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教育

本科教学的本质是学术活动

  20世纪90年代之前,重视本科教育是学校天经地义的事情。经历了“十年”拨乱反正,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当时,高校的科研分量不大,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也不大,本科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是灿烂的风景线年这一时期,随着高校科研分量的迅速加大,尤其是科研在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知名度方面的标志性作用彰显,在教师的职称晋升中的含金量激增,不论是高校,还是教师,对科研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此消彼长,本科教学工作地位下降。学校对教学的重视程度更多体现在文件中、会议上,满足于号召和强调,缺乏有效性和操作性的措施。许多教师对待教学,更多体现在工作量上,完成了讲课任务,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的软投入明显不足。高校的办学水平似乎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获奖等级上,以及研究生规模、论文的等级和影响因子上。

  在1999年高等学校大扩招的背景下,社会和教育界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培养质量给予了重点关注。教育部2011年发布《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2012年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促使高校把工作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工作上,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著名学者温儒敏2013年6月在《光明日报》撰文《大学应该回归其本义》谈到,大学的本义是培养人才,本科生的培养,是整个大学教育的基础。一个受过系统教育的人能否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断完善自我的行为模式,能否具备日后事业发展或者进入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科阶段。所以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在各个阶段教育中,本科无疑是最重要的,本科教学应该是衡量一个大学水平的核心标准。2015年新修订的《高等教育法》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中心、是根本、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大学的存在价值。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写在党的重大文件之中,而且明确把“提高教学水平”放在“创新能力”之前予以突出和强调,凸显了教学工作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从事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30年,在教务处工作了18年,对本科教学工作有较深的了解和体验,与教师交流也比较多,大家无不否认: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生命,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但是如何体现教学的价值,如何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似乎很难找到可量化的标准。大家普遍对目前的晋职评价方式有看法,觉得过于重视论文、课题、科研项目,对教学的重视过低,但是要拿出对教学方面可靠的评价办法,好像也很困难。

  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命题:到底是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开教学工作会的时候,往往强调教学重要,教学是根本,教学不好“一票否决”。开科研工作会的时候,就说科研特别重要,科研体现创新,一定要全力推进科研工作。这种矛与盾的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教学与科研成为两张皮,没有得到很好地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执行。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三个“不到位”的现状,领导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到位,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到位,优质资源保障教学工作不到位。产生这样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是评价体系的导向问题。

  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过,“教育近乎农业生产,绝非工业生产。工业生产是把原料经过设计好的工艺流程,做成合乎标准的成品。农业生产可不然,种下去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它们得自己长,人们所能做的是给它们适当的条件,包括温度、湿度、阳光、水分、肥料等等,帮助它们好好地生长,以获得好的收成”。当前,我们更多的是把简单明了的工业管理模式搬到高校,计件工资、挣工分的评价方式把教师引导到趋利就势的惯性中,利益、声誉是大家关注的重点,涉及到人才培养的许多有价值但缺乏吸引力的工作没有愿意去做。这种社会以及高校评价体系的错位、简单化和急功近利,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滋生,使许多清晰明白的道理在现实中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自古至今,中外高校,一致认为教学工作极其重要,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很难找到评价它价值的平台和方法呢?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到底有没有学术价值?教师专心于教学研究、编写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研究学生的成才规律、把教学改革的实践转化成教学成果算不算是一种科研活动呢?为什么一说重视,齐声附和,一遇现实,晾在一旁?

  其实,教学是一种学术活动的观点是非常明确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前任教育部长、卡内基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就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博耶认为,学术所包含的除了专业的科学研究之外,还应该包括传播知识、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他把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之为教学的学术。博耶强调,应该超越传统的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的两个极端的争辩,通过展现教学与研究的再合作来解决问题,教学与科研本质上都是学术的,而且是相互依存的。

  众所周知,大学的价值在于推进和丰富知识、在于传承文化,简言之,就是创新。那么大学的教学活动能不能创新呢?长期以来,大学教师的教学往往仅被视为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其教学相长、创造与拓展知识的功能与过程、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创造性与研究性的过程往往被忽视。其实,教师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究等方面无不体现的学术性特征。可以说,知识的传播与应用是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教学学术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当然,不能简单认为,大学的教学活动必然是教学学术,这里包含着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和价值性。笔者把大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备课、讲课、讲稿、板书、批改作业等教学基本环节的技能和水平,全面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层次是教学技能。主要包括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技巧,掌控课堂气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层次是教学学术。主要包括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有机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探索科学的精神。如果只满足第一层次,大学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教员,如果停留在第二层次,大学教师只能算是一个好的教员,大学教师必须达到第三层次,才能与大学教师的称号名副其实。

  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三桶水。第一桶水,是知识储备的范畴,第二桶水是源头活水,不是多年不换的陈旧之水,拿着一本教材走天涯。第三桶水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之水。教师具备第二桶水时,就包含了创新的要素,要成为源头活水就必须吐故纳新,第三桶水,创新的含量就更高了,现在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深造、就业、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等,教师不实行创新型的教育,就难以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发展需要。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的教学是学习性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从而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大学的教育应该摈弃“注水式”的教育,实行“点火式”的教育。大学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学学术的过程。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