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策论文谭宏:运用人类学视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人类学研究要“落地”

基层工作中要面对的各种问题,促使谭宏不断思考。他说,“我一直想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厘清在忠县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现在看来,人类学的学科理论和方法应该参与到江河文明和库区移民的研究中。”基于这些想法,在谭宏积极和支持下,重庆文理学院承办了2013年第十二届人类学高级论坛,主题是“人类学与江河文明”,这次会议引起了国内人类学界对江河文明的深入讨论。

1985年从四川大学哲学系毕业后,谭宏被分配到西南石油学院(现西南石油大学)工作,1988年调到四川美术学院当了10年老师。1997年重庆升为直辖市后,谭宏的职业轨迹发生了变化,1998年他作为第一批被选拔支援库区建设的干部去了三峡库区忠县。在那里谭宏做了5年县委副,参与了上世纪最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工作。2002年他被选派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2004年学成归国后便到了重庆文理学院。

学术经历造就独特观察视野

谭宏是国内较早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究的学者之一。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谭宏很快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的重要性,他结合自己管理经济学的教育背景,组织一批青年学者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课题,由此开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的十年探索。

5年的基层工作对谭宏的人类学研究产生了很多影响。谭宏认为,人类学研究需要“落地”。这不是简单的“落地”,有地方工作经历才能真正“接地气”。“很多人在论文中加入许多理论和方法,说得头头是道,但我的论文会写入很具体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措施和方法,这就是基层工作给我的一些经验。我们在基层工作时常讲的一句话是‘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是最具体的,不管是政策的、法律的,还是制度的,最后到基层全部要一件件落实。做理论研究同样如此。”

在他看来,人类学家要善用人类学的视野观察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谭宏说,人类学研究要“落地”,就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有些问题表面看似是经济学范畴,实际当中一定有人类学可参与的部分,人类学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认识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

谭宏认为,“通过教育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作为主要负责人,谭宏带领课题组在全国率先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的实践,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课程群。重庆文理学院《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在当代高校的构建与实践》(2009年)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一等。

尽管有留学经历,然而基层工作的锻炼使谭宏的认识更为全面,他表示,“现在人类学学者中‘海归’比较多,但很多人的研究都于范例和模式。很多研究的结论在文化中谈来论去,没有为国家、为民族、为地方的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这是现在人类学研究中一个很大的误区。”

谭宏是一位“接地气”的学者,他的经历对其学术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多年地方干部经历使他对基层认识深刻,对群众感情深厚,对学术追求务实。谭宏说,“我的学习经历较复杂,本科学哲学,硕士学管理学,博士攻读人类学。”不同学科要求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这种学科交融的视野,提高了他的观察力。

“现在一些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还都局限于乡村。由于被调查次数过多,许多田野点已经变成没有任何新意的标签式,调查无法满足人类学真正的需求。我们应该在现实社会中发掘新的田野点,用人类学视野观察热点问题,解决社会问题。”谈到当下存在的人类学田野调查点标签化现象,重庆文理学院副校长、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院长谭宏说道。

十年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模式

原题:运用人类学视野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记重庆文理学院教授谭宏

巴蜀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深深地吸引着谭宏。“在强调文化、强调生态的大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大有用武之地,我们会一直落地生根,不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径。”谭宏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