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位教师更受尊重
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9月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成效进行介绍。据了解,全国现有各级各类专任教师1673.83万人,比1985年的931.9万人增长79%。这个庞大的职业群体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发布会上,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表示,我国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大为提升。学历上,相比1985年,小学、初中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分别增加了61.59个百分点、80.59个百分点。能力上,2012年以来,“国培计划”培训各级各类教师超过1400万人次。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以李保国、黄大年等为代表的优秀教师不断涌现,师德师风建设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教师地位待遇更加‘受尊重、受关注’。教育部建立工资待遇保障制度,教师工资由上世纪80年代之前在国民经济各行业排倒数后3位,提升到目前在全国19大行业排名第7位。”任友群说。
下一步,教育部将打好“三场硬仗”。任友群表示,一是打好教师教育振兴战。严控师范类院校改制,扩大师范生公费教育规模,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建设,实施“国培计划”。二是打好脱贫攻坚助力战。聚焦贫困地区一线,变“输血支教”为“造血兴教”,培养带不走的本土化高素质教师。三是打好教师管理持久战。振“师道尊严,提“地位待遇”,拓“发展空间”。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表示,发改委坚持把“分类施策”作为基本原则,在参与教育领域改革重大政策研究制定,组织实施重大项目、重大改革中精准支持各级各类教师工作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委通过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亿元,支持各地加强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幼儿师范学院建设,重点突出保教实训能力提升,有力推动弥补了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从‘十二五’起至今,我委持续支持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累计安排中央投资超过200亿元,支持建设40多万套教师周转宿舍,重点改善乡村支教、交流和特岗教师的基本工作生活条件,为乡村教师安心从教解决后顾之忧。”欧晓理说。
财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长吕建平表示,财政部门将继续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教育投入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
吕建平介绍说,2013年~2018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累计16.2万亿元,年均增长7.9%,一直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教师工资福利支出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已连续多年超过50%。
吕建平表示,财政部以义务教育为重点,督促各地优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政策,力争到2020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国家对地方落实教师工资待遇给予积极支持。
中央编办四局巡视员、副局长田中表示,近几年,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背景下,通过盘活存量、统筹调剂、周转使用等,将其他行业和领域核减下来的编制,优先用在保障中小学教育发展上。
“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各省、区、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基本都达到或超过全国统一的编制标准,所有省份在事业编制总量只减不增的同时,均保持了教职工编制的基本稳定和逐步增长,总体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田中说。
田中透露:“目前,我们正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研究起草进一步挖潜创新加强中小学教职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为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好支持保障。一是不折不扣落实标准。统一后的标准作为全国标准,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二是及时动态调整编制。三是统筹调剂存量资源。适当收回分散在各事业单位的部分空编,通过跨行业跨层级调剂、周转使用、合理配置,优先满足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需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胡文忠表示,截至目前,中小学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和技工院校教师3个职称系列的改革已经完成,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两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正在有序推进。
胡文忠表示,在评价标准方面,人社部坚持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把师德放在评价首位,引导广大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突出对教育教学工作业绩的评价,注重考察教育教学一线经历,激励教师提高师德修养和教书育人水平;针对不同教师队伍特点,分别制定评价标准。
胡文忠指出,如今,中小学教师等群体的职业发展空间得以拓宽,一大批优秀教师取得了正高级职称。截至目前,全国已有9854名中小学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其中,180名幼儿园教师取得正高级职称。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教育部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安排,加快完成高等学校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二是指导各地、各部门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要求,组织实施好相关系列的具体评审工作,确保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地见效,为广大教师参加职称评审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加强教师职称评审的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职称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胡文忠说。
本报北京9月3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叶雨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