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文化  文化

疫情面前,我们绝不回头丨白衣战士抗疫日记

隔离病房呼叫抢救,司机带我一路狂奔……

2月25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白洁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胸外科

今天轮班休息,刚想去吃午饭,接到了病房值班赵志伶大夫的电话:“39床气胸,我把片子发给你,你赶紧看看。”

看到胸片,我马上紧张起来,左侧张力性气胸,肺组织压缩明显。张力性气胸是急症,需要马上处理。这位患者目前已经使用机械通气,气胸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随时会危及生命。

沈宁副院长和庄昱老师紧急联系车接我去医院。我往嘴里塞了几块巧克力,赶忙奔下楼,司机听说是去抢救病人,一路狂飙,平时半个小时的路程只用了15分钟。

来到病房,确认患者的胸片无误,迅速换上隔离衣,赵大夫、包大夫早已等在病房里,护士弟弟妹妹们也已经准备好了胸腔闭式引流需要的用物。来到床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5%,操作刻不容缓。

胸腔闭式引流术是胸外科最小的手术,平时只需要不到10分钟就可以完成操作。但是穿着隔离衣,带着防护头套,只是站着就已经气喘嘘嘘,给操作带来了不小的难度。高危的操作需要比平时更加倍小心,消毒、铺巾、局部麻醉、试穿刺……不敢马虎一步,完成全部操作,患者胸腔内气体不断排出,血氧饱和度也一点点上升。走出病房时,才感觉后背早已湿透,不过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已经升到了89%。

特殊时期的守望相助

2月25日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 晴

秦岭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第三批援鄂国家医

疗队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和队友们在隔离病房和院区的留影

初入隔离病房,厚重密闭的防护服不仅让我看不清听不清,而且重重包裹让我阵阵头痛、连多走几步都会大喘气。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已经习惯了在江城的战斗,防护服下的我越来越行动自如、耳聪目明。

这些日子里,我们欣赏了汉中的第一场初雪,度过了隔离病房中的情人节、元宵节,也迎来了一位位患者的好转出院。从第一例高流量、第一例无创、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血液净化治疗开始,我们病房中新冠患者的治愈率就像我们的工作效率一样节节攀升!

印象深刻的是,隔离病房虽住满了新冠肺炎的患者,但是十分安静。即便行动自如的病友都从不踏出他们的病房。我们走进病房,如无必要,患者都会刻意和我们保持距离,面对我们时戴好口罩,甚至互相提醒讲话时不要离医生太近。患者的自律让我感到心酸。这些患者的大部分家属,或同样患病在其他病房住院,或已经离开人间;班车司机24小时待命,凌晨两点,因为我和队友错过了班车,二话不说马上开车来医院接我们回住宿点休息;我食堂师傅,能感受到他们费心心思希望援汉医务人员吃得更好.......还有很多很多,我看到的是在这一片历经劫难的土地上,人们守望相助、惺惺相惜、知恩图报!

战斗还在继续,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我很自豪此刻能成为一名“战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岁月静好是我们的理想,我愿意为这个理想负重前行!

病友们的感谢信

隔离病房“情人节快乐”

身在前线,心中最牵挂的还是长沙的家人。妈妈得知我出征的消息的时候,一句话也没有说,眼里噙着泪水默默帮我收拾行装。我的婆婆只有一句叹息“终于还是去武汉了.....”话里的不舍和担忧不言而喻!这些日子以来,他们每日最大的期盼就是收到我报平安的消息或视频的铃声。为人子、为人母,让长辈忧心,不能陪伴在侧,心中着实有愧疚。家人的包容和支持,是我一往向前的动力,是最踏实的心灵港湾!如果疫情全面控制后,待一日春暖花开,我期盼好好看看队友们笑靥如花的脸庞,期盼领着我的小宝贝到郊外驻足踏青。祥和而又宁静的日子,真好.......

