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年四史100讲 |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升空
建党100年四史100讲 第六专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和关于史志工作重要论述,进一步推进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丰富“四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地方志鉴往知来、资政育人重要作用,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以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为基础,录制地方志沪语音频节目《建党100年四史100讲》专辑。
本专辑自2020年7月1日上线,每周定期更新至2021年7月1日。10个主题100个故事,涵盖建党、大革命及土地革命、全民族抗战、上海解放、抗美援朝、社会主义改造与全国工业中心、改革开放、浦东开发、新世纪与世博会、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等各时期,兼顾史实性、代表性、系统性,献礼建党百年,加强“四史”学习教育。
《建党100年 四史100讲》已录制沪语版。沪语版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高级编辑、上海市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秦来来主播。沪语版入驻阿基米德网络电台,并在学习强国上海平台、上海通网站、方志上海微信公众号和上海通志馆微信公众号等同步播出、推广。
2021年6月起,陆续推出该专辑第六专题
第一
中国第一枚火箭在上海升空!
1960年2月19日,中国第一枚试验型T-7M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市南汇县(今已划入浦东新区)的一处海滨地带胜利升空,打开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页。
这是何等的“第一”啊,打开了深邃宇宙中国航天的攀登之门;抒发出中国人民“可上九天揽月”的豪迈激情。
1960年5月28日傍晚,毛泽东主席在上海视察了火箭实物,并听取“亲历火箭研制全过程”的上海火箭设计院设计师室主任、工程师潘先觉同志关于“火箭研制”的汇报。毛主席边听边问,很详细地了解中国第一枚现代化金属火箭的发射过程。党的关怀、主席的关心,充分说明了这个工作的无比重要性。
今天,在上海航天基地相继制造的“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长征四号”丙,以及“长征六号”巨型运载火箭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已经一举进入太空环球轨道。
今天,我们重温中国航天事业草创时代的风风雨雨,是很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上海在火箭事业上首开纪录的成功之路,是从1957年开始的。“创业艰难百战多”,这是一段难忘的历程。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国家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历尽艰难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向中央建议搞尖端科技。中央同意了钱学森的建议,下决心研制火箭、导弹、卫星,并在全国物色人才,组建相关的研究班。正在上海交通大学执教的潘先觉,也被选入这个研究班。
1957年的早春二月,天气还很寒冷,经过千挑万选的人员紧急从全国各地奔赴北京,前往清华大学报到。这个研究班设在清华大学,由“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亲自担任班主任。在研究班里,学员们一方面补充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从事高科技实践研究。因为他们过去的专业都比较窄,对全局不甚了解,需要这个培训。
钱学森是著名航空航天专家。他认为从事高科技的人员,不但要有工程知识,还必须用现代科技理论武装起来,这样才能胜任航天任务。当时在北京的人员中,有高校教师、科技所研究人员,还有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各种专业人才荟萃。
通过研究班的学习,国家从这些人员中挑选一部分转入航天研究部门。潘先觉就是这样被选入北京中关村力学研究所从事航天动力研究的。力学研究所所长,正是钱学森。这些经过研究班培训的人员,算是当时的专家了。为使火箭导弹卫星从理论探索进入研制实践,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张劲夫同志专门召集各路专家,拟订具体实施方案。
这时,全国正处于“大跃进”初期,这种“科研工程”被称为“上天工程”,专家们迸发出的干劲被称为“冲天干劲”。因为是中国要放人造卫星,大家精神十分振奋。先在中关村力学研究所里面干,后来搬到北京西郊西苑宾馆,包了二层楼房,关起门来大干、特干。
经过两个多月的日日夜夜工作,到1958年国庆节前,一套绝密的火箭图纸设计出来了。这套图纸的设计,既没有外国图纸资料可供参考,又没有外国专家帮助,除了钱学森百忙中指点一二,就全靠大家的创造性劳动。党中央很重视这套图纸,决定根据这套图纸着手研制加工。
到哪里去加工呢?当时,论加工力量,全国首推上海。最后商定由上海和中科院联合研制。于是,“上天工程”的原班人马全部迁到上海。上海再派人充实力量,并将淮海中路上的淮中大楼作为设计研究院本部。万事俱备,东风在即。他们从北京迁到上海后,便兴冲冲地开始依照图纸进行施工。不久,潘先觉被任命为这个产品的主任工程师,具体负责把图纸化为实物。
但是,当初在北京设计时,并不知道以后在哪里加工,所以对上海加工的具体条件不了解。等到开始把图纸转化为实物时,许多困难便接踵而来。材料问题、加工设备问题、实验条件问题等,都需要解决。一经实践才发现,原来的图纸设计过于庞大,即使上海具有先进的机器加工力量,也难以解决,这也从中暴露出设计时的盲目求大、求洋、科学分析不足等问题。如果硬着头皮加工,造出来的实物质量不会好。一个工程师的良心逼着潘先觉向上级反映,但后果却很严重,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年代,潘先觉受到批判,并被解除了职务。
虽然遭遇挫折,但潘先觉并不气馁。他和一些志同道合者,经过多次研究,提出“缩小比例,删繁就简”的模拟方案。这个是比较务实的方案。后来,模拟方案经全院讨论通过。不久,潘先觉也“官复原职”。为了加快进程,他们提出边加工边交叉试验的办法,积累数据,摸清设计性能与可靠性。许多具体问题得以在现场解决。从设计到施工、到试验、到发射,大约用了一年时间。
1960年2月,在上海市南汇一片滩地上,研制人员正用自行车打气筒作为压力源,为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加注推进剂。2月19日T-7M探空火箭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飞向太空的第一步
1960年初春,南汇县海滨,寒风凛冽。经过地面实验室的反复试验后,中国第一枚火箭即将进行升空试验。天公作美,几天的“阴有小雨”,终于化作理想的晴朗天。现场决定发射。上海市领导来了,驻沪空军首长来了,中科院领导也全部到场,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当潘先觉按下起飞电钮,火箭随即冲天而上时,只听到现场响起一片欢呼声,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火箭终于在上海飞上天空了!
此后,他们又连续进行了三次发射,全部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个火箭设计研制质量的稳定性,也证明了这是一项成功的“上天科研工程”。
1960年4月17日,在南汇探空火箭发射架前,钱学森、王希季等海外归国专家与参加发射任务的科研人员合影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从此,中国就开始了航天事业的伟大征程。几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先进航天事业的强大国家。
图片来源: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
原标题:《沪语音频《建党100年四史100讲》 |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升空》
阅读原文
木村心美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18529.html- 标签:莒县信息网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
建党100年四史100讲 |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上海升空
建党100年四史100讲 第六专题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
- 摩托车司机撞伤68岁老太后逃逸,警方敦促投案自首
- 他们从暗夜走来:上海隐姓埋名的“地下工作者”们,为什么很少拍照?
- 早安·世界|印度又现绿真菌症病例,古特雷斯连任联合国秘书长
- 加拿大机构建议不要再接种阿斯利康疫苗,即便已经打过第一针
- 国家卫健委:昨日新增确诊病例23例,其中本土1例在广东
- 《太平风会图》《杭州四季风俗》线上同展,呈现古代风俗
- 核观察|美俄扩充实战部署核武器数量,增加核战争隐患
- 直击云南边境抓捕毒贩现场:缴获海洛因291块冰毒26条
- 女生辛苦装修婚房,完工后男友却突然翻脸,声称自己喝了失忆水!
- 四川巴中一货车与两车相撞,5人受伤3车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