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南宁文化  文化

《百问百答说范蠡》83:范蠡是孔子的弟子吗

dtribes

近日有关于dtribes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dtribes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dtribes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dtribes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dtribes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编者按】为了更好地弘扬范蠡文化,“文化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决定开设“蠡学研究”专栏,把最好的范蠡文化传递给更多的人。

范蠡(约前520年-前446年),字少伯,春秋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外交家、教育家、经济学家、实业家。他事越二十余年,助勾践兴越灭吴。功成之后,辞官经商,成为亿万富翁,民间尊其为财神、商圣。他三散千金,资助穷人,又是中华慈善鼻祖。他“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几近完人。

南阳籍在京文化学者夏廷献先生,自1992年开始研究范蠡,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系列文章。1994年7月在《新剧本》发表六幕历史剧本《商圣范蠡》,是把范蠡冠以“商圣“头衔的第一人。

《百问百答说范蠡》是夏先生1992至2018年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分条析理,旁征博引,古为今用,对我们全面了解范蠡文化大有裨益。征得先生同意,本号“蠡学研究”专栏近期将连载该书,以飨读者。

《百问百答说范蠡》从读者阅读兴趣出发,采用“问题式”文体——百问百答,介绍了春秋末期越国上大夫、上将军范蠡智勇双全的完满人生,阐述了范蠡的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外交、教育、商业、经营等光辉思想,探讨了姜子牙、百里奚、管仲、老子、孔子等圣人思想和业绩对范蠡的影响,在与文种、伍子胥、孙武、子贡、白圭、吕不韦、张良、刘基、诸葛亮等风云人物的比较中,展现了范蠡兴国富家的卓越才能和实践,揭示了范蠡特立独行的人格,论述了范蠡的历史功绩和研究范蠡的现实意义。是用“准学术”方法研究历史人物、普及历史文化知识的尝试性作品。

百问百答题说范蠡,总有一个问题你会感兴趣。

夏廷献《百问百答说范蠡》83 ——

范蠡是孔子的弟子吗

现有资料,没有查到范蠡拜见或曾经跟着孔子学习的记载。

民间有一种说法:范蠡曾经到过鲁国,想拜见一下私人讲学的学问家孔子(注:孔子比范蠡大31岁,这一年孔子约55岁)。不巧,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出远门了,没有见到。

从范蠡的这个举动可以看出,他很尊重孔子,也很尊重孔子的学问,很想当面聆听一番孔子的教诲。但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没有成为孔子的三千弟子之一。但这并没有妨碍范蠡学习借鉴孔子的思想。因为思想是可以超越地域和时空产生影响的。

值得一说的是,孔子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周游列国十四年后,晚年才逐一修订的。语录体著作《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整理编成。这就是说,范蠡去鲁国时,孔子思想——所谓的儒学,还没有完整形成,或者说还没有形成体系,还停留在“只言片语”阶段。加上当时文字还只能记录在简板,流传困难,范蠡得知孔子思想的内容有限,所以不能说范蠡是儒学的传人。可以说,孔子、范子都是那个时代的伟大人物,儒学,蠡学有共同之处——英雄所见略同嘛!又是各自独立的学问。儒学偏重于理论阐述,蠡学不仅实用性强,且某些主张是和儒学背道而驰的。例如关于经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

从范蠡的言行,可以推理——只是推理,范蠡在以下七个方面受到了孔子思想的影响,或者说是不谋而合。

一是秩序精神。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治国方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组织体系,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范蠡在治理越国复兴越国的过程中,吸收了孔子的“秩序精神”,使越国这部国家机器保持了有效运转。

二是重义精神。孔子主张在经济活动中要重义轻利、“见利思义”。

“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范蠡在经商时,社会通行“取其二”的商业规则,但他只“取其一”。致富后又三散千金。“富而行其德”(司马迁语)。应该说是践行了孔子的重义精神。

三是济世精神。孔子主张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有教无类”,提倡创办私学,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学而优则仕”“学以致用”“经邦济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孔子亲自办学,广招学生,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培养了众多人才,这些人才在“济世”上都发挥了作用。

范蠡不仅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治国治军中,还在复兴越国中提出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二十年大战略,主张从娃娃抓起进行爱国复兴教育,其核心也是一种“济世精神”。

四是爱民精神。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论语•尧曰》),为政者思想上要爱民,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他认为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

范蠡在复兴越国时,从爱民思想出发,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例如奖励生育、免农业税、接受移民等。还建议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倡导节俭。

五是发愤精神。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王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范蠡出道前,发愤读书习武。出道后,协助勾践复兴越国,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发愤图强精神。

六是正直精神。孔子生性正直,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范蠡正直为官,正直经商,特立独行。在取得兴越灭吴伟大胜利之后,觉得自己个性不能再与勾践共事,毅然辞官而去。

七是慈善精神。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本人也是很善良的一个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名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

范蠡三次把千金分发给周边穷人,不图回报,是中国慈善事业的鼻祖。

孔子和范蠡出身不同,生前担任的官职不同,共同点:一是从小就立下了为国做事的大志;二是博览群书,掌握了超过一般人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著述和实践中;三是周游列国,读无字之书,有丰富的社会民情见闻;四是著书立说,自成一家。两个人生前没有见过面,但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相通的。相信他俩会在天国交流,继续探讨“小康社会”和“天下为公”的。

此外,范蠡接受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有所发展。第30个答问已经说到。这里打住。

夏廷献先生所著部分图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