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1月10日首发 2017年广东P预计增长70
广东省社科院院长王珺表示,《报告》旨在为省委省提供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供深度分析与权威报告。其选题是站在全局高度,选择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实用型调查研究课题。在出版时间上尽量跟上全省“”的节拍,使它成为每年全省“”代表和委员参政议政参考的材料。
从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经济表现来看,广东依靠发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势头良好,企业绩效向好,民间投资相对活跃。以深圳为创新龙头的珠三角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和装备制造、新能源、互联网加等新兴产业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报告提出,针对广东基础创新能力薄弱、高水平研究机构数量不足的短板,加快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资,将成为“十三五”时期广东扩大有效投资的新战略重点。
【人口发展】步入关键转型期
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研究员周仲高指出,广东人口发展阶段的转变,呈现为系列转型期特征,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整体放缓;家庭小型化态势明显;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特征,正呈现出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人口高龄化和家庭空巢化的“四化叠加”现象;人口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人口流动仍然频繁;人力资源发展步入结构调整期。
要着力解决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等制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问题,使广东省内城乡居民享有大致相同数量和质量的社会公共服务,真正落实基本公共服务的广东标准,建构起广东省内统一的“省域身份”。
【公共服务】构建统一的省域身份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赵细康认为,“广东蓝”可圈可点。《广东生态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当前,广东生态质量总体上初步改善,处于巩固已有成效,进一步促进生态质量全面改善的攻坚期。2015年,广东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全省21个地市及顺德区2015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数比例在81.1%至97.5%之间,同比提升6.1%。
报告预测,2017年及以后,供给侧结构性持续推进将助力广东产业迈向中高端。如广东的家电、纺织服装、家具、建材等传统优势制造业,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的高端化,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将有力促进传统企业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拓展,集约型、科技型、时尚创意、品牌化发展道。
《广东宏观经济发展报告》指出,珠三角地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率先转型、率先调整,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而粤东西北地区受传统发展模式影响,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珠三角发展领先,粤东西北相对放缓。分区域看,2016年前三季度珠三角地区P增长8.1%,粤东西北地区增长7.2%;从区域P增速变异系数看,区域增速差异在长期缩窄后有所扩大。2016年前三季度,粤东西北P增速比珠三角低0.9个百分点;粤东西北投资增长9.1%,比珠三角低4.4个百分点,其中山区投资下降2.4%。
2016年5月起“营改增”全面扩围,截至2016年8月底,广东“营改增”试点户数达到281.2万户,其中四大行业177.73万户。《广东财政状况研究报告》指出,通过营改增试点,在四个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包括大大减轻了企业税负;加快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优化了市场发展;明显增强了市场活力。
报告认为,步入转型期的广东人口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口红利的结束,而紧接着就是人口的快速老龄化,社会负担会持续加重。广东正在步入老年社会,要力图走出未富先老和落漠无依的老年社会泥潭,必须未雨绸缪,尽早应对。
【财政状况】“营改增”产生积极效果
在2017年,广东的精准扶贫工作将进入总攻阶段。2016年,广东开始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标准提高到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2014年不变价),高于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736元的国家扶贫标准。新时期精准扶贫,广东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确保到2018年全省156万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稳定脱贫,2277个相对贫困村全部出列,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吴大磊认为,广东当前生态仍然处于“四个时期”,分别是:资源承载力的极限期;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期;质量改善的攻坚期;经济发展和的两难期。
【创新驱动】2016年成效显著
《报告》还指出,广东三十多年压缩式发展为生态带来了较大冲击,部分区域污染累积效应加剧,生态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水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农村问题是“短板中的短板”;治理投入严重不足;区域间绿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报告》认为,广东应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等手段,为绿色发展贡献“广东方案”。
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向晓梅为推动广东产业发展支招,包括:强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投资和营商;分类明确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发挥“双创”的乘数效应,通过打造“创新生态链”激活产业创新动力;构建内外联动新格局,推动产业大区域合作。
【生态】仍然处于“四个时期”
广东是国内最早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省份。《广会与民生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从整体看,城乡、区域、不同人群之间非均衡特征依然突出。包括:农村民生建设“欠账”依旧较多;不同地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不一致;流动人口的民生难以真正满足。
广东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速为7.5%,较2015年的8%下降了0.5%。相比而言,2016年前3季度全国经济增速为6.7%,浙江经济增速为7.5%,江苏为8.1%,广东经济增长表现优于全国,但略低于江浙二省。《广东创新驱动发展报告》指出,尽管经济增速有下滑,但广东的产业结构、出口结构在持续优化,在新常态的发展阶段,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可以接受。
【社会民生】精准扶贫进入总攻阶段
2016年,社会与民生领域发展被作为广东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受到高度重视。全省各级党委持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比重超过七成。《广会与民生发展研究报告》指出,广东以底线民生保障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医疗救助、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残疾人保障、孤儿保障等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其中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2178元,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救助比例提高到70%以上。
报告提醒,尽管广东财政运行成绩突出,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和隐忧。首当其冲的是税收增长基础不牢固,对房地产业依赖程度较高。2016年1-10月,房地产业是广东税收贡献最大的行业,同比增长约30%,贡献了近四成的税收增量。其次是区域收入增长不协调,欠发达地区增速较慢。2016年1-10月,珠三角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5958.19亿元,同比增长13.8%;粤东西北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63.3亿元,同比增长2.5%。
报告认为,广东人口发展已步入关键转型期,人口省情出现了新变化、新机遇和新挑战。广东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2016年全省常住人口总量预计达到1.09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新形势下,广东人口发展面临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人口结构失衡,人口竞争乏力等多重挑战。
近年来广东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取得较大进展。《广东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也指出,一些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仍需要破解,特别是高端产业有效供给缺失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型升级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
《报告》显示,2016年广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济运行的分化特征更加突出,创新驱动不断强化,新经济蓬勃发展,新动力逐渐形成。报告预计2017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增长7.0%-7.5%。
调研发现,近两年来,广东高端装备制造和智能制造发展迅猛,又将为下一轮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引擎。基于创新推动的产业升级,成为广东经济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利器,为广东稳重求进,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充沛的发展新动能。形成了“大企业创新、小企业创新铺天盖地”的创新生态群落。
自2009年以来,广东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续25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广东财政收支继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6年前三季度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收入完成16570.4亿元,同比增长9.6%。
编辑:林明锋
(原标题:《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17)》1月10日首发2017年广东P预计增长7.0%-7.5%_金羊网新闻)
此外,广东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存在结构性过剩,特别是钢铁、石化等行业尤为突出,低端产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LED、光伏等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投资、结构趋同的现象。产业转型的创新动力仍待增强,存在价值链“低端锁定”的隐忧。
【P预计】2017年增长7.0%-7.5%
【产业发展】广东产业将迈向中高端
报告认为,目前碎片化的社会政策和民生保障安排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并不相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提出和实施是建构统一的广东“省域身份”的有利契机。所谓“省域身份”,就是对以省级的管辖范围为空间界限,建立不分城乡、不分地区的统一身份。必须通过福利广东建设形成社会政策意义上的“广东人”概念,逐步形成全省范围内不分城乡户籍、地区、职业群体的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据悉,广东省社科院早在2004年开始编辑出版“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蓝皮书”,该书在今天正式更名为“广东蓝皮书”,代表了广科学界的学术研究水平。在2016年,省社科院决定由院直属事业单位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承办蓝皮书的组织编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