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近两年社会热点事件历程 显著成就——安徽财政60年发展综述

四、积极创新发展思,理财观念逐步转变。

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主动当好参谋助手。

中央和地方财政“分灶吃饭”后,确立了“自力更生、精打细算、力求平衡”的理财思,努力保吃饭、保运转。分税制后,按照“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评论、先做后规范”的要求,确立了“效益好坏看利润、支持多少看”的地方财源建设思。1998年,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省委省审时度势,要求把财政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支出管理上来,在保吃饭、保运转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党的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下,提出了“四破四立”理财观,即账房先生意识,树立主动理财;摇头先生意识,树立服务大局;财力困难意识,树立服务发展;主观臆断意识,树立科学理财。突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主题,把财政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转变到“四保一促进”上来:即保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中央和省委省重大决策贯彻落实,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在执行中切实做好“五篇文章”,即围绕崛起做支持发展文章,围绕管理做规范理财文章,围绕民生做强农惠农文章,围绕和谐做工作协调文章,围绕效能做能力建设文章。

二、支出结构不断优化,保障重点支出需要。

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加大财政调研力度,注重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第一时间分17个组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深入基层,调研全省企业和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应对措施,意见基本被省委省出台的皖政〔2008〕89号、皖发〔2008〕22号、皖发〔2008〕23号等文件吸纳。同时,紧贴中心、服务大局、谋划发展,围绕财政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认真梳理现行政策措施,深入分析制约发展的问题及原因,从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对策,为制定财政政策措施、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和决策依据。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部门良好形象。

60年来,财政部门始终注重加强和改善财政调控职能,相机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综合运用预算、税收、采购、财政贴息、以代补和信用等政策工具,建成一大批事关安徽长远发展的重点工程;积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县域经济、园区经济加速壮大,一大批经济强县快速崛起;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支持非公经济、现代服务业和新型经济加快发展步伐,全省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发布人:省财政厅厅长 陈先森

历程 显著成就——安徽财政60年发展综述

随着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由建国之初吃饭难保的穷财政,逐步向发展的财政、效能的财政、和谐的财政转变。全省财政支出由1949年的0.2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47.1亿元,今年有望突破2000亿元,年递增16.4%。同时,逐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大幅增加教育等社会事业、农业、科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支出,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1978-2007年,全省用于科教文卫支出年均增长15.8%,占同期财政总支出的25.8%,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办学条件,有力地支持了“科教兴皖”战略。2007年以来,牵头实施民生工程,2007年实施12项,2008年实施18项,两年累计投入248.4亿元,近5000万群众受益;今年,增加到28项,计划投入223亿元,将惠及5900万城乡群众。总两次视察安徽时对此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期望。民生工程已经成为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工作载体,成为建设和谐安徽、凝聚的重要工作抓手,成为主动理财、执政为民的重大工作创新。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推进财税,形成了良性、健康、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从1949年的0.54亿元,到2008年的1326亿元,今年1-8月份,全省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16.1亿元,全年可望达到1500亿元,60年间增长近2800倍。安徽财政走过60年风雨坎坷,家底日渐丰厚。尤其是以后,收入呈加速度增长:前30年,从1个亿到20个亿;后30年,从20亿到近1500亿。财政实力的不断壮大,为安徽实现跨越发展、加速崛起进程奠定了的物质基础。

2003年,安排经费4.75亿元,全力支持和保障抗击“”防治工作。2007-2008年,针对淮河流域特大和滁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及时将23.29亿元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到位,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支持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工作。2008年,突如其来的手足口病发生后,及时制定手足口病患者免费救治费用政策,认真做好防治后勤保障工作;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加强和规范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及时安排各项抗震救灾经费。在应对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财政部门反应迅速,调度科学,应急保障渠道通畅,为打赢一场场硬仗提供了坚强保障。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同志们:

一、收入规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显著增强。

三、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调控能力不断增强。

回顾过去,成就显著;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始终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始终把握指针、明确方向,始终第一要务、促进发展,始终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始终主动理财、精细管理,积极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七、加强应急保障管理,社会和谐稳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安徽财政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为促进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始终把能力建设作为强化财政管理的战略支撑和执行保障。近年来,每年选择1-2个主题开展主题建设年活动,贯穿全年、全员参与。2007年,开展“岗位大练兵”、“作风建设年”活动,2008年,开展“规范管理年”、“制度建设推进年”、创建“五型”机关活动,提升财政效能,营造理财,激发队伍活力,树立良好形象。今年在全省财政系统开展“能力建设年”活动,已成功举办“百千培训工程”,对全省各市、县(区)的108名县(区)财政局长和1390名乡镇财政所长进行集中轮训,着力增强财政干部队伍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为财政与发展提供了的思想保障、人文基础和良好的内外部。

安徽省省财政厅厅长陈先森当天下午向通报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财政发展。

9月17日下午,安徽省举办“历程 显著成就——安徽财政60年发展综述”新闻发布会。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省委、省的正确领导下,安徽财政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财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政为促进各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不断深化财政,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60年来,特别是以来,不断加大财政管理的创新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财政。为理顺农村分配关系,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农村税费试点,2005年免除农业税并实施农村综合试点,催生了取消农业税这一千古变革。为缓解基层财政困难,2004年实行财政“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县乡财政困难状况有效缓解,省以下财政体制高效运行。为转变支出管理模式,2005年率先在全国实施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一”发放;2007年全面推开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2008年开展“惠民直达工程”试点,着力构建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服务“一站办”的“五个一”管理体系,努力实现惠民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更加重视支出管理,制发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办法,提前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着力提高省与市县分配透明度、增强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为加快制度创新步伐,相继推进部门预算制度、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非税收入征管。通过一系列,我省初步构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财政体系,保障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较好地服务了发展稳定大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