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基于“生活体验”的社会性教育模式探索
《纲要》对社会性教育提出了这样的期许:增强自信,培养幼儿乐群、友好的态度和行为;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愿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知道对错,不做明知不对的事;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爱父母、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
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影响幼儿。
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有诸多困惑。30年的幼教工作中,幼儿园的社会性教育经历了这样一些历程:
2.幼儿观看虚拟情境,被动接受;通过图片、视频和教师幼儿的模拟表演,幼儿被动接受。
3.式体验,幼儿处于自娱自乐状态。社会性教育中追求效率,只关注到幼儿的体验,但意识不到体验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幼儿体验,教师只确保安全,使得幼儿处于自娱自乐状态,没有经验提升。
4.幼儿园社会性教育被“万能”了。儿童社会性教育应由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分担。家庭是儿童社会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但目前的现实则是很多家庭把应由他们肩负的教育职责推向幼儿园,学校社会性教育的职能扩大化、万能化了。
认真分析每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努力思考如何跳出这样的框架,探索出我们社会性教育应该有的样子。幼儿社会性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们心中期许的社会性教育是:从幼儿自身经验出发,建构幼儿自己对社会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以幼儿真实生活体验为基础,为幼儿所喜爱,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教师应适时引导,使其在真实的社会体验中获得社会认知,得到情感满足,进而促使其良好社会行为的形成。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准备:教师框架性知识准备、家园共育基础准备和社区资源准备。
在思考社会性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其中,情境学习和生活教育的给了我们很多。我们去阅读相关的书籍,查找资料,我们慢慢地聚焦到“实习场”的概念上。实习场避免了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接受,给予学习者参与和实践的机会,使学习者走近生活,有机会通过发现、使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家园共育基础准备。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参与家园共育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父母参与家园共育的程度与其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3.社区资源准备。社区为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提供了多种资源。幼儿园从实际出发,依靠广西区图书馆,在开展幼儿园第二节阅读节的时候,我们带中大班的孩子到区图参观;组织孩子们到老年大学开展活动的现场。
我们不断进行社会教育探索。探索的过程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在“我为老师服务一天”活动中找到了灵感,并经过一系列的计划活动,以点带面地在活动中促进幼儿的发展,从而探索出了我们的社会性教育之。
经过不断地研读和领会专业书籍、无数次的探讨和碰撞,在进行社会教育探索的上,大班的“我为教师服务一天”的活动,给了我们灵感,让我们明晰了孩子所需要的社会教育的模样。
教师节来临之际,孩子们在七嘴八舌地商量着如何为老师服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我们可以帮老师拖地板。”“我想帮老师整理书籍。”“我们帮老师擦桌子,好不好?”“我和唐艺杰一起去,你和朵朵。”“不对,刚刚说我和洋洋去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后,清清发牢骚说:“哎呀,好乱啊!”老师赶快趁机说:“清清觉得大家说得很乱,那我们该怎么办啊?”“老师,我们来说,你帮我们用笔记下来吧。”“这个主意不错,做个计划,是吗?”孩子们点点头。“你们可以自己记吗?”“可以的!”经过讨论,孩子们得出“我为老师服务一天”的活动计划。但究竟如何为老师服务呢?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了“我为老师服务一天计划书”的格式,孩子们觉得要让自己和别人知道我们是哪个班的小朋友,小组是谁,哪天去做的事情,去服务的班级、楼层,服务的内容有什么,有没有按照计划去完成,老师对我们服务的评价是什么,等等。于是,计划书的框架出来了!孩子们围坐一桌,开动脑筋,想的想,说的说,画的画……拉开了他们做计划的帷幕。孩子们按照计划书准备相应的物品,随后,按照计划书有条不紊地开展“为老师服务一天”的活动。
从做计划,到选择到办公室的径,再到跟我介绍他们来的目的,以及逐项地分工服务,都是孩子们自己完成的。
“我为老师服务一天”的计划书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内在需求引发的高昂的活动兴趣和积极动脑思考的活动热情,按照计划书为老师服务的自主与专注,对师生情意的体验与感受。这种生活化和体验式的社会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要探寻的突破口吗?
于是,我们召开教师专题研讨“从计划书说开去……”,由制定《我为老师服务一天》计划书的班级教师介绍活动的过程。大家集思广益,结合本班孩子的需求,举一反三地在后续活动中开展了《班长团》《周末计划书》《国庆长假计划书》等一系列“我的计划书”活动,在计划书上的事情结束后,孩子们常常会做一个相应的记录表,去反思是否按计划完成了事情,也能直观地发现记录表和计划上有哪些不同,为今后的生活积累了经验。一系列的计划书活动促进了孩子把“有计划地做事”作为一种习惯和能力,提高了孩子的管理水平。
有了“我的计划书”系列活动的积累,我们积极探索适宜本园的社会教育之。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活动:
孩子的一日生活是经验积累和感受体验最佳的情景。生活在班集体中的孩子们必然会有各种的问题和冲突需要解决,于是,我们注重发掘一日生活中蕴含的社会教育契机,在生活情景中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让孩子们在完全真实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情境中发展社会性。比如,孩子们的“我的床位我做主”活动的开展就是很好的一个。
孩子们中午休息的床位原本是每月更换一次,每次更换前老师会在床位上贴上每个孩子的名字,孩子们按名字找床位。升入大班后的一天,思琦和琪琪这对好朋友拉着手来到老师面前:“老师,我们两个好朋友等了好多次了,床位都没挨在一起过。”两个小家伙沮丧的表情让老师想到:何不趁这个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权呢?
