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南宁文化  文化

馆见南阳:金戈铁马的“戈”,究竟为何物?

wanan

近日有关于wanan的话题受到了许多网友们的关注,大多数网友都想要知道wanan问题的具体情况,那么关于wanan的相关信息,小编也是在网上收集并整理的一些相关的信息,接下来就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下小编所收集到的与wanan问题相关的信息吧。

点击(前往)进行了解>>

以上就是关于wanan这个话题的相关信息了,希望小编分享给大家的这些新闻大家能够感兴趣哦。

话 “戈”

文/李青友

关于“戈”的成语、俗语、诗句特别多,比如“枕戈待旦”“执干戈以卫社稷”“化干戈为玉帛”“修我戈矛”“金戈铁马”“都是横戈马上行”,等等。“戈”究竟是一种什么兵器呢?南阳市博物馆“青铜器展厅”里有各式各样的“戈”,数量还特别多,我们先来看看。

南阳市博物馆中的戈01

南阳市博物馆中的戈02

南阳市博物馆中的戈03

南阳市博物馆中的戈04

戈头示意图

博物馆里的“戈”其实是只是戈头,作为古老兵器的“戈”,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戈头、柲、鐏。从整体造型上看,戈这种兵器很像我们收割麦子用的镰刀。戈是一种主要用于钩杀的兵器,使用原理大概跟割麦子差不多。也就是说, 古人用制造生产工具的灵感制造了顺手的兵器。

“戈”在先秦的冷兵器时代特别常见、特别重要、特别受宠,以致于早早进入了汉字造字系统。比如戟、戙、戕、戳、戮、戍、战等。人们还说“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力成就。再看“我”字,左边的手(扌)拿着右边的“戈”;“国”字有“口”有“戈”,表示国家要有持戈的武士保卫人口。手里拿着戈,能自卫、能保卫,人无戈则弱,国无戈则亡,有着战备意义的戈,确实很重要。即便秦汉以后军队装备很少用“戈”了,但人们还是喜欢用“戈”指代兵器,用“兵戈”指代战争,用“干戈”指代矛盾。

南阳博物馆馆藏的戈不仅数量多,而且制作精良,这与南阳先秦时期的重要军事地位关系很大。

商王武丁“奋伐荆楚”,旗鼓征伐,就是以南阳为前哨的;周宣王封申伯于南阳,让他精整武备,对付来自楚国的强悍侵扰;春秋战国时期,南阳盆地有申、吕、邓、鄂、谢、唐等诸多周天子的封国。在周天子眼里,南阳是他的“南土”;在南方崛起的楚人眼里,南阳是他们的“北疆”。 各种错综复杂的势力,长期在南阳盆地展开军事较量,使南阳的兵器产业很发达。成书于战国末年的《荀子》,就有南阳盛产精良兵器的记载,作为常规兵器的戈也不在话下。

铅华洗尽,寒光散去,血沃劲草。持戈的勇士早已走进了兵马俑的行列,他们的忠诚、勇武也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只有这锈迹斑斑的青铜戈平躺在现代化博物馆里,静静地接受来自两千年后的遐想。(作者/南阳 李青友)

妈妈的朋友9 http://www.xinzhiliao.com/bj/jianfei/24498.html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