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影视

影视科技拉动文化创新生态

  从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史着眼,科技与艺术一直携手共创社会的文明与文化,只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是以不同的形态结合在一起。

  当英国学者查尔斯·提出“两种文化”时,实际因为社会分工,在认识与意识层面人为地将科技与艺术隔开。事实上,当科技与文化在各自领域深耕时也并未分离的太远。科技的创新往往借助艺术的想象与观念,而艺术的创造又借助科技成果表达新时代思想。如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漂移假说,灵感就萌生于他百无聊赖对着墙壁上的地图时。

  科学和艺术的分合是一个相反相成的过程。一方面,越来越现代的社会增添了越来越多的环节,给人感觉彼此的距离日益遥远,社会分工也强化了这种感觉。另一方面,伴随科技创造的器物使用难度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大众对于使用器具进行创造变得日益容易,这本身就是一个科技与艺术融合的过程。

  以虚拟现实的创造历史为例。人们从传统文学的想象开始,借由绘画和文学,从逼肖自然外在到深入表现内心,累积了不少创造的法则。伴随着摄影与摄像机的诞生,科技与艺术在一个新基础上开始融合,直到计算机屏幕的出现,人们逼肖自然的能力极大提高,想象中的虚拟世界变得立体可见,甚至冲出银幕直逼观众。如今的虚拟现实技术进一步取消人机感受间的图形接口视窗,把人们的想象变成空想仿真、虚拟存在,使人得以进入电脑生成的虚拟环境,与之进行直观自然的交互。艺术和技术的融合,就这样在不同阶段得到提升,不断地在新的基础上实现统一。

  影视艺术对现实的虚拟仿真,不只对艺术表演者提出表演的创新要求,对艺术欣赏的观众也提出同样的要求。虚拟现实就更进一步。实现虚拟环境的创制,不只需要不同科技的综合、不同科技人员与艺术成员的协同,还需要艺术家和程序员携手观众,共同尝试与探讨技术创新的可能。

  导演赋予科技以灵魂,创新应用探索未来视听艺术新可能;程序员依据艺术家团队提出的要求,综合创新运用新科技,为实现思想更多、更熟练地掌握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三维声音、三维位置传感器等新技术;对于置身场景的观众,也需要跟影视时代的演员一样,能够对身处的场景作出实时反应,人也能跟场景中角色交流。一方面,科技与艺术共创的中间环节不断增加,给人以科技与艺术分离的感觉;另一方面,科技与艺术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受众的艺术和科技创新素养也得到提升,需要在新兴的场景中参与艺术创作,作出实时的反应。

  李安采用4K、3D、120帧技术拍摄的《比利·林恩》,又一次走在了技术前沿。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创作是以新科技刻画角色、表达精神的尝试。内容与形式、科技与艺术在一部影片中是无法分割的。在应用新技术进行创造的过程中,李安更是在探索未来电影的新范式,试图为新电影或者说视听艺术的创造与观赏确立新标准。他的探讨是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探讨新科技表达的可能与独特性所在。

  创新的包容性之一就在于对不成功尝试的包容。卡梅隆没有1989年电影《深渊》等影片的先期探索,又怎能有1997年《泰坦尼克号》的票房神话?新文化的科技表达正经历着不断的创造性转换,融合正经历由不完美到完美的探索,以及自身适配的时间差的消除。

  科技与文化范式创造性转换,在今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系统的转换,需要协同创作者与追随者、影院内外、文理等各方力量的合力共生。比如,李安的影片如果没有适配的播放影院,既影响体验效果也影响电影口碑。如果影院改造、5G商用普及,电影能够激发出观众与虚拟场景、形象实时反应与主动交互,或许李安所追求的新视听范式将蔚然成风,也将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生态。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