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家长工坊_腾讯教育_腾讯网
腾讯教育出品。点击查看全文>>
0到3岁是脑神经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定要营养丰富,不能够挑食。比如鱼、肉、青菜、水果、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都得全面涉足,特别2岁左右的孩子吃饭之后可能会有一些偏食的问题,妈妈们怎么样能够让孩子涉足比较全面的营养常关键的。鱼肝油、DHA的补充等非常重要。
十年前我教英文的时候,当时有家长跟我说他的孩子托福可以考满分,我问他怎么考满分的?家长就说,因为孩子在初中阶段就把新概念1到4册背得滚瓜烂熟的,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有足够的输入,良好的听说。什么叫良好的听说能力?下一个定义,叫做有意义的表达,有意流利表达叫做良好的听说能力。什么叫有意义?你去国外,问个,点个餐等之类这都不重要,因为这些都是特别浅层次的交际语言,不叫有意义的流利表达。有意义的流利表达是什么意思?是做一场,讲一堂,带着性思维跟教授对话,这个叫做有意义的流利表达。那么能够达到有意义流利的表达背后都是强大的输入去贯穿的。从小培养双语阅读能力,未来他就能尽早的适应双语表达。
0-6岁是孩子童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面对孩子成长中日新月异的变化,家长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显得愈发重要。孩子因为性格的差异,学习习惯和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才能让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距离都越来越近,全球一体化不断衍化,国际人才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源动力,国际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腾讯教育邀请迈格森国际教育总裁谢琴和大家分享如何让孩子的培养跟上国际化教育的步伐。
听觉型的孩子应该如何培养呢?他们是天生的倾听者,用耳朵来进行学习,他们对韵律节奏、人的声音、乐器的音色、语调的起伏都非常,他们倾向于重复听到他所听到的事物,但同时他们的阅读速度慢,语速慢,性格内向,容易被成对事物不感兴趣。
首先来看一张图,这张图是关于全球教育的三大要素。从图上的时间轴大家可以看到从194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提出未来的世界需要全球素质的人才。全球素质如何定义?有三大要素,第一个是知识;第二个是能力;第三个是价值观。也就是说知识、能力、价值观是作为国际化人才评定的三大标准。知识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看学历、分数,而是从多角度度的一种运用能力。能力应该是自主吸收知识,归纳总结,提出主张。而价值观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核心价值,如尊重、分享、竞争、关爱等,这些也是将来孩子社会,能不能在日趋竞争激烈社会里脱颖而出的核心要素。
最后看一下视觉型的孩子,也就是老师喜欢的孩子。视觉型的孩子他们的眼睛像摄像机一样,喜欢跟你交流,观察力敏锐,看过之后记得牢,专注度高,服从性强,善于整理资料,往往创新意识比较弱,灵活性比较差。这拨孩子简单地说,成绩好,容易考名校、高分,但是未来成为天才和能够引领和创新这个世界的人比较少。一般来说这种孩子可能成为一个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但是很少能够成为创业家,引领某一方面的天才。对于这样听话的好孩子我们又该怎样教育呢?通过记忆术、思维导图、流程图,让他将所学的知识可视化,通过可视化去记忆。另外就是资料汇总整理,通过文件夹、课堂笔记、备忘录帮助巩固和长时间地去记忆,通过一些色彩、图片进行辅助记忆。同时也可以训练观看、制作video,增加视觉的刺激,增强他的创造性、创新性等。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采取少命令、多鼓励,少倾听、多交流,重复习、重整理的方式来引导。
国外目前强调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进学校的那一刻开始的,所以不只中国高中生辛苦,美国的高中生读书也很辛苦,他们一年要背112镑约104斤重的课本,要熬夜,要泡图书馆写论文,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在分班考试当中表现突出,才能够进入提高班,这些跟国内特别地相似。所以不要认为美国的学习特别快乐。
总结来说,对于听觉型的孩子第一应该少、多;第二少催促,多协助;第三重输入、重关注,多给他反复地输入,多关注他的表现,要激发他的自信,让他的人生更加灿烂和光彩起来。
关于海量的英文原版阅读。阅读文章范围可以广泛一些,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绘本开始,小说、散文、人物传记、诗歌等循序渐进。第二是能够提前涉足一些项目研究型学习。家长可以因势利导一下,让孩子过互联网查资料,自己去研究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男孩子对汽车感兴趣,爸爸们可以给他一些汽车的标识,每个汽车的品牌背后的历史,发展情况,目前最新的型号,可以让孩子做研究。女生如果对音乐、舞蹈或戏剧等感兴趣,可以让她们做项目性的研究。另外就是提前培养孩子思考的能力,以及提前浸泡在全英文当中。这些培养都会有利于孩子将来适应国外的生活学习,以及成为全球化的良好基础。
