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的知识用不上?那是你没做到“全局性理解”
韩焱精选 湛庐文化
你好,这里是韩焱精选。
今天,我要为你推荐的书,叫作《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这段内容讲的是,怎么认识“通识教育”?
有很多人都在提倡“通识教育”,但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通识教育”,就是要多学几门跨界的知识,既有人文的,也要有科学的。其实,这种理解是很片面的,如果只是学了一些孤立的知识,不同领域的知识之间却没有形成连接,那么就不能让这些知识产生“化学反应”,涌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的东西。
在我为你挑选的内容里,提到了对于“通识教育”的一种独特视角,那就是:真正的“通识教育”,是要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全局性理解”,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灵活地把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那么,怎么才能检验自己有没有对知识有“全局性理解”呢?顾远老师提出了四个判断的标准,而且还说明了“全局性理解”给学习者带来的三个好处。一起来听听看吧。
∆
点击即可免费收听音频
我们先说一下“全局性理解”。作者写作的方式我很喜欢,也是我经常使用的,就是先用一个有趣而又有典型性的例子来引出主题。
这一章的开头,作者提到有一个人居然认为中学时学到的欧姆定律是自己学过的最值得学习的知识,因为他通过这个定律看出了某种普遍的规律。
欧姆定律讲的是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这个人意识到这个关系在很多其他领域也大致成立,比如气流量等于气压除以导管的阻力。他用这个原理自己改造了家里的通风系统。不仅如此,这个关系甚至可以应用在社会领域,比如贪污等于权力除以社会和法律的约束力等等。
我特别喜欢这个例子,它体现出了典型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可能触类旁通,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在作者看来,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全局性理解”的例子。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对某种知识的理解是否具备“全局性”呢?作者给出了四个标准:
第一,全局性理解应当有助于呈现物理、社会、艺术等不同世界的运转机制。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上面说过的“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在后面第六章里进一步地探讨了这个问题,把它归结为不同学科的认知方式。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越多样、越透彻,就越能丰富我们对事物理解,越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越能相互理解沟通,越智慧。
第二,全局性理解应当能够指导我们采取有效的专业行动、社会行动、政治行动。也就是说,不论是在个体生活中,还是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知识都是有用的。
第三,全局性理解应该敦促我们变得更有道德观,更有人性,更有同情心,更愿意规范自己的行为。在现在学科本位的教育中,特别是所谓“理科”的教育内容中,大概这方面是最欠缺的。学习就是学书本知识,对自然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美好的向往,这些考试不考,所以学校也就不教。就算教,也是专门再弄出一门课程,好像这些内容都只是这一门课程的责任,而事实上,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可以和培养人的心性有关,就看老师怎么教了。
第四,对某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在真实生活的很多方面会找到应用的机会,并且可以迁移到其他知识领域。
欢迎转发金句卡到朋友圈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在引言里作者曾提出过的一个问题:“从小学到高中,你学到的哪些知识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有用?”这也是第一讲里我留给大家的思考题。作者在引言里给出了几个人的回答。有人说是“法国大革命”,有人说是“认识能源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还有人说是“音乐和表演艺术”。作者总结说:“这些学习者在总结学习经验的重要价值时,都超越了显而易见的层面,进而拓展到世界的其他方面,或者上升到他们的个人信念和个人行为的层面。”
很显然,这几个人对于所学的内容都达到了“全局性理解”的标准。考考大家,按照作者的观点,如果一个人在很多知识的学习上都达到了这样的“全局性理解”,他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没错,就是上一章里,作者提到的“业余的专家”。业余的专家因为具有对各种知识的“全局性理解”,因而能够自信地、准确地、灵活地理解和运用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怎么样,各位,听到这儿,是不是有了一种把书读通透了的感觉?
接下来,作者以“民主、能源、风险”三个主题为例,进一步展现了如何用“全局性理解”的四个标准来选择学习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举的这三个例子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点,而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或者主题,是跨学科跨领域的,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这样的内容选择和教学方式,也恰恰是今天很多创新性学校和教育机构正在进行的实践。
比如我非常熟悉的一家教育机构,叫“大儿童”。这个教育机构在福建漳州的港尾小镇,镇子是一个没什么资源,看起来不像是能做教育创新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这家机构所做的事情,就是对低龄段的孩子开展社会化学习。他们和小镇上的超市、菜场、汽车修理店进行合作,带领孩子们开展各种主题学习。
比如孩子们在超市的一天,需要访谈店员、设计货品陈列、考察定价、制作促销海报,你说这是数学课还是语文课呢?还是美术课或者别的什么课呢?都不是,又都是。一个个知识和技能就在孩子们熟悉的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展开,并形成“全局性理解”。
在我看来,作者提出的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以及四个标准,具有明显的“通识教育”的特征。通识教育是20世纪在美国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中逐渐确立起来的观念,是为了打破精英主义与分科主义的教育而发展起来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可以肩负民主社会公共责任的市民,教学内容以那些能够帮助学习者积极地应对现实社会问题的通识性内容为主。
在阐述了“全局性理解”是什么之后,作者接下来又阐述了为什么对学习的内容形成“全局性理解”那么重要,也就是“全局性理解”对学习者生活的三个贡献。
第一个贡献是“定向”,“全局性理解”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明确问题真正的性质是什么。第二个贡献是“慎思”,“全局性理解”帮助我们能够对正确的问题和要决策的事情做出审慎的思考和判断。第三个贡献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这里我特别想对第三个贡献多说几句。我写过一篇文章,流传很广,标题是《教育:一场有限与无限的游戏》。有限的游戏有清晰、不变的规则和评判输赢的标准,它以争出一个胜负为目的,胜负一旦确定了,游戏也就结束了。
现在的主流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有限游戏”的教育:学生以标准化的方式学习标准化的内容,接受标准化考试的评估,考完了,学习也就结束了。所以很多人开玩笑说自己一辈子知识最丰富的时候就是高考前的那一刻。
相反,如果教育是一场“无限游戏”,那么它便没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它的目的是不断地延续学习和成长。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去争出一个谁输谁赢,而是让自己保持持续的成长。
真正的教育理应是一场无限的游戏,它通过帮助学习者获得“全局性理解”,从而能够有效理解和应用所学,而在理解和应用之中又产生了新的好奇、新的探究、新的学习。
所以有人说:“学习应该是带着问题而来,再带着更多问题而走。”或者用我的一句话来描述:“从稀里糊涂的无知到见多识广后的困惑,这一过程中的进步我们一定不要低估。”
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到了“全局性理解”的三点好处,也很严谨地给出了三点提醒:
第一,不是所有值得学习的知识都能同时满足上面提到的那四个标准,但无论如何,能够带来“全局性理解”的学习内容,一定把和那些对某个学科发展有意义的狭隘的知识区别开来。
第二,不存在对所有地区的所有人都一样的“全局性理解”,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指出了教育的社会文化属性,对知识的学习也隐含着社会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有兴趣的听众不妨自己去做一些了解。
第三,作者指出能带来“全局性理解”的学习内容是具有生活价值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配方知识”,也就是标准化的内容和操作流程。这些“配方知识”不一定会带来深刻的概念理解,但却包含了丰富、细致的行为模式,指导人们在恰当的时机以适宜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
23
这些知识可以回应日常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需要,而剩下那百分之十的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的事情,所需要的正是那些能够带来“全局性理解”的知识。
原标题:《学到的知识用不上?那是你没做到“全局性理解”》
阅读原文
无翼漫画全集彩 http://www.xinzhiliao.com/sj/dongji/14245.html- 标签:街亭之战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