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上海大学开讲“创新中国”人气火爆 融入社会热点话题“接地气2016-2-9

“今天又来了大咖!超级大的大咖!”前几天,上海大学学生论坛上,一名ID为mose16的学生兴奋描述刚刚听完的通选课“创新中国”。

“只希望,在年轻头,留下一点创新的念想。”采访中,课程策划人和主讲教师顾晓英的这句话令我触动。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介绍,全新推出的“创新中国”沿袭极具上大特色的“项链模式”教学,上老师不止一位,多学科、多视角授课,为学生串起科创领域中的明珠。材料学教授翟启杰、电影学教授聂伟、机械自动化专业教授罗均多视角高层级的讲课内容,依托的是打破学院、学科和差别的教师团队,文理医工悉数社会热点话题上阵,覆盖全校10多个学科20多位学者。

她特别指出,上海大学以优异成绩入选2015年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学校,“创新中国”这样的新模式课程的开设,也为一批“大咖”教授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提供了新的平台。

仅仅教技术、教知识点,那与传统的学科教学何异?采访期间,听说课上布置了新的作业,每位同学都需申报一个校内创新项目,成败不论,重在创意、重在过程。不少从没关注过校园网上创新项目申报内容的学生,由此第一次点开了网上栏目,新世界。

上海大学的探索,传递的是视野、是萌动,是突破窠臼的冲击。课程内容如此,课程本身也是如此。

18时,上海大学J楼102教室座无虚席。台上,话筒在4位授课老师之间自如传递,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数据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毅可。

留点创新的念想

“我不会过多讲技术细节,更希望传递一种科学。”郭教授坦言。这个想法与顾骏教授不谋而合,“通选课程中的创育,最重要的是传递思想,不是技术。有了思想,才能孕育出更多技术。”

“今天的信息量好大,很多是我从来没想过的。”社区学院学生聂錾说,“在这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被替代?哪些产业可能变革甚至消失?”他很希望成为引领这无限可能潮流的一。

至今,“创新中国”的课程已经上到第五讲,人气火爆,许多学生没选上课,没学分也来旁听。不少学生说,每一讲的专题内容,吸引着自己一周一周跟下去创新何以成大国“重中之重”?万众创新,谁是主体?中国制造谁来造?上海能有“海莱坞”吗?

有意思的是,他们的授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甚至引来反驳。“法律秩序,技术秩序”,郭教授的观点在课后互动中,引来了一名社会学院二年级学生的激烈反驳,这位同学站起来提问:“老师,你这个观点,我听了很生气!因为在我看来,法律是一种调和性的存在”你来我往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在座学生对科学伦理与法律边界的认识更深了一步。

项链模式文理医工悉数上阵

大咖授课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发展大方向成为共识,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育?上海大学的答案和探索是:推出“创新中国”通选课,以多学科、多视角、度的课堂教学,和大学生们一起关注、感受“创新中国”进行时。

当创新成为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际,给予学生怎样的创育?成为许多大学,甚至全社会探索的课题。

见过习的“超级大咖”来上课,面对学生们好奇的目光,他徐徐道来。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可以改变什么?为何说大数据不是万能的?侃侃而谈间,与青年学生分享研究领域最前沿的方向。

课程主要策划人顾骏认为,此次全力打造的“创新中国”课程,在授课的过程中融入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大学生们感兴趣的理论问题,力图“接地气”。但不管专题如何,五个问题始终其间: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上海承担什么?上海大学能做什么?同学们该学什么?这些问号的答案,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寻找。

参与“有了BAT,中国就是互联网强国吗”这一专题的主讲教师大牌林立除了社会学教授顾骏,还有大数据领域研究学者郭毅可教授、童维勤教授,以及人口迁移领域专家盖伊阿贝尔教授等。下,100多位大学生专心聆听,激烈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还有30多名来自上大附中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大学高中间课程资源共享,他们得以提前感受大学的科学氛围。“思想和理解深度是有距离的。”学生陈天翔觉得,近距离感受学者的学术热情,对自己的触动更大。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