这样的孩子往往在学校里容易被老师忽视,因为老师是不会注重到这种在角落里安静的倾听者,那个边坐着鼓掌的人。对这种服从型的慢孩子,又该怎么样去教育和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呢?可以采取反复听音频,鼓励他大声重复,大声说话。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较胆怯,说话声音比较小。在课堂上给他录音,让他唱首歌录下来,对他说“孩子你真棒,你看你唱得如此好,下一次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么去鼓励他。我们要求在点评和课堂总结的时候顾及到这样的孩子,让他知道他和大家一样其实都在认真学,只是学习的方法不一样。同时如果您的孩子是这样的类型,一定要跟老师加大交流,因为老师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内向是父母的原因,其实不然。所以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跟他的老师取得多频繁的交流,让老师多通过眼神关注他,课后多表扬他,在课堂上多给他一些发言的机会,建立自信。
从1946年到2014年,这60多年过去了,中国才真正地开始全球教育。重视全球的培养是2012年才开始,是以什么样的契机开始的呢?2012年的9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发起了一份:全球教育第一。也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了中国开始准备把全球素质培养作为中国国民、作为中国孩子的培养模式。
最后希望每个家长都能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一个孩子根本的。每个孩子都是赐给我们的,让孩子不做第一,做唯一,发掘他的优点,因势利导。永远没有最合格的父母,只有不断学习的父母。
大家可以看一个脑图,人类的大脑常神奇的,大家是否认同学习习惯是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不是父母后天培养的?基因决定80%左右的习惯,这是由DNA的排序构成的,所以我觉得有句话叫做孩子不做第一做唯一,每一个孩子都是赐给我们的,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孩子,他都是唯一的,我们应该尽量这样的。而不是拿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对比,永远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子,这是父母应该学会的第一课。
对于触觉型的孩子,他们肢体语言灵活,表演能力、模仿能力强,热爱体育活动,对动手类、竞技类、竞争类的活动都特别喜欢,拥有极强的方向感,参与感,精力旺盛,对世界好奇心重,情绪波动较大,易暴易怒,对事情没有耐心。怎么样教育这样的孩子?说“你不要动了,不要跑了,你不要干什么了”。说“不要”没有任何意义,你对他来说就是耳旁风。我们需要思考他这些行为和动作背后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更好地去利导他。对于这样坐不住的淘气包,怎么办呢?在课堂上这样的孩子怎么学习?首先第一个就是应该多给予他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获取他人的认可,另外给他做一些项目合作型的作业,比如与他人合作,增加他们的参与度,让他跟其他孩子有互动和合作,让他知道他的角色是什么。另外,多进行一些课堂游戏教学,调动他的感官,让他在这种游戏当中去学习知识。还有,利用任务型的学习方法给他设定目标感,设定任务的要求,训练集中力,利用感兴趣的项目和任务,通过完成任务去获得成就感,同时在通过任务过程中的项目分解,让他知道如何能够与人合作。再就是番茄学习法,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给他一些挑战,让他一分钟之内把这篇文章读完出来。一分钟读不完就给他三分钟,循序渐进地去实验,这样的孩子需要给他能够能量的空间,不要约束他。多进行一些体育活动,他把能量在户外完了,回家就安静了。第二就是多给他一些项目合作的模式,能够让他去形成、知道有规划、有组织获得成就感,以及能够短时间内训练集中精力去做事情的能力。
我想提醒各位父母们,将来考虑把孩子送到国外念书,不管是国内的中考和高考,还是美国的初中和高中,对于阅读的要求日趋重要。如果孩子在还在学龄前,或者说小学阶段,那请家长从现在做起,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对于将来想把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的家长来说,我有几个。首先要提前训练孩子的海量英文阅读能力,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需要在家庭教育中有意义积极的引导。即使将来不出国,他的英文,特别是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也能跟国外的孩子差别不大。
