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上:合拍片除了通俗娱乐 还要有文化有内涵
“光影湾区·香江风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电影展映”活动现场图,12部香港佳片陆续展映。
入行至今,导演陈嘉上已在电影行业待了近四十年的时间,《逃学威龙》《武状元苏乞儿》《飞虎雄心》《野兽》……除了这些家喻户晓的港产片外,从很早开始陈嘉上便尝试与内地合拍电影,《画皮》《画壁》等电影都曾掀起一番热议。
陈嘉上属于最早看到大湾区电影发展前景的一批导演,早在“大湾区电影”概念未出现前,他便看到了华南电影市场,并不断尝试在粤港融合的电影市场中找寻合作的可能。近期,南都记者专访了导演陈嘉上,他分享了自己在汕头拍摄电影《暴风》的趣事,同时谈到了自己对粤港电影融合发展、粤港电影人交流的看法。
南都:我们关注到你和珠影正在合作电影《暴风》,你是一个特别怕重复的导演,这次在《暴风》里会有哪些创新点?
陈嘉上:其实很简单,我是第一次拍这个年代的作品,然后还有枪战!20世纪30年代的枪战是我没有拍过的。30年代的枪战有30年代枪战的特点。然后是这几个人的关系,带着种谍战的感觉,我也没拍过。
这次是用我的方法去接触、去写,对我来说很刺激。虽然这次我们没有特别大的投资,但我坚持一定要在汕头拍摄。本来大家想这样的制作一定要在横店、要在影棚里,因为在这些地方会比较方便。但是我坚持要质感,我真的是在拍汕头,我要将一些特色拍出来,所以我就带队去了汕头,虽然相对辛苦,但是整个拍摄过程很满足!当群众演员说的是潮汕话,就会很不同。
南都:你在以往接受的采访里,曾提到一个词叫“华南电影”,你觉得华南电影市场对香港电影而言是一个好机会,你也实践了十几年,那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陈嘉上:这个困难其实就是投资者不信任。投资者总会觉得这到底行不行。所以后来,我可以这样说,《暴风》可以算是我为了“华南电影”或者现在叫“大湾区电影”做的。我在大家还没有启动(这些概念)的时候,就已经想方设法。因为我看到了广东这个大市场。香港电影都可以全国发行,为什么“华南电影”不行呢?所以当时我就一直在尝试。这次《暴风》可以说是我出手(实践)的第一部,所以整部电影大部分用广东话来拍摄,小部分普通话,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到不同的方言,很真实。
陈嘉上:在那时候有些人喜欢用一个词,“不接地气”。但我觉得“不接地气”只是一个可能性,但绝对不是失败的原因,因为有些电影就很成功,但是一点也“不接地气”,比如好莱坞电影,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很成功,但他们什么时候接过我们的“地气”呢?
但是为什么会“水土不服”呢?我会说是文化上的“水土不服”。香港电影从来都有一个特点就是通俗,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其实成分是中低下阶层。在香港,大部分时间里中产阶层不太经常看香港电影,他们看好莱坞电影加一些优质香港电影,(当时)香港电影的主要市场观众在夜晚下班后他们才有时间去看电影。
你去想象一下那些导演,本来面对的观众是那样的,突然来到内地电影市场,内地电影市场的观众主要是知识分子与中产阶级。观众其实很多都是大学生,他们不是“咬蔗帮”(香港电影午夜档观众),你还用一些纯粹的娱乐、靓丽的桥段、娱乐打斗或各式各样的笑料?这其实是不够吸引观众的,因为观众是有文化的。
其实没有办法,以前香港电影导演大部分集中在娱乐上,有一些香港导演不是很适应需要有点内容的电影。所谓有内容,就是要有价值观念,这样观众看完这部戏,就会觉得言之有物,觉得没有浪费时间。不过随着现在三四线城市的发展,这些东西也有些改变,现在内地电影观众去电影院就看好莱坞电影。所以,一部分香港电影导演又适应了,他们现在倒是可以发挥了。
但我会说这是一个危机,我们必须要拥有一些有文化有内涵的东西,令我们的电影在社会上产生影响,不然电影就会沦为消费品。当年香港电影幸运的是,我们有各种各样的导演在持平,整个生态是比较健康的,比如说王家卫、王晶还有我和其他导演,种类繁多,层次不同。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公布三年了,你也一直在大湾区的电影前线工作,你觉得纲要带来了哪些变化?
