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2016大選應是真正的台灣正名之選当今社会热点人物
民進黨也想過“正名”。如陳八年執政期間,打過“台灣正名”的旗號。民進黨和陳“正名”的方向是“台灣獨立”,割裂台灣與整個中國的關係,把“中國台灣”變成“台灣國”、“中華民國台灣地區”變成“台灣國”。為了“正名”,陳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強行推動“去中國化”,大到“憲法”、“行政”體制,小到標語口號、“護照”封面、企業稱呼、街道命名等等,統統改“中國”、“中華”為“台灣”、“福摩薩”,一點一滴建構“台灣國”體制結構。但這樣的“正名”有違民族大義、不符合歷史事實、挑戰國際現實、忤逆歷史潮流,搞亂了台灣的體制,搞亂了社會的穩定秩序,搞亂了民眾的思想意識,最終搞亂了台灣社會秩序和發展方向。民進黨和陳這個方向的“正名”,導致島內陣營衝突、兩岸矛盾、國際社會疑慮,台海和平穩定局面不再,戰爭與衝突的危險不斷上升。島內不同主張的民眾勢同水火,兩岸人民之間矛盾,骨肉變仇人,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實踐證明,陳和民進黨的“正名”越正越亂,台灣的社會問題依舊,依然名不正言不順。陳八年執政不但搞亂了台灣,也了民進黨,搞臭了自己。陳和民進黨用自己的“正名運動”證明了其“正名”的方向有誤,證明了“”不可行,“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嘛”(陳語)。而陳自己講這樣的話,已經與“正名”的本意毫不相幹了,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了。這就是孔子講的“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篇》)。
從社會角度講,孔子這句話的道理在於,一切亂源的根子在於名不正。名不正,真理便講不明,道義的標杆就樹立不起來。假如人們不知何為真理、道義指向哪裡的話,不同勢力南轅北轍的主張,便都可以找到蠱惑的操作空間。換言之,各種野心在這樣的社會裡,都可以甚至發展壯大。他們可以製造議題,激發民眾情緒,營造社會熱點,掌控社會資源。廣大民眾則無所適從,只能被人物牽著鼻子走,忽而左忽而右,忽而前忽而後,茫然懵懂,“無所措手足”,也不知後果如何。如此以來,社會的發展就會失序,就會迷失方向。當今的台灣社會,由於李登輝、陳長期推行“”線,“極端”大行其道,民粹主義一浪高過一浪,導致民眾的國家民族認同混亂、政策施政主張對立,形成壁壘森嚴的藍綠兩大陣營;第三勢力拿不出強有力的鮮明主張,苦苦掙扎以求出頭之日;軍隊不知為誰而戰、為何而戰,部隊士氣低落,官兵“數著饅頭過日子”,整個社會失序、失穩,缺乏持重的氛圍!這便是名之亂。
陳曾一度有過一些自知之明,試圖做到名實相符。2000年上台,提出“聯合”口號,找一貫反“”的國民黨軍人出身的唐飛掛“相印”;“降低”身段,向“”死對頭郝伯村登門請益,倒也一時使一些人士對其有所期望。在兩岸政策上,提出“一沒有”的主張,以安撫大陸和國際社會,也一時穩定了台海局勢。大陸方面“聽其言觀其行”,給了他機會;美國人給以肯定,還不時有所鼓勵。進而,陳提出“兩岸統合”主張,鬆綁兩岸經貿政策,單方面開放金廈“小三通”,甚至一度還流露出不否認“九二共識”的念頭(被蔡英文緊急喊卡)。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陳堅持“黨綱”這一條始終是明確的,在否定“九二共識”上最終毫不含糊;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對“中華民國”,身為“中華民國總統”拒唱“中華民國國歌”;公然推出“一邊一國”,直接挑戰大陸底線;強行“廢統”,自食其言;身為在朝人士頻頻組織街頭抗議,民進黨人的激進基因一點未變;帶著“向上提升”替代國民黨“向下沉淪”的光環上台,整個家族貪污;推行“時間表”以“”掩蓋“貪腐”,極力轉移“反扁”社會運動矛頭所向。陳和民進黨兩屆政權,權位獲取不當、政策施政方向與既有“法律規定”抵觸、行為方式與執政者身份錯位,其“名”之不正可謂登峰造極!由此,持續八年的動蕩和兩岸關係緊張、高危,便順理成章了。
中評社12月29日電(作者鄭劍)時下的台灣為什麼亂?孔子有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篇》孔子的這段話,似乎給出了一種答案。
陳執政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連陳政權本身自始至終都“名不正”。大位來的不光彩,第一次是鷸蚌相爭的結果,他自己都沒有想到,所以在野黨不服氣,多數選民不認同,民進黨內也有不少不甘;第二次是“兩顆子彈”的結果,更名實不符了,陳強行占據了本屬於國民黨候選人連戰的大位。結果,黯然下台,旋即入獄。目前,陳在質疑中保外就醫,不坦蕩,也名不正言不順。可以想見,他今後的日子還是不會好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