“可能也有小朋友想和自己的好朋友的床挨在一起,你们和大家一起商量商量?”老师的提示引发了孩子们关于床位的讨论:可以不用老师安排,自己换床位吗?多久换一次床位?哪天换?换的时候谁先选?怎么让别人知道这一铺床已经有人选了?床上的被褥怎么换?换好以后怎么能记得谁选了哪一铺?……经过近一周的反复讨论、各种方式的记录与尝试,孩子们一起合作,共同制作出了“我的床位我做主”的床位交换流程图和“床位对对碰”的已换好床位的记录图。
有了床位自选的成功经验后,小家伙们俨然一副班级小主人的架势,讨论用餐时的餐桌如何分配、取餐如何取等问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班级餐桌文化。老师们因势利导,和孩子们共同开展了“快乐餐厅”“非常任务”等解决生活问题的社会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完全真实的幼儿园一日生活情境中发展社会性。
孩子们在一日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教育固然重要,但必定会有一定的缺失,因为幼儿园的生活不可能囊括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有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孩子熟悉的,但不是孩子在幼儿园生活中会有体会的。比如,买卖物品。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会有和父母外出买物品的经历,但极少有单独买物品、自主决定要买什么和完成买东西的全过程的直接体会。于是,我们创建了一个买与卖的实习场——义卖活动。全体大班年级的孩子共同参加。孩子们讨论义卖的物品准备、价格核定、场地安排、人员安排……活动现场更是盛况空前:1元、2元、3元、4元、5元等价格牌,毛茸茸的布偶,威风凛凛的动画人物,各种各样的汽车,琳琅满目的图书、多样的学习用具……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为了招揽顾客,各位“小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努力推销起自己的商品,也有顾客们在讨价还价。一个个虽然满脸稚气,做起生意来可是有模有样,一点儿也不含糊,颇有老板的气势。而“淘客”则不断穿梭在人群中寻找自己心爱的宝贝。“这本书两块可以吗?”“这辆汽车价格可以再少一点吗?”孩子们在摊位前忙得不可开交。不少闲置的物品,玩过的玩具“”,看过的书被束之高阁都甚是可惜,儿童跳蚤市场正好让这些物品重新发挥余热,也让娃娃们过足了“老板”瘾。
在实习场创建的过程中,我们也经过了一次次的尝试,最初的实习场,我们做成了“图书漂流”,后来发现,物品过于单一,所以改进为多种类型物品;形式也由开始的年级活动慢慢拓展为跨年级的活动。
这种模拟社会场景,同时发生真实买卖行为的体验,让孩子们有了别样的体验。教师也在实习场的经验准备中巧妙地帮助孩子们完成了对于钱币认知经验的积累。同一类型的实习场模式,我们还开展了“图书漂流”“新年系列活动之逛庙会”“咔咔小镇秋游”等。
社会教育不单单是幼儿园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更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形成联动共育的模式。在走进老年大学活动中,孩子们接受了社区文化的熏陶,老年大学的爷爷奶奶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他们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了实习场模式积累的经验,我们争取了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激发孩子到完全真实的社会验的兴趣,开展了孩子集体入菜市场采买蔬果的“当家”活动、父母陪伴幼儿尝试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幼儿园的“我的乘车日记”等活动。
1.生活问题解决模式——发掘一日生活中蕴含的社会教育契机,在生活情景中发展孩子的社会性。
2.生活实习场模式——创设生活实习场,让孩子在场景虚拟、角色和行实的验,调动已有生活经验,建构新经验,促进发展。
3.联动共育模式——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下,激发孩子到场景、角色和行为完全真实的社会验的兴趣。
1.带给孩子的经验:让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调动多种感官、通过多种途经参与活动,突显了孩子的主体性,促进了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
2.带给教师的:促进了教师和行为的转变。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不仅是一种思想的,同时而成为实践中的行为。
3.带给幼儿园的变化:促使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更上一个台阶,深入到课程层面。家长不仅是观摩幼儿园的活动、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物质准备,更是和孩子、教师一起参与课程生成、推进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幼儿社会教育中的生力军!
幼儿园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社会教育,收录在《精彩,在特色活动中绽放——广西教育厅幼儿园园本课程案例集萃》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