陈嘉上:我们可以看到广东省电影家协会在积极发展,电影人都在活跃,这代表了大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期待。现在还欠缺的是让香港的电影走进来更融入整个文化里。而电影制作这个产业链,没有比投资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会先拍《暴风》。先把一个作品拍出来(让大家看看)。投资是看市场的。所以引进香港创作者、投资人,让他们和广东的产业链相结合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你有5部戏在广东开拍,香港电影人就会穿梭在广东,在这个过程中,广东的电影工作者通过他们的合作就能很快地学到他们想要学的事情。产业链就会很自然地形成。
陈嘉上:我为什么说大湾区是一个答案、大湾区电影是一个答案,因为作为一个香港创作人,你必须要了解整个国家的市场。之前也有香港年轻人在讨论拍点港产片,我就说“什么时候开始港产片被封在维多利亚港口里、只有香港人才会看”,这不叫港产片。真正让香港电影发光的是因为它能走向全世界这一点,这才叫香港电影。所谓的“香港精神”并不是要绑在香港本土上。我觉得这种精神,他们需要重新建立起来,其实香港的创作人过去最大的弱点就是地域主义,不够广阔、不够宏观。所以我经常会说我们香港导演缺的就是气魄。为什么我搬到北京住,在祖国各个地方跑,就是想要保留我对整个国家的感觉。我也希望他们在这方面能够多下点功夫。
南都:粤港电影的融合发展一直是广东电影发展的重要议题。近日“光影湾区·香江风华——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电影展映”活动开始,你怎样看待粤港电影的融合发展?
陈嘉上:所谓粤港电影或者说大湾区电影,是可以成为香港电影的一个放大。而香港电影可以利用广东的力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支强棒,所以我觉得是双方结合的事情。现在广东还有很多潜力可以挖掘出来,比如人才、台前幕后,我很期待。
香港安乐影片有限公司总裁江志强提出香港电影中常展示着香港人对祖国的情怀;香港导演高志森提出香港电影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常将不同元素重新组合来创新;香港导演文隽提出香港电影的根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内地导演魏君子分享了他的观察,香港电影人怎样借电影表达爱和情怀。
香港电影在六十年始,成功地让中国电影冲出中国、推向全世界,(那时候是)香港电影将中国文化第一次推向全世界各地。(在)很多香港电影的题材(里),你可以看得出香港人对国家的感情,例如五六十年代有很多抗日题材,后来是功夫题材、动作喜剧题材,你可以看到它们(反映了)对国家的感情、对自己文化的感情。
香港电影最独特的地方,我相信是在其对元素重新组合这一方面。创意是元素的重新组合,这句话是黄霑先生的名句。比如你说成龙的功夫片,或者洪金宝的谐趣功夫(片),它有岭南的文化,不同的功夫又结合了喜剧,香港电影在这方面是特别不一样的,那就是它将不同元素重新组合放在一个戏里面。
香港电影的根是属于中国电影的一部分。二三十年来,香港电影很多都是以香港为背景,(但也)不乏以我们祖国情怀的内容和题材。比如严浩导演的《似水流年》,另外张婉婷导演也曾经回内地拍过《八两金》。近年来,(有)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刘伟强的《中国医生》《中国机长》,这些都能体现我们香港电影人对祖国的情怀。
香港电影人从来都视自己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在他们的电影里展示得淋漓尽致。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拍摄的《精武门》是李小龙的一部代表作。他一句“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激起了当时多少香港观众以及东南亚华人观众的热烈掌声。《刀马旦》是徐克导演的另外一部代表作,他把军阀时代背景加上间谍谍战(情节)、加上动作,和我们非常熟悉的国粹京剧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一部既富有娱乐性又有家国情怀的非常好的类型片。
- 标签:影视文化的概念
- 编辑:小东
- 相关文章
-
百部4K超清免费电影上线:比电影院还高清的超级就在你家客厅!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
- 高清大图丨你好新学期!德州开学“”正式上演
- “云”聚羊城共绎经典|2021广东省第十届英语电影配音大赛落幕
- 郝龙斌轰林智坚:“论文若没事台大可以关门”
- 格斗游戏改编电影《真人快打》发布高清新海报
- 100张影视海报100位美丽佳人全部高清适合欣赏适合收藏(二)
- 2022寒假学术在线——美国纽约电影学院官方在线项目
- 有没有看电影无广告的软件?有了这款软件就够了
- 以案说法VR销售网站能提供电影下载吗?法院:侵权!
- 影视文化如何赋能城市动力?几个发展指标值得参考
- 企业广告片影视广告公司36×72影视广告传媒 (36×72 FILM)