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在众声喧哗中坚守初心社会热点问题小论文
柳斌杰:这个问题是人尤其是党报同仁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会在融合中失去方向、失去优势,甚至失去。我认为应对之策首先是。
主动应对挑战抢占融合制高点
目前,我国新闻实行分业管理,国务院有9个条例分别规范各类行为,从出版、、电子到互联网,不同形态有各自的法律规范和管理制度。由于出台时代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对象不同、关注点不同,差异性很大。现在的矛盾是新、传统不同制不同法,双方都在抱怨。加之各部门掌握的尺度不一致和部门所有的现实,造成了不少冲突和纷争。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狄更斯150多年前富有的名言,用来形象地刻画当今传统面对新、新技术冲击相当贴切,融合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特殊境遇。
陈耀辉:在新技术、新平台、新载体竞相发展的今天,由于在的实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缺乏比较优势,党报等传统的空间日渐逼仄,甚至有不少传统以纸媒的“严冬”已到来唱衰自己。面对这样的和困境,党如何主动应对,在融合发展中巩固主流阵地?
三是提高时效。党报、晚报、都市报、生活服务类等,与网络的时效性比,存在明显差距。尤其新以其即时性、交互性、性、便捷性等特征,迅速地改变着信息的形态和服务方式。传统信息是由者向受众单向流动,时效差,不流动。新下传受之间可以互变,信息在双方之间平等、流动,效果好。这是传统要学习和改进的。
柳斌杰:我注意到,在今年9月,你们《日报》和《日报》《南方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等全国20余家省级党报在延边联合发布版权宣言,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版权,强烈各种版权的行为。知识产权是文化的核心利益。随着融合的深入推进,版权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关心讨论的热点话题,关系工作者的实际利益问题。
柳斌杰:党报兼具和文化双重属性。进入市场后,党报不仅要考虑党的工作、社会效益,还要关注经济效益、发展。而的经济效益取决于广告的投放量和读者的订阅量,没有这两个“量”,就必然陷入困境。然而在数字化信息时代,受众对的选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广告市场被多分割得越来越小,再加上多数读者更乐于接受新的方式,使得一些广告客户更偏重于新,广告市场也逐渐向新倾斜。这样,党报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从法律上讲,我国新闻的法律是完备的,包括国务院条例在内共有30多部法律都有关于新闻的条文,像、刑法、民法、广告法、法、网络安全法、保密法等。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新闻立法如此重视。涉及新的立法也已提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研究互联网新闻服务法规,这就是说要更加完善这方面的法规。融合不存在法律障碍,只是有体制机制政策方面的障碍,如部门所有、资本准入、企业准入、性质不同而财政支持不同,新旧单位性质不同,收入分配差异过大等一些突出问题。
内容第一,提高权威性。中央决定推动传统与新兴融合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主流的引导力和影响力。而引导力、影响力、力靠的是信息内容。新闻价值靠内容,能力靠技术。在当今,随着智能化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有新闻源”的时代真切地到来了,新闻价值评价多元化、信息渠道自主化,众声喧哗的场中,各种调门和背景的声音都会出现。我们必须在多元之中确立主导地位。在这种态势下,党报更应该担负社会集体意识和主流价值判断的责任,越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越要发出清晰而明确的声音,并通过融合放大这种声音,有效发挥定音鼓和压舱石的积极作用。就党报而言,面对新、自的竞争,虽然有着诸多“短板”,但“信息权威”这是“长板”,只要“长板”做得更长,把新闻产品的“内容”做得更精更优,就是绝对的竞争优势。
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新能报的党报不一定能报,党报的采访权新未必有,当然就难有公平竞争的。在我们国家全面推进依国的大形势下,不能有“的盲区”,也不能有“的特区”,所有必须依法举办、运营、管理,必须依照和相关法律规范所有的行为。对所有的内容,要用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一个管到底,保障依法、自主经营的。
总之,融合发展是事关传媒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探索在全方位推进,推进中屡有斩获,但我们必须:融合发展的理想径和成功模式,尚需在执著探索中逐步破题。
陈耀辉:习总指出,融合有三种境界:要从现在的“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融合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达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形成多业态、多形态的新型主流。仔细体会这个要求,我们感到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要走。为实现传统和新兴从相“加”到相“融”的一体化,您认为党报融合发展还需要有哪些制度保障、机制创新?