4到6岁是触觉发育期,要让孩子建立声音与物体的联系。7到12岁是形象思维期,开始慢慢地往抽象思维既逻辑思维上发展。13到15岁是青春期,身体的发育期。16到18岁是和理想的发育期,所以这也是目前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高中左右送出国学习,希望孩子在树立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之前能够去多理解、多适应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习惯。有人认为如果18岁以后再出国学习,就很难再成为一个真正具有国际化思维的人,因为在18岁之前这种思维建立的更快。
我曾经有幸采访过位于被号称美国的“小哈佛”和“小耶鲁”的两所著名私立高中,他们的学生有30%的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进入到藤校,就是常说的全美排名前15的常青藤的名校。他的校长说中国学生普遍在阅读能力上有所欠缺,一方面,家庭并不重视孩子课外阅读,认为看书是浪费时间;另外一方面,孩子虽然语言过关,但是分析性阅读能力差,阅读速度无法跟进留学后的课业强度,所以说中国学生在美国的教育评价里面天性弱项,必须要通过循序渐进的大量阅读来去克服,需要长期的一个打磨功夫。
为什么要了解孩子究竟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触觉型学习者?因为人的学习模式基本是这三种形式构成,每一个不同类型的学习模式的孩子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在家庭里、在课堂中要因材施教。一般来说,在公立学校里,老师都比较喜欢视觉型的学生,因为成绩好的大部分都是视觉型的孩子。触觉型和听觉型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师忽视。
1岁到1岁半的孩子发育特点是什么呢?语言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家长在家里应该怎样教授语言?用实物和声音进行连接,比如说苹果,孩子还不能理解只能机械记忆,不要一味地给孩子各种知识,不理解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精髓在于不断地去重复你想输入的那个语言。早期的时候一定要让他能够通过食物和声音来进行连接,反复去输入整句,让孩子能够形成一个理解。另外1到1.5岁也是建立良好的次序性和方向感的重要时期。
举几个名人的例子,比如像达芬奇,他就是视觉敏锐的学习模式,毫无疑问他是伟大的画家、哲学家。再来看一下莫扎特,他4岁弹钢琴,5岁半就能作曲,常天才的听觉型的学习模式代表。那再看一下刘翔,大部分的运动员都是触觉型的学习模式的天才。我们要寻找孩子生命当中的支点,让他的生命变得灿烂,就需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模式,确定孩子的学习类型并且因势利导,适当和老师沟通,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不让其自信。
写作的挑战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比阅读还要大。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生招生官介绍,中国孩子在国外至少需要两年左右时间才能达到美国学校的写作要求,这也是目前美国高中基本不从国内直接招生的重要原因。全美教育之后,美国小学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写出有逻辑性的文章,且还要尝试做研究,深入谈到某个话题;对五年级的学生是以前对高中生的要求,能完成研究型的写作任务;七年级的学生要写出,词语丰富的议论文。所以中国学生如果在出国以前没有充分的训练,分析性阅读能力和研究性写作的能力,很难适应出国后的课业强度,更不要说取得优异成绩。而成绩和课堂表现的优劣,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社交关系、后续升学乃至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美国私立中学国际生的申请越发激烈,越来越多的中国小学留学生进入美国课堂。但我们也发现有很多国内的好学生,被的私立学校拒之门外,即使进入了美国的中学,每年主动和被动地率也高居不下。很多时候,孩子在国外经历了的适应期,负担沉重,压力巨大,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在于孩子的知识、技能和人格的塑造和准备都不充分,在留学以前学术上没有达到美国教育体系的相应标准,心理和能力上没有达到国外求学和社交性的要求,与美国学校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合拍,出现了很多“被回国”的孩子,归根到底硬实力和软实力都不过关。
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专家皮亚杰说到,关于儿童发展的四个阶段当中,0到6岁的孩子是认知发展最黄金的年龄,认知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前一个基础上的构造和延续,在新的水平上对前阶段的改组形成新的系统,所以教育可以加速,但是不可以逾越,孩子的教育可以提前做好计划、做好部署,做到心中有数,但是不可以急于求成,不可以拔苗助长。
家长工坊,好爸妈的孵化,微信号。线下专家定期举办,关注微信可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