;比如,京沪松绑了限贷或限购。

  一是,不管是“专项借款”,还是“纾困基金”,或央企AMC或地方城投平台救火的项目,一定是资金能平衡的项目。这笔钱注入以后,除了能保证交楼,救火的资金还能全身而退。

  二是,资金严格限定用于已售、逾期、难交付的住宅项目,已制定“一楼一策”实施方案,明确交付时间;

  三是,对于各地上报的项目,要评估资产负债状况,要与项目借款主体、主要存量债权银行、施工单位等共同确认。

  目的是,清晰划分项目新账与旧账。新帐用于“保交楼”产生的2块费用,一是“保交楼”产生的工程费用,二是完成使命后,救火资金要退出,还要保值增值,因为这个钱有利息。

  四是,省级政府对本省有关城市的借款主体、借款需求及项目清单进行审核;随后再报送有关部门备案。住建部、财政部、央行要对省级上报的信息复核。额度如何分配,可能需要更高层决策。

  这么算下来,周期比较长,再加上出险开发商“多头融资”、债务关系复杂、被抽调的预售资金规模大等,资金落下去到项目交楼,中间破费周折。对于央企AMC或地方国资来说,对于审计或巡查的顾虑,对出险企业隐匿负债的担心,对于楼市下行的考虑等,不愿介入。

  总之,资金能“自平衡”的项目,在“专项借款”和“纾困基金”的帮助下,顺利实现了交楼。对出险企业来说,这些能“自平衡”的项目,都是优质项目,也是他们翻身的唯一依托。

  现在,必须要把这些项目拿出来,后续所有工程、销售、交付等环节的事情,都由国资接管。好的项目没有了,剩下的都是“坏的项目”,房企躺平的想法该放弃了。当然,如果在此过程中,楼市有好转,那些资金本无法“自平衡”的项目(占大多数),有的可以平衡,那最好了。

  但这种可能性比较小。因此,无法“自平衡”的项目,存在资金硬缺口,可能就要走上破产清算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在国资资金投入“保交楼”的问题上,国家非常明确,逾期难交付背后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资金无法“自平衡”的项目,违规问题一大摞。

  因为,保企业,就是纵容道德风险,纵容坏人。不保企业,就意味着企业层面的风险继续存在,以企业整体信用为载体的融资,特别是境内外的发债、等,就很难推进下去。金融机构对爆雷房企的选择性抛弃,不是中短期内能解决的。加杠杆有多猛,去杠杆就有多痛。

  由此,企业“外源融资”很难恢复,而下半年到期债务规模依旧比较大。尽管楼市销售端会趋于稳定,且销售回款能贡献开发商资金来源的50%左右,但对出险企业,买房人还是不敢碰。

  由此,房地产企业风险将继续释放,而这一过程也将弥漫于未来漫长的“去房地产依赖”的过程中。当然,前述供给端、需求端的政策纾困,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冲掉这种风险的爆发,避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楼市将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逐渐下台阶。

  全国楼市销售规模,在17亿平米(15万亿元)左右的高位上,已保持了5年了。随着“坏的市场经济”出清,会逐渐从目前的高位上下来,中期内会降至15亿平米(13万亿元)左右,长期会降至10亿平米(10万亿元)左右。即便如此,用郁亮的话讲,依然是个超级大市场。

  这一过程,就是房地产渐进“去杠杆”“挤泡沫”,也是“坏的市场经济”出清。有很多人说,那经济增长怎么办?财政怎么办?投资怎么办?就业怎么办?长期繁荣形成的惯性的思维是,政府要“稳楼市”,地产就是要回到过去那种规模、过去那种繁荣。不然,各方都受不了。

  比如,当下各地财政受不了,很多地方发工资都困难;比如,城投类的地方国企债务沉重,还要承担政府指定的任务。地产大幅度下行,传导至上下游,建筑装修企业大量经营困难,甚至倒闭;地产相关服务业(中介、地产金融、咨询等)缩量,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等。

  但是,当下各方之“难”,很大程度上是地产过度繁荣、虚假繁荣造成的。过去,房地产每上一个台阶,上下游各行业、各企业(包括政府卖地)都要把自己的KPI目标、利润增长,跟着往上调。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如果下来了,各方受不了,就人为地拉上去。

  若拉不上去,那就通过加杠杆拉上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只能上、不能下”、“一定会上、一定能上来”的刚性预期。上下游所有行业,都是按这个预期定规模、定业绩目标。更夸张的是,通过杠杆拉上来,创造出虚假的购买力,误认为国人购买力很强,推高了供给。

  地产产能过剩、泡沫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内需不扎实、转型困难等等,就是这么来的。现在,这条路走不下去了,倒逼我们必须要当断则断,忍痛割掉无效率的产能。如果继续放水,把规模拉上来,未来将面临系统性的风险,面临更加大的“雷”要排。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