陈耀辉:在媒介生态悄然巨变的背景下,党报该向何处去?给出的方向是融合发展。那么,党该如何契合融合的大势,在众声喧哗中适应新崛起的语境并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呢?
版权缺失,这不能归于技术问题,而是由我们的体制造成的。有内容的缺技术、缺能力,有技术有平台的缺内容、缺原创能力。前者基本上是国有,后者基本上是民办。解决办法就是中央提出的融合发展。打破体制障碍,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的融合发展,共享内容创新和技术发展的,把资源、内容、技术、平台、渠道、利益统一到一个共同体里,就会减少版权纠纷。
一是创新。习总在讲话中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新的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模式。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便意味着要以用户为中心,满足用户的需求。也就是说,党报的融合发展,要充分考虑受众的主体作用和认知能力,真正落实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为受众——业余者搭建一个权威的、方便的、具有公信力的平台,让受众在新闻现场获得的信息,也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即时发布。而这个平台不仅能提供发布通道,而且能够对受众发布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核实,去粗取精的选择,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浅入深的解读,增信释疑,解惑求同,在服务受众中引导,在核实选择中设置议题,在分析解读中寻求共识。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质疑与唱衰,传统究竟是在新、新技术的冲击和裹挟下,日渐式微,话语权?还是逆势而上,紧抓融合发展的“窗口期”,不断革故创新,迎来发展壮大的“第二春”?
陈耀辉:您刚才谈到在融合发展中,党报要始终把握好“三个”,才不会在融合发展中失去方向、失去优势。除此以外,您对党报在全时代怎样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新有何?
柳斌杰:融合意味着,意味着创新。如果不不创新,就相当于“空转”或者“穿新鞋走老”。推动融合发展,关键要深化体制,创新体制机制。要找到两种模式可以融合发展的通道,否则,会永远在两条道上跑。传统是旧事物,已经形成了一套规则制度体系,缺少创新的动力机制。新是新事物,天生具有追求前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机制。要真融合,必须面向实际,完善保障体系,再造新机制。
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的党该有动应对,争取主动。那么怎么主动应对呢?我说至少要做到四点。
2014年8月,习总就推动融合发展作出重要,中央深改组会议讨论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2月,习总在党的新闻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明确要求,为推动融合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方向。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人类那些的知识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之流,在互联网搭建起的知识之树上,日夜不息地汇集、生长。事实雄辩地证明,融合时代,格局、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平台和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没有“内容”的平台和渠道是一文不值的。是文化、理论、思想的生产者和者,从始至终都要置于知识产权的语境之中。一旦抛却了对原创作品应有的与尊重,侵权盗版、论文造假、跟风抄袭,盲目追求点击率和转发量,无论传统还是新,都将在知识价值的风潮中坍塌。不仅严重影响新闻公信力,而且会削弱知识创新的能力。
三是创新工作流程。信息化时代,赢得竞争的关键是打赢“班长的战争”。“让最听得见炮声的人来炮火”,效率来自扁平化管理,这是许多创新型企业成功的经验,也值得党报加以借鉴。在融合发展中,党报必须创新工作流程、重组生产架构,包含采编播发流程再造和组织架构优化,打破原有的条条框框,突破部门化、多层级、低效率的传统机制,以项目为中心形成团队合力,建立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新闻产品生产线,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多次运用。要根据融合发展的需要,加强新兴的力量,改变传统和新兴分立单干的状况,重点是“融”不是“加”,实现传统和新兴深度融合。新闻生产流程变化一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要理顺管理体制,首先制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对网上网下、不同业态进行科学统一、有效管理,努力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使秩序更加规范。要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功能重复、内容同质、力量分散、效率低下的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和协同创新组织,进一步解放新闻生产力。
在中创新走出融合发展新径
用机制做保障在融合中实现共赢
柳斌杰:不是死守,而是要在创新中,在中创新,没有创新是守不住的。关于创新,我也有三点要讲。
陈耀辉:在完善新与传统的统一管理体系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移动端的版权意识薄弱,传统花大力气出产优质内容,常常沦为免费的“内容牛奶”,甚至一些新兴声称“不做新闻生产者,只做新闻搬运工”。如何统一执行著作权法,解决好新与传统的版权之争,是否也应成为融合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保障?
