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多大差别?
这几天衡水中学入驻“发达”地区的话题很热闹,原因是这个“学生创造力”的考试训练营是应试教育的模范,有时候人们甚至会将之与军营比较,比如精确到分的时间表和准军事化、标准化的管理等。
在素质教育成为普遍呼声的档口,这个“不太像学校的考试工厂”竟然还在扩张,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客观说,对于应试教育的臧否已有时日,真没什么新鲜话好说,不过,在一个“读书”是为了实现某种具体的里,这却又是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读书改变命运”并不具有必然的规律性,但华夏人民都相信这是一条,所以那些能够促使学童读书有成的学校或是机构被人们追捧似乎才应该是正常现象——人们不仅必须用考试来证明教育的效用,而且还以知识记忆的考分规划未来的层级。
作为社会现实的写照,是社会的选择造就了考试工厂,而不是相反。实际上,不只是学堂,校园之外不也着各种各样的考试吗?故而对“应试”,即便不,似乎也没有什么良策。避开这个烧脑的问题,梳理一下反向意见或许会寻获一些。
按照专家界定,通常除了纯粹的知识信息之外,所谓素质教育是创造、学习、审美能力,甚至是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些抽象的表述当然很正确,问题是被人们推崇的素质教育课的能够达成美好计划的预期吗?
据说,现在有不少学校加重了如美术、音乐等“素质教育”科目的分量,意欲在兴趣培养、多才多艺等方面全面发展,这让我想到音乐这个领域。
我一直觉得古典音乐学习(教育)比较能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音符没有具体意味,所以就没有什么思维局限,也不受、世界观的掣肘。而就考试来说,曲谱虽然有,但最主要的还是或摇头晃脑或凝神冥想之余出来的声音,说拥有最的心灵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撇开各种比赛和考级的人为因素,音乐的教育、学习以及后来的发展、成就显然是可以逃离“应试”的。换个角度看,那些“得”的大拿如果不是基于个人对音乐的理解,也难以跻身大师的舞台。所以说,古典音乐领域相当“”,至少没听有志于此的国人抱怨“应试教育”。
然而,吊诡的是,远离知识记忆考试的旋律世界,仿佛在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国人缺乏音乐天赋。以前,我是听说过汉语不适合既成的音乐系统,这个俺当然不爱听,可想到有如此多的人(往少说也是世界第一)于斯,却几乎看不到咱们的代表站上跨国界的大师舞台,有点郁闷。
以前咱没有机会,也不了解这个老外整成体系的东西,可现在不是这样了。往前不说,1978年以来,怎么着也培养了四代人吧?为什么没有雕琢出大师来呢?每每看到黄皮肤的各色演奏大师我就会想这个问题:聋子贝多芬和瞎子罗德里格斯式的咱不奢望,就算是作曲《辛德勒的名单》的约翰·威廉姆斯也不去攀比,可梦想有一个比黄种人久石让差一点的华裔不算过分吧?
有点遗憾,我感觉没有。有国内的高手说自己谱写了8部交响曲,可俺问了多人都不知道其中一部的名号,再郁闷。
话题偏了,我要说的不是古典音乐才俊,我只是想,在这个没有人“应试教育”的院子里也找不到一棵像样的树,人们归罪于“应试教育”的那些东西怕是不容易成立,反过来,那些看起来美好的素质教育未必就能培养出素质。
没有一个“天才”是培养出来的,面对这样的事实,人们依旧热衷于培养所谓杰出的才俊,或者营造类似的模式,是不是想法太多了啊?那些鹤立鸡群的脑袋,正是突破了既有的范式才与众不同的,这绝非苗圃花匠精心修剪、培植之功。
当人们把人生的成功、生活的幸福锚定在财富、地位的基础之上时,社会现实的心理投射会是什么样呢?与考试的训练和素质的训导有关联吗?“素质”的刻意塑型和“应试教育”有多大区别呢?
近日,衡水一中在浙江平湖举办分校一事引起广泛关注,该校涉嫌违规提前招生一事更是引发多方讨论。教育部对此回应,要切实扭转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倾向。
教育部今年2月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明确指出学生对其他专业有兴趣和专长的,可以申请转专业,学校应当制定学生转专业的具体办法,建立公平、的标准和程序。
广西新部编辑制作地址:中国南宁市民族大道73号(530022)电话传真
- 标签:广西的教育怎么这么差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