女儿写给妈妈的信件

你属于我的掌中纹络

2月25日 武汉同济医院 晴

李蕊 国家援鄂医疗队员、北医三院运动医学科护士

生命线

时针跑过

分针跑过

秒针跑过

时光匆匆,我都一笑而过。

无创摘落

监护摘落

吸氧摘落

你若出院,我便做你生命过客。

封城的武汉

看似萧索

生病的你们

看似纤弱

待到防护脱落之时

我只愿在你记忆中走过。

而你

却是属于我的掌中纹络!

李蕊

一封带不出病房的手写表扬信

2月23日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童雅萱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胸外科 护师

今天我收到了一封阿姨的感谢信,一封带不出病房的手稿,信中提到:“病毒无情人有情,大爱无疆献爱心一点”,并向每一位医护人员致敬,阿姨还把照顾过她、慰问过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写在她的一张纸上,并标明来自什么地方及医院名称。

看完这封信,内心的所有害怕都转换成了向前的动力。阿姨告诉我说:以前都说你们80后90后是温室里的花朵,疫情面前你们撑起了一片天,中国后继有人,一定会走向富强。

阿姨的善良和正能量鼓舞着我。我们约定,疫情结束她带我逛武汉,我带她逛成都,吃火锅。

等我回来

2月23日 武汉协和医院肿瘤中心 晴

唐慧娟 四川省第七批援鄂医疗队队员、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胸外科 主管护师

我看护的床位中有一位老人,每次看见他,总是想起我的父亲。

自疫情爆发后,父亲想着我每天在医院这个特殊环境中工作,眼里全是担忧和惶恐。虽然响应国家号召每日闭门不出,却从早到晚抱着收音机听关于疫情的每一条消息,每日打听我的情况,我平安他才安心。

出征那天,我急忙忙回家收东西。他边给我煮饺子边絮絮叨叨,我却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你不要再念了,我要准备的东西很多,让我安静地想想需要带什么。

送我到楼下,似乎不知道离别还可以说什么,他只轻轻地说了一声:“一定要做好防护,等你回来。”

知道我要去武汉,亲人和朋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等你回来”,也许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表达出亲人和朋友对我的担忧,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比这句话更有期待的力量。

看他满头白发,一瞬间我才发现父亲老了。想着接下来他一人独自在成都,母亲和孩子在老家,身为警察的丈夫还战斗在一线,鼻子酸楚。

我强压了眼泪,硬着心肠只说了一句:你有事打电话给唐杨。我没敢回头看一眼,眼泪已排成了行从面颊流下,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鄂的路。

这几天下临床,精神压力很大,回到酒店不停歇,洗衣服,打扫卫生,让自己忙起来。

和同学聊天,作为一线医务人员,谁真的不怕呢?但总有那么一种信念支持你,一定要坚持再坚持。因为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一个小我,我们每个人都是全国援鄂肩担重任的其中一员。尽管担忧和焦虑,尽管在每一个夜晚都盼着疫情能好转,但只要到了上班前两小时,我们又打起十二分精神,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工作岗位,没有一丝犹豫,没有一丝后悔,在疫情面前,我们绝不回头,直到真正胜利的那一天。

从这个病房走出去的病人,就是我们的曙光

2月26日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 小雨

王长亮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援武汉医疗队护士

几天前,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出院仪式上,我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我不知道那天出院的有没有我见到的那个老先生。

因为十层一开始是疑似病房,老先生和他的老伴第一天一块儿住进来的时候,当时特别想住在一个房间里,但疑似病房的要求是尽量分开,只能作罢。当时觉得两个人的感情非常好,那种要分离的感觉,让我心里很不舒服。

但是第二天,老奶奶走了。我上班时,看见老爷子一脸的心灰意冷。

这触动到了我,我掉了眼泪。

在此之后,我们经常会去老爷子身边看看他,希望能帮助他走出来。有时候拍拍肩膀,有时候比个加油的手势。

老爷子说的话带点方言,我每次查房,都会站在老爷子身后。要让老爷子觉得,他没被抛弃。

虽然站在患者的身边时间越长,对自己就越危险。但是有的事我们必须得去做,这是需要我们去做的。

我非常希望能看见老爷子从我面前走回家,能从这个病房走出去的病人,就是我们的曙光。

因为,扛过去的人多一点,这都是我们的希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