按规律办新闻,增强科学性。传统和新兴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规律和新兴发展规律,重点在新闻的上、业务流程上、技术手段上、管理体制上进行融合。推动融合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要讲科学性,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去传统,科学设计、科学构建、科学实施,不能盲目刮风跟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来科学谋划和推进融合工作。把新兴平等交流、互动的特点,服务用户观念,注重用户体验,满足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等新因素考虑进去。适应新兴即时、海量的特点,树立抢占先机的意识,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在信息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适应新兴充分、充分竞争的特点,树立全球视野,强化市场观念,提高市场营销和产品推介能力,做大做强自身品牌;靠实事求是、讲究科学,才能真正融出活力和竞争力。
我多次讲过:“互联网总是喝免费牛奶,那么奶牛谁来养?”养奶牛是要很大成本的,种牛、牧场、人工都要花大价钱。过去,传统采写的新闻作品网站拿来免费用,这是不正常的。花这么多钱,自己还没用呢,互联网就发表了,增加了它的点击率、提高它的广告收入,而采写者血本无归。这不符合新闻生产的规律,也不符合一切生产活动的经济规律,必须要解决共享问题。由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开展的“剑网行动”连续开展了十年,遏制了网络盗版行为,但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版权之争案件每年几万件,对新、传统都是困扰,仍然是个大问题。传统在新闻生产上的优势资源没有得到,而新信息内容上风险也极大。这种方式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要依法合理使用,促进融合发展。
四是改进服务模式。新在不断改变服务模式,方便用户和,这使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已成为新的信息高地和观点交汇地带,其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吸引。党报是主流,担负着引导主流的重要职责,而主流与受众的数量和质量又存在着重要的关联性,因此,党报服务取决于质量和方式两个方面的优质服务。必须创造新的服务模式,满足群众需要。
两年多来,传统已经迈开了加快融合发展的步伐,新技术应用不断深入,新产品井喷涌现,用户市场日益细分,跨界合作不断加速……但是,当前融合发展仍处于“道阻且长”的爬坡期,传统究竟如何主动应对挑战,利用融合的机遇,在和创新中重新占据时代的制高点?带着这些问题,日总编辑陈耀辉与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大学新闻与学院院长柳斌杰的对话就此展开。
二是加快报业。传统报业和新总体上是事业和企业两种模式、国有和民营两种体制、姓公和姓私两种性质,是两股平行线上跑的车。要融合,当然不是改变新的运行轨道,也不是让国资退出,而是找到它们的交叉点和结合点。这就要首先报业,让报业集团化,调控更多的传媒资源,报业集团转企改制,经营的资本和资产与市场对接。同时,设计股份制和特殊股,既导向,也便于同新合作,发展新业态。最终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实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格局。没有这些,融合就是空话,传统弱化还会加剧。
党报姓党的定位,提升公信力。融合发展中的党报,无论是以传统形态发行的纸质,还是利用新技术办的新,都是党的宣传阵地,都必须党性原则。在当下的生态中,传统面临着新、自争夺市场和话语权的严峻挑战,党报更面临着和发展的巨大压力,通过融合的进程提升党报的力、影响力,改变话语体系、改善发展条件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不可忽略的是,“党报必须姓党”,这不仅是党报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履职尽责的责任和社会担当,也是党报提升力、影响力的优势所在。在融合中,不能如同某些新那样唯商业利益是图,一味迎合一些只求“刺激”、“过瘾”的需求,而要处理好内容创新与正确导向的关系。
二是创新手段。与手段的不断创新相适应,融合发展的职能也应该有所改变。党报所创办的新,不是党报的延伸,而要有新的魅力。要与新一样,对社会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准确、有重点有深度地进行报道,既与其他新拼时效、拼信息量,同时还要借助党报的传统优势,以深度和思想性取胜。作为以24小时为出版周期的纸质,党报的职能必须因时而变,新闻上求深度,信息中显思想,从一报在手坐观天下事,变为一报在手坐观天下势。这就要求党报报道内容不能再只是单纯的开会、讲话、消息、事件,而应是长于新的理论思想、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新闻背后的前因后果。新闻、有深远影响的深度报道,是追求的新目标。
一是更新观念。党报主要是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报道各级领导的会议活动、典型人物的事迹及典型单位的工作经验,往往是党报的主要内容,在形式上也习惯于“我说你听”。而随着的逐步深入,的社会主体意识和意识越来越强,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意见信息表达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新讨论、平等对话、互动表达的普及式发展,更是让人们在信息过程中普遍感到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而一些党报新闻版面着较多的会议新闻、重复新闻,文章也是官腔十足。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回到本位,树立新的平等的观念。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